紅原縣:開展學習雷鋒精神 展現紅原風采“綠色生態”志願服務行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6-05 17:14:00 編輯:戚譯升 點擊:
6月5日,正值世界環境日,阿壩州紅原生態環境局以此為契機,開展以“紅原:學習雷鋒精神展現紅原風采”“綠色生態”志願服務行動為主題的“環保宣傳月”系列活動,通過環保知識進校園、“環保公眾開放日”、聚焦基層環保工作、全國土地日主題宣傳等活動,讓人們理解環保意義、了解環保工作、共用環保成果,凝聚全社會環境保護共識,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畫出家鄉風景,學會去保護它
“環保宣傳月”系列活動的第一站,是紅原縣的青蘋果幼兒園、城關小學。
6月5日當天,一場特別的世界環境日環保知識進校園活動,來到了孩子們校園。小朋友們在老師引導下,在黑板上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家鄉風景”。每個孩子都有印象深刻的家鄉風景,牧業和農業是紅原縣的傳統産業,孩子們的畫中出現了許多田園牧場景象。近年來,隨著文旅産業的蓬勃發展,紅原縣留給孩子們的童年印象,又增加了景點風光和旅遊盛會場景。
孩子們通過畫畫,展現出了自己最喜歡的家鄉風景。隨後,老師向他們提出了問題:“要保護好這些家鄉風景,需要怎麼做呢?”
隨著老師的提問,孩子們開始了思考。環境保護,對許多人來説,可能印象最深的就是少扔垃圾、垃圾分類。但是面對自己最喜歡,或者説最熟悉的家鄉風景,該如何去保護好它們……這樣的問題,一下子拉近了孩子們與環境保護的距離,讓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了切身感受。
在孩子們思考的同時,老師開始介紹環保知識,引導他們了解環境保護都有哪些工作,這些工作是如何展開的,我們每個人應該怎樣加入環保工作。
讓孩子們一起來思考該怎麼保護家鄉風景,不但讓孩子們學到了環保知識,也讓成年人聽到了孩子們對環境保護的心聲和創意。孩子們的天真和聰慧,讓這次環保知識進校園活動,變成了環保創意大碰撞。

大地裝上人工肺,治污設施也是風景
“環保宣傳月”系列活動的第二站,是紅原縣的污水處理設施。今年的“環保公眾開放日”活動,紅原縣面向公眾展示了一個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
紅原縣是農牧業大縣,牲畜糞便、生活污水和河道採砂,是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
為了治理水體污染源,紅原縣劃定了縣境內所有河道採砂的禁採區、保留區和可採區,並明確禽畜養殖的“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對動物屍體進行無害化處理、拆除臨河菌棚,生産排污得到有效控制。
針對城鄉污水處理,紅原縣投資1500萬對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管網改造,于2021年實現了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濃度平均達到100左右;投資6398萬元解決刷經寺鎮、阿木鄉、安曲鎮、色地鎮、瓦切鎮、龍日鎮污水治理,並對各個鄉政府所在的生活污水處理進行現場踏勘摸底,于2023年投入3000余萬元,針對性解決江茸鄉、查爾瑪鄉、麥洼鄉政府駐地生活污水治理。到2023年底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污水處理鄉鎮政府所在地全覆蓋。
2022年的水質監測數據顯示,紅原縣已實現地表水Ⅱ類水質達標率100%,縣級阿拉基水源地和龍壤河水源地地表水Ⅱ類水質達標率100%,10個鄉鎮飲用水源地地表水Ш類水質達標率100%。紅原縣守護黃河長江上游水源涵養地的工作,已經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在通過傳統手段用化學技術進行污水處理的同時,紅原縣也在積極嘗試更親和環境的生物技術污水處理。在紅原縣邛溪鎮的熱坤村,總投資184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水質凈化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著。
該項目新建人工濕地系統一座,水質凈化日處理能力為10000平方米每天。人工濕地使用純生物技術進行水質凈化,不存在二次污染,並且以水生植物水生花卉為主要處理植物,也為當地新增加了一處生態景觀。在實現污水凈化的同時,還可以為當地社會人文環境建設做出貢獻,充分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的優越性。

凝聚環保共識,鼓舞環保信心
在面積8398.23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五萬人的紅原縣,地廣人稀的條件下,環保工作也要更加艱辛。風雨無阻監測水文變化的各級“河長”,穿越森林草原防火防污的巡視員,走鄉竄鎮監督工地排污採砂作業的工作人員,以及城鄉進行垃圾清理轉運的環衛人員,構成了紅原縣的“環保人墻”。
在今年的“環保宣傳月”中,紅原縣將聚焦在這些基層工作者的身上,通過展現他們的工作風貌,讓大眾了解他們的工作、理解他們的工作、支援他們的工作,從而進一步凝聚“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環保共識。
紅原作為長江、黃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一直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區域。通過踐行兩山理論,環保工作不僅是紅原守護黃河源的使命,也是紅原人民建設生態家園,贏得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

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紅原縣“環保宣傳月”系列活動將以此為契機,通過主題宣傳集中展現全縣環保工作成果,在推動凝聚全社會環保共識的同時,鼓舞全縣人民建設生態家園的信心。通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紅原縣將“守護黃河源”與“建設生態家園”合二為一,找到了環保與發展的契合點。(鄒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