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踐行四川省民政廳“彝路相伴”三年行動計劃,弘揚西華學子“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傳統。2022年暑假,由西華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專業師生組成的“彝路童行”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涼山州喜德縣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彝欣社區,在社區兩委的大力支援下,實踐團運用賦能理論和小組工作的實務方法,開展了為期六天的陪伴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彝族阿依(彝語:兒童)更好地適應社區環境、改善行為習慣、提升人際交往能力,也將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方法傳播到廣闊的涼山彝族地區。
實踐團與社區書記、社工站工作人員合影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略,具體就是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其中就包括要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來幫助貧困地區民眾改善貧困境遇。易地扶貧搬遷是破解“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這一貧困難題最有效的路徑。位於喜德縣光明鎮的彝欣社區是涼山州最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兒童在搬進新社區後面臨著學習、生活、人際、環境、心理等一系列適應性困境,對兒童的成長生活産生了較大影響。
西華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師生將“社會工作”專業下鄉的理念融入到實踐活動設計之中,以兒童陪伴教育為主題開展為期6天的“彝路相伴,與你‘童’行”阿依成長體驗營。成長體驗營共分為四個主題日和八次小組活動,累計服務社區兒童100余人次,累計服務時間長達400小時。開營日、趣味體育日、藝術文化日和夢想日四個主題層層遞進,引導孩子們熟悉彼此、探險打卡合作拼搏、發揮創造藝術創作、了解民族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手工義賣感恩父母、夢想演説展望未來。
開營儀式打破隔閡,集體遊戲增強凝聚
開營日,沐浴著清晨陽光,阿依成長體驗營在社區“兒童之家”正式拉開帷幕,社工與社區兒童共同營造舉辦了一個儀式感滿滿、妙趣橫生的開營儀式。四川省民政廳一級巡視員楊伯明一行,也來到阿依成長體驗營活動現場。楊伯明與參加體驗營的兒童進行了親切交流,社區孩子爭相將製作的手工藝品送給“楊爺爺”。楊伯明肯定了西華大學社會工作“三下鄉”團隊對社區兒童的陪伴教育服務,並希望西華大學社工專業師生繼續紮根社區,提升民族地區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創新。
四川省民政廳楊伯明一行視察活動
手繪漆器傳承非遺,市場義賣自力更生
實踐團獲得了喜德縣團委和彝欣社區的大力支援,與招募的大學生志願者一同開展“小手繪漆器,非遺我傳承”興趣小組。組織兒童參觀社區漆器工坊,開辦彝族漆器知識課堂,動手體驗漆器製作過程。據了解,喜德縣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的發源地,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引導兒童了解漆器文化,讓民族文化得到傳承是活動設計的初衷。在社工與兒童的裝扮下,義賣市場搭建完成,孩子們將自己製作的漆器和手工藝品在義賣市場進行叫賣,現場氛圍熱烈紛繁。
彝族兒童繪製漆器
活動前期實踐團與社區積分超市深度合作,彝欣社區積分超市拿出500積分支援本次實踐活動。希望孩子用“義賣掙積分券”“積分券換禮物”的形式體會父母掙錢的不易,通過自己的勞動也能換取價值,用禮物感恩父母回饋家人。彝族女孩孫子阿依製作的漆器換得35積分,精心挑選了一套彝族服裝。當大家都好奇挑選的衣服太小時,她説:“這個裙子我要送給小妹。”
社區探索通關打卡,趣味體育團隊協作
實踐團成員將社區探索與體育遊戲相結合,在彝欣社區內的村史館、婦女就業培訓基地、婦女之家彝繡工坊、彝族漆器廠、服飾工廠、創業孵化基地、殘疾人活動之家等具有社區特色的場所設置七個打卡點,並繪製卡通地圖。每個點位提前放置遊戲器材,組織社區兒童講解今日打卡探索暨趣味運動會的細節和規則。“出發!”一聲令下,各小隊根據手繪地圖衝向自己選擇的打卡點,打卡任務一項一項有序進行,鼓勵聲、吶喊聲在社區內此起彼伏。社區定向探索主題活動,不僅幫助兒童對社區公共服務場所有了更多認識,也通過參與活動引導其形成積極的群體價值取向,幫助建立健康的互助朋輩支援網路,在笑鬧聲中不斷成長學會團結。
認知教育放飛夢想,總結自我展望未來
心中有夢,眼裏有光。活動最後一天實踐團設計了一系列關於夢想主題的活動。為了讓兒童明白夢想的意義,實踐團成員在活動開始前講述夢想改變人生的故事從而引發其對夢想的思考,鼓勵兒童勇敢追夢,並通過情景扮演,讓兒童走向人生舞臺的中央,詮釋自己的價值取向。一個小小的舞臺,一位小小的彝族孩子,在大家面前暢談自己的未來與夢想,“我想成為一名警察”、“我想成為一名特種兵”、“我想成為一名醫生”......或許靦腆,或許意氣風發,但他們勇敢踏出著走向舞臺的第一步。演説結束後,參與本次成長營的彝租兒童寫下“給一年後的自己”的一封信,實踐團將在一年後交于兒童。
“夢想演説家”後彝族男孩的感悟
此次“社會工作”下鄉活動,西華學子充分利用社會工作專業優勢,進一步提升了社區兒童之間的互動互惠,助力其構建多元社會支援網路,建立良好的兒童心理社會支援系統,也為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兒童的成長注入一份心靈的啟迪,埋下自信勇敢樂觀的種子。活動終會結束,但一定還會有一批又一批的愛心在此匯聚、接續,齊心助力彝族阿依更好地成長。隨著種子的發芽,他們也會成為新的播種者。(王昱霖)
實踐團與社區兒童身著彝族服飾結營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