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窗含西嶺韆鞦雪”盛景,今有“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美名。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成都市正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綠色成為城市發展最厚重的“底色”。
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以來,成都市高度重視,堅定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領,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清新空氣氤氳,藍天白雲常在。
2021年,成都市地區生産總值1.99萬億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299天,優良率81.9%,是2013年實施新空氣品質標準以來最高記錄,PM2.5濃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臭氧等其餘五項指標達標,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相較于2017年,GDP增加0.6萬億元,優良天數增加36天,優良率提高9.8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從18天下降到1天,主要污染物PM10、PM2.5、NO2、臭氧濃度分別下降22.8%、20.0%、27.1%、3.8%,環境空氣品質達標縣(市)從無到有並提升至7個,遙望雪山從50次增加至70次。
2018年,成都市榮獲全球首批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2020年5月,國務院通報表揚成都市“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品質明顯改善”。2021年8月,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引用“窗含西嶺韆鞦雪”盛景頻現肯定近年來成都藍天保衛戰取得的紮實成效。
強化頂層設計 久久為功治氣
成都市堅持把改善空氣品質作為生態惠民重點工程常抓不懈,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關於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優化空間産業交通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定》《關於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見》《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等重大政策,推進黨中央國務院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重大方略落地生根。出臺《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編制《成都市空氣品質達標規劃(2018—2027年)》,在全國率先制定臭氧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每年迭代升級“壓減燃煤、治污減排、控車減油、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氣”6大方面50條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持續開展“夏防臭氧、冬防顆粒物”攻堅行動,建立健全環境空氣品質月排名、激勵約束、約談、目標考核辦法,市大氣聯合督查組每日開展“四不兩直”暗訪暗查,2022年起市政府常務會每兩月專題研究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壓緊壓實各級“一把手”帶頭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行業監管部門盯住抓的工作局面,形成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政策措施體系。
強化源頭治理 系統精準治氣
深化産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高品質現代化産業體系,差異化管控工業大氣污染源。發揮四川“富電”優勢,嚴格落實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加快“煤改電”“氣改電”,2020年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8.97%,單位GDP能耗實現五連降,清潔能源佔比達62.6%;政府補貼資金2億元,淘汰1876台燃煤鍋爐,實現大蒸噸燃煤鍋爐“清零”,完成76台工業窯爐“煤改電”;累計退出落後産能318戶,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1.9萬餘戶,騰出環境容量;對8個重點園區、44個工業集群、268家重點企業制定綜合整治“一園一策”和“一廠一方案”;深入開展綠色化績效考核,打造了59家環保績效A、B級和引領性企業,對6679家涉氣重點企業編制應急減排“一廠一策”方案;“義診”幫扶4600余家小微工業企業,編制8個行業小微企業VOCs治理技術手冊,提升企業環境治理水準。
針對成都市機動車保有量居全國第二實際,深化交通運輸結構調整,精準化管控移動源污染。加快新能源車推廣和老舊車淘汰,目前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提升至30.1萬輛、佔比達5.2%,投入財政資金3500萬元,累計淘汰黃標車11萬餘輛,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老舊車38.3萬輛;提前兩年全域供應國Ⅵ(B)車用汽油,加快中心城區內加油站全面安裝油氣三次回收裝置,推行柴油車納入”大戶制”管理,持續開展”打黑油、端窩點、斷鏈條”和柴油貨車尾氣超標人工路檢行動;構建“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綠色交通體系,大力推進”公轉鐵”,2021年全市鐵路貨運量較2017年提高30%以上,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突破550公里、居全國第四位,綠色出行分擔率達60%。
加強城市面源污染精細化治理,分領域制定綠色引領技術標準,打造959家綠色標桿工地,全覆蓋建設“智慧工地”監測監控系統,創建752家綠色鈑噴汽修企業,主城區實現綠色標桿工地、綠色鈑噴汽修企業全覆蓋;出臺《成都市餐飲服務業油煙管理辦法》,重點區域內922家大中型餐飲企業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和線上監控系統,餐飲門店清潔能源改造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廣案例;開展道路揚塵負荷監測評估,每月評比城市道路清掃保潔除塵“十佳十差”。
強化智慧治理 科技賦能治氣
堅持把“智慧生態環境”作為智慧蓉城建設的重要部分,共投入財政資金10.5億余元,建立全國首個以政府主導的大氣複合污染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聘請張遠航、賀克斌、柴發合等知名院士(專家)團隊駐站開展大氣治理科研攻關,作為西南地區唯一城市參加全國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一市一策”駐點研究;建設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聯合攻關中心成都分中心、國家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和天府永興實驗室;連續13年開展大氣污染源解析,自主研發城市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系統,7日空氣品質預報預警準確率達92%以上,未來30天空氣品質趨勢預報準確率達79%;建成大氣超級站、光化學組分站、傳輸通道站等各類空氣品質監測站點1200余個,配置走航監測車、鐳射雷達、黑煙車抓拍系統40余臺(套),繪密大氣環境監測網路;以大氣污染防治為突破口,加快建設“數智環境”系統,接入污染源清單、空氣品質預測、智慧工地、運渣車監管、交通卡口、黑煙車抓拍、高空視頻、電力監控、企業線上監測等部門數據資訊,提高數據關聯、分析和運算能力,促進線上監測發現和線下監管執法的高效協同。2019年,成都“數智環境”系統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評選為全國六個優秀案例之一。
隨著成都市大氣環境品質的持續改善,市民的藍天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遙望雪山指數應運而生,城市公園野外露營、天府綠道繞城騎行、夜爬龍泉山看日出“成都新鐵人三項”蔚然成風,“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裏的幸福成都”美名遠揚。(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