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典雅——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新發現8通清代碑刻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6-29 09:10:16 編輯:王定宇 點擊:
今年2月,武侯祠博物館在原狀陳列提升工程中發現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蝕現象,對其進行更換時周邊抹灰層剝落,顯現出墻體內被封護碑刻的一角。經專業機構墻體掃描和清理,共發現15塊碑石,根據空間位置和碑文內容,判斷其分屬8通碑刻。
碑刻的年代最早為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距今350年;最晚為1821年(清道光元年),距今201年。全部碑刻前後跨度150年。其中5通碑刻在清道光年間纂修的武侯祠歷史專志《昭烈忠武陵廟志》中有所記載,本次發現與其相互印證;另3通碑刻未見記載,是對武侯祠歷史的重要補充。
碑文內容多樣,含時四川主政官員題記、乾隆朝狀元書《出師表》、武侯祠祭祀活動記錄、文人墨客訪謁留書畫等。
隨碑刻發現至今,在專家顧問的指導下,武侯祠博物館(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以資深學者牽頭,組織專業團隊開展了大量走訪、查閱、輯錄和補證工作。研究表明,本次新發現對厚實武侯祠歷史意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巴蜀魅力和時代精神有重大價值。
成都武侯祠是中國現存唯一君臣合祀祠廟和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肇始於西元223年劉備歸葬惠陵,1672年經大規模整修形成今日建築格局。值武侯祠1800週年和建築格局奠定350週年之際,新發現碑刻自然意義非凡。正如其中一碑《再捐祭産碑記》文:“忠義垂諸天壤,德澤感於人心”,慶時和歲稔,頌東風入律,作為成都中心城區代表性文化遺産地,武侯祠迎來有機更新、傳承創新、更煥生機的重大機遇。
目前,國內建成的歷史建築類博物館多以展示歷史沿革、建築風貌、園林景致和館藏文物為主,展示體系和內容相對固定。武侯祠作為有“三國聖地”美譽的蜀漢英雄紀念地,凝練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核心品質,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崇敬和嚮往之處,歷代進行了多次修繕。在此過程,一些碑刻藝術精品被前人出於保護的目的藏在墻體之中。本次的發現,在國內歷史建築博物館中當屬鳳毛麟角、百年不遇,是武侯祠爭當城市文脈傳承先行典範的有力支援,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當代表達。
三國是一個天下鼎立、風雲際會的時代。魏蜀吳三國之中,惟有蜀漢是以漢室正統立國,對國家統一的嚮往最為濃烈。在蜀漢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君臣之義、兄弟之情、共克時艱、鞠躬盡瘁,所以即使只偏治西南,蜀漢英雄依然為大眾所追崇。人們在他們的故事中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精髓品質,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劉備、諸葛亮作為蜀漢甚至三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人物,紀念他們的場所就自然為歷代所重視。武侯祠與成都的關係,就是文化與城市的共生。城市在文化中浸潤積澱,文化在城市中傳承發展。
武侯祠諸葛亮殿北面墻壁,一面看似斑駁樸素的廟墻,因所處正殿正位,素來為人所重。加上本次的新發現,該墻體內共有25通碑刻,年代上至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下到1930年(民國十九年)。歷代的社會賢達、文人墨客在此咏史抒懷,感念革故鼎新的時代,傾訴鞠躬盡瘁之衷腸,讓一面廟墻成為數百年來文化遺産守護傳承者們的精神豐碑,三國文化賦予中華民族忠勇、智慧、守正、創新的堅強底色和無窮意蘊。
武侯祠是成都人文歷史發展中的一顆明珠。歷史上,成都城市繁盛的時期,官方和民間都會優先組織對武侯祠的修繕和對一代名相諸葛亮的祭祀活動,來成都的政界名流、文人雅士、社會賢達多會前來拜謁,感念往昔,傾訴衷腸。而在時局動蕩、人心思安的時期,人們也會以組織修繕武侯祠為名,來凝聚人心,煥發意志。本次新發現的《眼底江山》碑,其作者是時任四川按察使宋可發,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築格局的大規模修繕工程便由他發起主持。此碑為武侯祠現存其唯一真跡,可謂跨越350年的時空對話。當時的四川戰火甫定、百廢待興、人心思安,宋可發以重修武侯祠為契機,凝聚共同價值,喚醒善謀圖強的意志。“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盡詩”,尺方一碑,足見天府文化樂觀包容、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歲月變遷,惟石能語。本次新發現的《再捐祭産碑記》再現了乾隆盛世武侯祠祭祀活動的壯觀景象。“廟貌巍峨,士庶鹹集”,人們為“景仰宗臣,斯文同光”之心意,沐“功蓋當時,澤流後世”之榮光。今日武侯祠博物館的“武侯祠成都大廟會”“三國季”等品牌活動和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錦裏,年吸引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正與其一脈相承。碑文記載了數十人的捐款名單,五湖四海的民眾為煥新宗廟、賡續文脈而慷慨解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望百旬不休、馳而不息。
以武侯祠為代表的三國文化是成都大美天成的歷史印記。當代博物館通過深入研究、系列展示、社會教育、文創産業等多途徑實踐文化有機更新,早已不是高墻內的神秘之地。人們在這裡賞園、親水、訪古、求知、拾趣、讀城,博物館將成為幸福美好生活的品質保障,成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功能集聚,成為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文化自信的先行典範。
明清時期的石刻文獻數量多、分佈廣,目前國內在這一領域尚無系統的整理工作。武侯祠博物館將以本次新發現碑刻為契機,全面提升站位,立足文化遺産事業國家戰略全局和省市發展大局,做好科學保護,深入研究,有機更新,協調展示,傳承推廣,開放共用,力爭打造國內石刻文獻保護、研究、展示、利用全過程遺産學實踐的典範工程。(王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