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洪流中的一粒細沙,永遠奔騰不息,無所休止。當我們滾滾向前,在時代的波濤大浪中鑄就自己、不斷創造個人歷史與價值的同時,我們聚合成力,也助推著洪流的奔涌之勢,成就著人類社會的歷史與價值。鄉村大地,匯集著無數人的奮鬥與夢想,他們正用雙手,更用智慧,在改變著我們眼前的一切。創業艱辛,奮鬥以成,脫貧攻堅戰碩果纍纍,鄉村振興新征程步伐更加激越鏗鏘。
春日,蒙朋友之薦,我尋訪了一位盆景園藝大師(高級園藝師)。大師名曰郭良學,60後,家住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先鋒村三組,先鋒村盆景製作致富帶頭人。
是日上午,我按導航,提前到達。在一院門處下了車,但見貼著紅色瓷磚的門邊,挂著好幾塊匾。細看,左邊長條形木匾上寫著“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先鋒村盆景協會”;右邊並列著幾塊長方形銅制板,分別是“中國農業銀行成都溫江支行與成都市錦之春花木行銷專業合作社鄉村振興合作示範點”“成都市成人教育示範基地”“成都市民遊學體驗中心”“中國農業公園先鋒盆景主題園”……
此地使命不凡,應是村組會沒錯了。站在門口,往裏望,四合院,七八間房。正面廊檐下挂著一溜紅燈籠,靠墻擺著一排木椅。四顧無人,清風雅靜。卻見幾隻巧燕,在屋檐處忙碌,上下翻飛,好不快活。
收回眼,見右邊貼著黃色瓷磚的外墻上,有一巨幅展板,是村組簡介。通過簡介了解到,先鋒三組盆景園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其從最初的10幾畝發展到現在的220畝,年銷售額達2800萬元……
不簡單啊!我心下嘆道。這鄉村經濟發展成績斐然,能帶領大家走上富裕道路之人,定是有不凡的眼界吧。
看了下表,離約定時間還有20分鐘,心下擔心大師另有事忙,萬一不能準時,我也好趁機轉悠——來時的村組道路上沒看到預想中的盆景,正好去一探究竟。
打了電話,大師説馬上就到。説話間,一扭頭看見一輛黑色豪華麵包車駛過,停在村組委隔壁一幢時髦的別墅前。不會這麼快吧,我跟過去看。來者下車,果然不是(剛在展板上看到過接受採訪的郭良學照片)。
當下讚慕起眼前這氣派的別墅,應該有好幾十間房吧……一望眼,又瞧見後面不遠的另一棟,雖被眼前的擋住了一大半,但現出的藍色精緻門廊,仿佛更加漂亮。
此時一個白衣女子,不知從什麼地方出來,落入我的視野。其戴眼鏡,相貌白皙斯文,她穿過馬路,進了對面的園子。園子被鬱鬱蔥蔥的樹木遮擋,裏面該有盆景吧?
正想著,又一輛黑色賓士越野車駛過,在不遠處路邊停下。這次下來的是郭良學本人,個頭不高,壯黑敦實,和照片上的一樣。
我迎上去,自行介紹。他笑迎上來,熱忱招呼。
“你沒住在三組嗎?”我疑惑地問道。
“住在這裡的呀!”
他反應很快,大概是猜到我見他開車的緣故,接著説:“我剛到附近辦了點事。”
他把我帶到村組會辦公室,房間不大,中間一張大大的四方桌,仿佛已將屋子填滿。桌邊圍著4條長凳。門邊是一大櫥櫃,裝著飲料、茶具等。除此,別無過多傢具。
我們相對坐下。剛才那白衣女子進來,拿了兩瓶礦泉水,郭良學雙手接過,遞我一瓶。我們看著白衣女子跨出房門,郭良學轉頭對我説:
“這女子以前在城裏打工,做酒水生意,父母身體不大好,家裏經濟不寬裕,我之前常常資助她。”
“哦——”我應道,“我剛剛還看見過她,挺清秀的,也挺有文化的樣子。”
郭良學接著道:“近些年在政府的支援下,村裏發展很快,也急需年輕人,在我的鼓勵下,她回來了。一邊幫助管理村組會,一邊也種盆景,她家現在的條件好多了。”
“如今國家給鄉村發展創作了這麼多好條件,立項綠色通道、稅收補貼優惠、銀行貸款傾斜等等,年輕人大有發展空間。現在回村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
我應和道:“那當然,回家鄉多好!現在鄉村環境宜人,而且還可陪伴在家人身邊。”
郭良學道:“是的。我們村近些年來發展很快,每人平均年收入達5萬多元,去年收入上百萬的有好十幾戶,最多的一戶達到300多萬元。”
聽到這後一句,我心下閃過:是不是隔壁別墅那家呀?還是言歸正傳。我繼續問:“您這盆景手藝是誰教的呢?”
郭良學不以為然:“跟我父親學的。我們這一帶農戶,基本都做盆景,可以説是世代相傳。大家一直以盆景為生,有著種花植草、蟠扎盆景的習慣。即便是上世紀60年代,生活困難時期,那會兒人們對盆景花卉的需求不多,但村裏人還一直維持著這門手藝。”
“你們那會兒吃得飽嗎?”我插話道。
“有點緊張,每頓飯要限量哦。到了76年,大家生活就明顯有了好轉。成都一些機關單位和工廠對盆景需求量也突然猛增,村長就鼓勵大家用各家分得的自留地,儘量多種盆景植物,抓住機遇,多掙錢。”
“看來你們村長是個關愛大家、且有遠見的人吶……那麼你們都製作的是什麼樣的盆景呢?”我説。
“我們做的基本是大型川派盆景。川派盆景分為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這類植物,古樸嚴謹,虬曲多姿;山水盆景則以砂片石、鍾乳石、雲母石、龜紋石一類為材料,主要表現巴山蜀水高、懸、陡、深,氣勢雄偉的自然風貌。”
“你家盆景植物的種植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我問。
“那是1980年後了,我家生活逐步好了起來。82年土地下放到戶,家裏承包了5畝地,用了1畝4分地種盆植,剩下的土地種糧食。父親、母親、姐姐、弟弟加我,我們一家五口齊上陣,每天起早貪黑,卻是幹勁十足。那年我們糧食畝産陡增,飯可以隨便吃了。家人不僅吃飽了飯,有了余糧,賣花卉盆景掙的錢,還有了存款。”
“是呀,改革開發後,全國城鄉都發展迅速,我們也有明顯的感覺,吃的、穿的、用的,各類生活物資都豐富了起來。”我感嘆道。
郭良學繼續道:“83年秋,我家聯合了6戶人,共花了2800元,買了一台舊的手扶拖拉機,幾家人一起幹。拖拉機既可以耕地,還可以運送盆景,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84、85年,我們擴大了種植,一半多的土地用來種植桂花。我父親喜歡琢磨盆景植物的種植方法,我家在70年代就懂桂花的嫁接技術了。”
“大概是怎樣的嫁接法呢?”我好奇道。
“就是用女貞老樁嫁接桂花。因為女貞耐寒耐旱,抗病蟲害能力強,根系發達,生命力旺盛。一株老樁可同時靠接4個品種的桂花,如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通常3、4月份嫁接,當年8、9月就可剪離,它的成活率相當高。”
“我家在長期盆景製作中,總結出了不少經驗技巧,現在川農大還常邀我去講課呢……”
我不由讚嘆:“那你可算是川農大的客座教授咯!真不簡單!”
郭良學謙遜地笑笑,繼而講述道:“記得86年那年,我家桂花出苗,一棵5元,一下賣了3萬多元,當時在鄉里引起了轟動,連鄉信用社也跑來我家搞合作。呵呵……”
“88年,我和父親聽別人介紹,開始跑成都青石橋花鳥市場,擺攤賣盆景。我們每天淩晨2點就起床,因為騎自行車要4個小時才能到達青石橋。雖然辛苦,但我們認識了全國很多地方來的商人,拓展了市場,生意又有了一次飛躍。89年,我家修了一棟小洋樓,才花了25000元。”
我驚呼:“25000元可不小哦!在那個時代可是了不得的萬元戶呢!”
郭良學嘿嘿一笑:“這倒是,那時是很大的數目了,不能簡單由數字來衡量。那時米價還不到2毛1斤,肉價也在1元左右。而‘萬元戶’一詞已成為歷史,現在我們村裏百萬元戶都不稀奇,更別説全國範圍了,要上億元才算富呢。”
我問道:“那會兒你家富了,一定有不少村民跟著你們學吧?”
“是的。”郭良學回答:“自從我家種桂花掙了錢,本村和周邊鄉里,家家戶戶都來學著種,我們也盡力教大家。那會兒,不僅是我們村組,溫江周邊盆景經濟都發生了好轉。但到了95、96年,我們村的桂花就賣不出去了,市場飽和了,大家愁得沒辦法,當時有20多戶人家甚至把桂花樹砍了當柴燒,又回歸到種糧的時代……我家也艱難地維繫著,但始終沒有放棄。”
“99年,盆景經濟出現好轉,我家買了第一台小汽車——奧拓,那會兒就連城裏人買車的也少。”
我説:“是呀,那會兒我還在部隊,買車這種事想都不敢想。不過2000年後,沒幾年周圍陸陸續續很多朋友都買了私家車,我家也買了。中國經濟發展挺快的。”
“2013年我和村幹部們牽頭(我在2009年被大家推選為三組組長),組織先鋒村成立了盆景種植合作社,大家抱團經營,在種植研究、技術交流、市場對接等方面高度合作。村裏盆景種植規模空前。就我們三組來説,盆景基地已達200余畝,在地資産約2億元。”
“建立合作社不僅提高了我們村的經濟效益,同時也避免了像1995-1999年那樣,盲目單一地過度種植,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致使村民經濟倒退的現象。”
“當時我們全組79戶,家家都有盆景園,家家都製作盆景。組裏持有區級農業技術中級職稱證的就達50多人之多,且有3人是高級職稱證。村民們高度團結。每天晚上,大家都集聚在村組會交流分享創新經驗、種植技術、蟠扎技巧,大家相互傳授學習、取長補短,這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
“而且每晚,平常人家吃晚飯時,正是盆景樁頭要喝水要護理的時候,也是我們村裏人一天裏最忙碌熱鬧的時刻。大家相互吆喝著出門,到園中忙碌,細細澆灌、施肥打藥、修枝蟠扎……”
我腦海裏浮現出田園裏,一群群村民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正盡力讓植物的每一條根須都吸足水分、每一根枝條都風姿綽約、每一片葉子都光耀閃亮。
“大家都靜下心來幹事業,一門心思全撲在盆景的製作上。我們比的不是誰掙的錢多,而是誰更技高一籌。”
我心下嘆服,一個村組有這樣的風氣,組長可是功不可沒啊。
“2014年,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在溫江舉辦。我和村幹部們趕緊抓住這機遇,與溫江區政府對接,成功將‘先鋒村盆景’推為此次重點參觀項目之一。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援和媒體的積極宣傳,我們盆景訂單猛增,全國各地訂單雪片般飛來。我們的盆景産品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到南韓、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倍受消費者珍愛。”
“我們村能有如今的大發展,除了紮實的技藝、歷史的機遇,還和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分不開,良好的運作要有眼界和遠見。我在2013年,認識了一個財稅公司高管,他給了我不少的建議。”
我詫異道:“是怎樣的財稅公司呢?能幫到你們什麼呢?”
“是這樣的——”郭良學接過話道:“這家公司名叫上上策財稅諮詢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企業經營過程中財稅問題的諮詢服務供應商。他組織了我們這一帶的銷售大戶成立了萬春鎮錦之春行銷合作社,我們按照‘基地統規’‘農資統供’‘病蟲統防’‘品牌統建’‘産品統銷’‘服務統攬’的‘六統一’模式經營,提升市場效益,並在財務規範、制度建設、項目選題、論證和資質申報等發面提供服務。”
“截至目前,我們合作社賬務清晰,沒有任何污點。”郭良學甚是自豪地説。
“我們還逐步與四川農業大學建立了校地合作關係,建立培訓實習基地,形成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科學種養的有機結合。”
感覺時間不早了,我下意識看了下表,已近中午,正想提出去外面觀賞盆景、拍個照,郭良學道:“時間不早了,我們去吃午飯吧。就在不遠處農家樂。飯後我們再去轉轉,看看盆景、拍拍照。”
我心下笑道:大概是被採訪多了,這程式他都熟悉啊。那就客隨主便吧。我答道:“好的,先吃飯。”當巧也餓了。
走出村組會,從敞闊的村組路,拐入水泥硬化後平整的田埂。郭良學説:“這些路都是當初村組發展時修的。2009年,社員們都硬要推選我當社長(組長)。”
“不過,你知道人多了,心難齊。我就告訴大家,如果非要選我當社長,那我説怎麼幹,你們都願意嗎?結果全部社員都舉手贊同,於是我便上任了這小小的連村官都算不上的社長。呵呵……”郭良學憨憨一笑,接著説:“道理很簡單,‘要想富,先修路’。當時我提出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修路,目標是把路修到家家戶戶。那時家家都很支援,讓路的讓路(讓出自家的部分土地),投勞的投勞。”
“可就有那麼一家,死活不肯讓地,想要賠償,於是修路被耽擱下來。本是打算從他家和相鄰那戶人家之間,把路修過去,説好一家讓一半的地。沒辦法,還是對面那戶人家風格高,多讓出一半的地,才把路修了過去。”
“你們修路的錢,是從哪兒出呢?”我問。
“當時我去協調的溫江區政府。政府了解到我們村發展盆景項目前景好,村民積極性高,很是支援,出資了300萬元,村裏人又自籌了部分資金……”
説話間,我們已走上一條沿河而建的小道,道路鋪就著彩色地面,是綠道。河畔竹影扶疏,春光中透著幽幽綠意,行進於此,甚是宜人。
郭良學説:“我們村頭這條江安河邊,自從修了綠道,來休閒的人一下多了起來,沿河開了不少農家樂,也吸引了不少前來參觀購買盆景的人。”
“不過,我們村製作的大型盆景居多,價格貴,普通人一般不會買。如今人們對小微盆景的需求逐日增加,為適應市場形式,滿足更多的消費群體,我們準備朝小微盆景製作方向發展,把盆景作品推向城鄉家家戶戶。”
我心為之一動,似乎已看到了他們的願景,實現在千家萬戶的書桌與幾案之上。
我們就餐的那戶農家,菜品不錯。我以前只知萬春鎮的滷肉出名,卻不知這油潑豆腐魚、椒麻煙熏鴨也這麼好吃。廚藝這種事,大抵是相互影響的吧,如同他們盆景園藝一樣,一衣帶水,一脈相承。
正吃飯間,來了一朋友,郭良學立馬喚店員添菜。來人聞聲,趕緊道:“只加盤素菜啊——”細看來者,清瘦俊朗,眼神灼然。
郭良學介紹,這位就是之前提到過的朋友,財稅公司(上上策公司)高管陳宏。
陳宏是個熱情且健談之人,一邊吃著飯,一邊介紹起自己的公司情況。我了解到,他們公司業務以“農”為主,目前為溫江區50多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服務,如郭良學他們的錦之春,還有內開志農機、宏德蜂業、盛彩花卉等,負責為其提供代理記賬、項目申報、審計驗收,以及運營管理等服務。具體事務涉及到做項目策劃實施方案、簽署框架合同;協助合作社孵化升級,由區一級升級成為市、省,乃至國家級的示範社;為産業發展提供種植、種苗、輔料、成品采收、包裝、銷售、儲藏、加工等技術,以及推廣轉化應用綠色高效生産技術。同時,他們還幫助社區成立“愛心基金”,關愛社員;協助社區內殘疾人、花農就近就業……甚至在2019-2020年,受貴州茅臺鎮特邀,他們成功幫助貴州一貧困村脫貧。
我越聽越覺得,這財稅公司,怎的像個高級農業管家呢,助推鄉村建設的服務內容一應俱全!當真鄉村發展需要這樣的專業公司來運營服務、協調管理呢。
飯畢,見陳宏和郭良學有事相商,我便起身告辭。
在這次採訪中,雖然郭良學幾次謙虛提及自己的文憑不高,但我始終覺得人最重要的還是學校之外的不斷學習與探索。畢竟,就算一個人習得博士學位,也不能管他往後余生。知識浩瀚無涯,決定了一個人的學習始終在路上,而終身學習,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文憑。
郭良學言語樸實,並未過多描述自己的創業艱辛。我幾次想把話引到他奮鬥故事上,而他幾次又重把話題帶回到時代的變遷中。令我看到,時代在發展,人也在發展,美好的時代,成就了一代美好的人。
坐在回城的車上,我不禁啞然失笑,專程來做與盆景有關的採訪,卻未有緣看到一個盆景,但心裏也不覺遺憾。郭良學的致富成長經歷,及其促進先鋒村共同富裕的發展歷程,那不就是我們中華大地鄉村振興的一個微縮盆景嗎?這盆景像結滿碩果的金彈子,富美又精緻。時代洪流滾滾向前,在無數的鄉間田園裏,億萬人民正傾儘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不斷創造出更多更美的鄉村富美新盆景。(羅薇)
【作者簡介】
羅薇,漢族,貴州安順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四川班學員。曾在《人民日報》《中國扶貧》《四川日報》《晚霞》《華西都市報》《成都晚報》《四川扶貧》等報刊,以及國內各大網站上,發表過記敘文、散文、詩歌、新聞通訊、論文等數百篇文章,著有散文集《風隨四季》、報告文學集《先行者》,其中多篇文章被編入《巴蜀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