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印發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5-07 15:57:31 編輯:黃成群 點擊:
日前,《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系統謀劃了成都科技創新的五年發展。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規劃》全文共11章,並提出,並提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突出“四個面向”戰略導向,以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成都將優化空間、技術、平臺三大佈局,提升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城市治理三大能力,強化創新策源、創新人才、創新生態三大支撐,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服務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形成服務戰略大後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
放眼“十四五”時期
成都科技創新迎來重大戰略機遇期
成都,將勇於創新突破、攻堅克難、爭創優勢、搶佔先機
加快構建支撐高品質發展的創新體系
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
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成都力量!
把握新機遇邁向新征程
成都將構建“1+4+N”創新空間佈局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新突破和新機遇,全球科技創新呈現新趨勢和新特徵。與此同時,全球技術加速變軌催生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新變化,科技創新在我國新時期國家戰略頂層設計中佔據核心地位。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全省主干城市,成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使命重大。成都必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強化科技創新對高品質發展全局的核心支撐作用。
如何書寫新時期科技創新“答卷”?《規劃》明確“十四五”目標——
到2025年,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列。
同時,展望了2035年遠景目標——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樞紐。
把握新機遇、邁向新征程,成都將進一步優化協同創新空間佈局。《規劃》提出,立足成都構建“1+4+N”創新空間佈局,聯動打造“成德眉資創新共同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範區、‘一帶一路’創新樞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強化主幹帶動、干支聯動、成渝互動,加快實現區域空間佈局整體優化、功能體系整體完善、發展能級整體提升,構建區域聯動協作、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具體來説,構建“1+4+N”創新空間,“1”指“一核”,即成都科學城;“4”指“四區”,即新經濟活力區、生命科學創新區、成都未來科技城、新一代資訊技術創新基地;“N”包括産業鏈主要承載地、協同發展地、科創空間、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和德陽、眉山、資陽高新區等成都都市圈範圍內的創新節點,形成“核心驅動、協同承載、全域聯動”的發展格局。同時,成都將構建成德眉資創新共同體、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範區、構建“一帶一路”創新樞紐,構建連結國際國內的創新高地。
“優化城市創新空間結構是提高城市創新效能的有效途徑。《規劃》首次提出的創新空間佈局,就是要強化西部(成都)科學城創新極核引領、優化科技創新高品質發展的空間承載、深入推進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建設,推動科技創新佈局和城市空間格局協同融合。”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打造戰略科技力量
構築科技創新中心策源承載地
當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規劃》進一步強化了成都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扛起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
構築科技創新中心策源承載地。《規劃》提出,圍繞重大戰略領域方向,以城市新區為重點承載,成都將高水準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高標準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高起點建設天府實驗室、高品質建設科創空間,整合全球頂尖創新資源,發揮在蓉高校院所、創新團隊重要作用,打造“從0到1”原始創新突破、“1到N”應用研究和産業發展一體貫通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
優化高能級創新平臺佈局。《規劃》提出,把握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加速向重大創新平臺匯聚的重要趨勢,強化建設戰略科技、産業創新、功能服務三類創新平臺,承擔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開展産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工程化研究,保障創新資源要素高效流動、集聚轉化,著力形成分工明確、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創新平臺體系。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佈局戰略科技平臺,將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生命健康、先進能源、空天技術等前沿領域,形成空間高度聚集、學科方向關聯、功能互相支撐的重大基礎設施集群,並以此為依託佈局前沿學科交叉平臺,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建設産業創新平臺,將前瞻部署建設一批國家級産業技術創新平臺,帶動高端創新資源整合攻關和重大創新産品孵化轉化;完善功能服務平臺,將圍繞創業孵化、先進算力、技術轉移、中試共用等方面,加快平臺建設。
科技賦能城市高品質發展
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
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造福。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將聚焦重點産業建圈強鏈,突破“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研發製造標誌性整機産品和關鍵零部件,力爭在産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的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為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産業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其中,佈局面向未來産業的前沿技術,將在“無人區”中育新機,分層次分階段佈局人工智慧、先進計算及數據服務、量子網際網路、6G、腦科學等前沿技術及未來産業;攻關戰略性新興産業關鍵技術,包括新一代資訊、醫藥健康、裝備製造、先進材料、先進能源、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發展現代服務業融合支撐技術,探索新興技術在金融安全、數字文創、物流服務、科技服務等重點領域協同創新和融合應用。
同時,《規劃》提出,提升科技賦能城市治理能力,將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圍繞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城市治理數字化水準提升、人民生命健康保障和鄉村振興等重點方向,穩步推進科技創新與城市運營管理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公共服務、社會運作和治理方式創新,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到2025年,以市場為導向的碳中和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成型,國家綠色産業示範基地和零碳經濟發展示範區基本建成。
科技創新賦能城市高品質發展。
《規劃》提出,將構建碳中和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攻關重點碳源領域關鍵技術、佈局綠色技術創新平臺、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應用示範;優化“智慧蓉城”建設科技服務,構建超大城市治理數字底座、構建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構建城市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應急救援技術體系;增強“健康成都”技術供給,推動重大疾病防治技術攻關、推動新興技術與健康養老服務融合創新;強化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激發創新主體的內生活力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構建良好創新生態要要激發創新主體的內生活力。培育壯大多元創新主體,《規劃》提出,將以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優化科教資源配置、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著力點,加強多元化創新主體培育,推動産業協同和技術聯合攻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在蓉高校院所和創新型領軍企業重要作用,增強創新創造能力。
一座城市的創造力離不開人才。激發人才創造活力,《規劃》提出,將加快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建立國際化的科技人才發展模式,培育造就高水準人才隊伍、培育壯大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深化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改革、提升各類人才服務保障水準,讓各類人才在蓉真正“名利雙收”。
深化體制改革,釋放創新潛能。提升成果創新轉化能力,《規劃》提出,將立足企業創新能動作用,以體制機制改革集聚蝶變勢能,以校院企地協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應用場景構建為重點,加快推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轉化為新競爭力,驅動産業鏈暢通、創新鏈貫通、價值鏈融通。
各類創新要素聚集,激發創新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規劃》提出,加速促進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科技金融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撐作用,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加強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夯實全國“雙創”品牌,為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溫彩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