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街 600餘年建昌古城“涅槃”歸來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1-02 13:05:41 編輯:呂紀元
華燈璀璨,人文薈萃;盛世重光,古韻留香。11月1日,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打磨和巧手“匠造”,600余歲建昌古城攜夢想與榮光“涅槃”歸來。
歷史文化與活力未來交融再生,悠悠古韻與文旅新風交織成畫。“重啟”後的建昌古城,以全新商業形態和文旅格局活化古城區,成為西昌文旅新坐標,重塑文旅新格局。
這是朝著國際生態田園歷史文化名城戰略目標不斷邁進的西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也是高品質推動涼山經濟跨越發展的“州府擔當”。 
溯源古城 歷史承載
西昌,是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這裡四季清風朗月,終年陽光燦爛,月光皎潔,濕地星羅棋佈,森林連綿起伏,享有一城青山半城湖、松風水月勝境地之美譽。也是中國最具魅力的“禦寒避暑勝地,休閒度假天堂”。素有“航太城”、“太陽城”、“小春城”以及“月城”之美譽。
山水清越,歷史厚重。自古以來,西昌就是通往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中央王朝就在這裡設置郡縣,委派官吏進行管理。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漢武帝遣司馬相如為使,‘通零關(道),橋孫水(今安寧河支流),以通邛都(今西昌東南)’。   
漢置越嶲郡、唐置嶲州、元改羅羅司宣慰司、明設四川行都司建昌衛、清雍正六年(1728年)裁建昌衛設寧遠府,置西昌縣,“西昌”之稱謂自此始。無論是秦漢的經略,還是南詔大理的雄踞,抑或是明清的移民,西昌從未離開過中央王朝的視線,它以西南地區主要經濟樞紐、戰略要沖和門戶所在的歷史地位,在歷代王朝的統治中都發揮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而建昌古城,稱為西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數百年來,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無不在古城上留下痕跡。
“水郭山垣繞建城,關門鎖鑰自天生。要知山水清佳處,二百年來享太平。” 這是清代西昌舉人楊學述筆端的建昌古城。山水福地、海晏河清,這樣的古城盛景正從歷史深處,向我們走來。
據了解,建昌城始建於1387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據清嘉慶版《寧遠府志》載,建昌衛舊城,“明洪武中建土城,宣德二年砌以磚石,高三丈,周圍九里三分,計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後據北山,前臨邛海,左帶懷遠河,右瀠寧遠河。四門:東曰安定,南曰大通,西曰寧遠,北曰建平。”建昌城舊址位於西昌市區東北部,北與北山相結,西臨西河,東有東河,東南為開闊平壩,與邛海相距5公里。明代建城時的北墻和西墻,完全重築在唐嶲州城墻上,其走向亦相同。只是後來城墻東南角因遭東河水溢之災,幾經培修,邊角略成弧形。故有人把建昌城形容為一把展開的折扇。
考古實測表明,建昌城在明代時為正方形,四墻各為1200米長,佔地面積 144萬平方米,現存佔地面積130萬平方米。城為磚石建造,以條石墊底再砌以青磚。城墻底部最厚處達20余米,高11米。城開有四門,南北東西相互對稱。除西段城墻和寧遠門早年被毀之外,其餘三門尚存,城門上的年款為“洪武貳拾年四月吉旦立”。城墻上的紀年磚有萬曆、大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等。城內街道迄今基本保持明代佈局,即以“鐘鼓樓”(俗稱四牌樓)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其北稱北街、南稱南街、西稱西街(亦稱倉街)、東稱東街(亦稱府街);另外城南有順城街,城西有石塔街、三衙街、什字街,城東南有涌泉街。此外,各街之間又有20余條小巷相連,使各街巷縱橫交錯,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網路格局。
飽經風雨,“重啟”在即
時間既是歷史的沉澱,也讓一座古城飽經滄桑。“復活”古城,既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回應民生的必然,更是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的必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關心涼山的發展,對涼山的發展寄予厚望,加強西昌市古城保護和文化建設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在修復以前,西昌古城的現狀令人堪憂,保護情況極不樂觀,對古城開展系統性、科學性、及時性甚至搶救性的保護修繕是州市重視、人民期盼、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大事。
“街上沒幾個年輕人住,不少房屋都被白蟻蛀爛了,漏雨現象時常發生。古城,再不保護,以後子孫就看不到了”居住在九街十八巷的趙婆婆,説起老街變遷,有些落寞。
建昌古城見證了西昌千年的歷史變遷,也承載了一代代西昌人的記憶,它是西昌市重要的文化遺産,也是西昌市民們的生活家園。
經過數百年的滄桑洗禮,建昌古城歷史文化街區街巷肌理受到嚴重影響,沒有很好的延續歷史文脈;許多體現武威歷史文化的建築、環境等要素掩藏在街巷深處,難以向公眾展示。曾經成片的傳統民居受損嚴重,現在各文化遺存僅以散點式的佈局存在,難以體現曾經的整體風貌效果。西昌古城的保護更新關係到民生的福祉、文脈的延續、文化的傳承,是勢在必行、迫在眉睫,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文化民生工程。
目前,建昌古城內共有大通、安定、建平、寧遠四門,建昌古城城墻遺址大多被“淹沒”在老城居民區中,沒有得到整體性的保護和傳承。
賡續文脈迫不及待,文物保護迫在眉睫。2021年下半年,西昌全面啟動建昌古城保護更新項目,整體性推進建昌古城復原建造。項目遵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及街區規劃,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街區功能,運用多種保護、利用方式,使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及其環境既保持風貌特色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
“繡花”功夫,織補古城
堅持目標牽引,緊扣“傳承歷史、根植西昌、基於人民、兼顧多元,既經濟又生態,既體現地方特色又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要求,西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項目,堅持州市共建,高位推動的的原則,找準古城保護的目標定位和基本內涵,旨在把西昌古城打造成為鄉土氣息、煙火氣息濃郁,有故事、有歷史、有傳承的親和古城、活態古城。
項目啟動以來,成立由州市共同參建的建昌古城提升工作專班,全力支援、保障、服務古城保護工作。西昌市組建項目指揮部,集中精幹力量,集中力量開啟“攻堅”行動,從規劃審批、搬遷安置、要素保障等工作全面鋪開。
在古城設計和保護更新中,邀請國內外一流團隊對涼山全域歷史文物古跡開展普查、研究,提出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方面的系統性、權威性指導意見和方案。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聘請了雲南、江蘇及省內從事古建築修建的工匠和非遺傳承人,對建昌古城總規中涉及的12處不可移動文物點和17處歷史建築,採用傳統施工工藝和傳統建築材料施工,下足“繡花功夫”進行文物修繕,嚴格保留現存文物建築的基本特徵,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歷史資訊;對建昌古城留存的建平門遺址、四牌樓遺址、300余米古城墻遺址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復,對8口古井、287株古樹和萬餘件老物件進行標記、收集和保護,最大限度保護了古城的歷史肌理、歷史街巷、空間尺度和景觀環境;項目建設中組織省、州、市文物專家,全程參與建昌古城保護修繕,從方案評審到施工工藝諫言獻策,全程提供技術支援。
其中,西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更新項目一期克服了5月至9月雨季施工、新冠疫情影響、施工面狹窄等實際困難,強化施工力量和施工組織,倒排工期、挂圖作戰,以倒計時倒逼衝刺的姿態和決戰決勝的信心,形成合力確保了項目如期完成並精彩亮相。
目前,古城現存面積約130萬平方米,大通、安定、建平城門尚存。本次保護更新項目包括“三門二街一樓一墻一園一中心”(三門:建平門、安定門、大通門;二街:涌泉街、十字大街;一樓:四牌樓;一墻:城墻二中段;一園:城墻遺址公園;一中心:遊客中心)。盡可能在原址上按照原有格局恢復舊觀,力爭讓遊客感受到建昌古城昔年的人文盛景。
“煥新”而來,煙火盛世
一磚一瓦都是歷史,一步一景都有故事,從百年風雨滄桑中甦醒的建昌古城正“涅槃重生”,驚艷歸來。
城門、十字大街、四牌樓、古戲臺映襯昔日繁華;古城老字號、特色商街、精巧門店,充滿現代氣息。依託“邛都”文化底蘊,以明清建昌城為鑒,古樸與時尚,典雅與潮流,日華與月輝,在這裡交織成畫。
西昌歷史文化名城涌泉街片區保護更新項目通過科學規劃、精緻打造,對歷史建築和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築進行修補、織補式更新,從商業邏輯、建築工藝、立面風格、單體建築及街巷肌理等進行全面優化提升;市政基礎設施改造、管網全面下地已完成,增設步行街、古城墻、重點院落、屋面、城樓的亮化及夜遊燈光秀;打造智慧街區,全面實行消防、運營、管理智慧化;古城環境全面改善,場景更新,一步一景。力爭打造將會成為西昌乃至涼山文旅融合的樣板示範,形成上有古城、下有邛海文旅新格局。
“復活”古城,等建築原有特色,完成了沿街墻面、屋面、門窗等風貌的整治;在街區內業態佈局上,秉持著“修舊如故,活化更新”的理念,在保留原住民生産和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引進了多種商業業態入駐,加入遊客所需的體驗、服務、産品,使古鎮業態整體實現良性迴圈,成為環境優美、業態豐富、文化多元的全新“文旅街區”。
目前,已完工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建築分別開設了蜀繡、茶馬古道、唐卡等博物館,利用符合條件的歷史建築,開設了建昌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利用原西昌鐵工廠舊址,恢復原有外觀風貌,建設城墻遺址公園,還引入了言幾又、稻鴻書院、千里走單騎民宿、角樓咖啡等國內知名品牌,從而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合理利用,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現代生産生活,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了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今年“國慶”期間,涌泉街試營業吸引遊客29萬餘人次,旅遊收入超3.48億元。
此外,在古城亮化中,設計方對建昌古城的文化歷史深度挖掘提煉,以建平門甕城墻為載體,通過聲、光、電多維結合,形成以裸眼3D技術賦能的古城墻光影秀,利用城墻與內容的虛實結合,以時間輪轉為線索,重現建昌古城的前世今生和修繕翻新的歷程,展望未來建昌的盛世重光,帶領觀眾在光影的世界中穿梭,沉浸式的去觸摸千年建昌過去、現在與未來一脈相承的溫度,共同見證當下建昌古城在歷史沉澱中煥然一新的繁華盛世。(趙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