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細數“嫦娥奔月”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9-12 14:50:35 編輯:呂紀元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秋佳節。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亮節、團圓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等民俗,更是流傳了不少神話傳説,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嫦娥奔月。
而讓這一神話傳説走進現實的,正是我國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這裡,航太工作者們將望月千年的中華民族與月亮的距離越拉越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
啟航:“零窗口”發射實現可控撞月
“如果你保證火箭在‘零窗口’成功發射,我保證一定實現嫦娥一號可控撞月!”這是當時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與時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李尚福的一個約定。
這個約定,在2007年的夏秋之際,曾經是那麼的鼓舞人心。
原來,發射嫦娥一號與發射其他衛星不同,對發射時間有著非常苛刻的要求。對它而言,窗口的第1分鐘和窗口最後的第30分鐘,差別是相當大的,因為在地球自轉過程中,如果第1分鐘這個時刻沒發射,再過30分鐘打,地球就已經轉了30分鐘。為了追這30分鐘,嫦娥一號就要多消耗120公斤燃料。況且,所消耗衛星燃料的多少將直接關係到嫦娥一號的工作壽命。
為此,西昌發射場各系統工作人員在星箭測試、氣象研判、燃料加注等各個環節,都全力追求零失誤、零差錯、零故障、零缺陷、零遺漏,確保萬無一失、圓滿成功。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04秒,天邊升起了絢麗的晚霞,嫦娥一號成功實現“零窗口”發射,奔向月球。
正是由於“零窗口”發射省下了準備用於軌道修正的120公斤燃料,嫦娥一號在完成預計1年壽命後,又繼續運作了4個月,並利用多餘燃料做了大量試驗,最後在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在超長服役並完成大量拓展性試驗後,實現我國第一次可控撞月。
遠征: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10年10月1日,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時刻,中國探月第二次遠征啟程。
靜謐的山谷間,強烈的燈光照射著群山環抱著的長征火箭。人們屏著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發射場,期待著那個時刻的到來。
“10、9、8、7……3、2、1,點火!” 18時59分57秒,01指揮員洪亮的聲音,從山谷間驟然響起。拖著橘紅色火焰的長征三號丙火箭直衝雲霄,搭載著嫦娥二號精準入軌。
此時,天已全黑,激動的人群中,響起此起彼伏的歡呼聲……
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群山顫動,大地轟鳴,長征三號乙火箭托舉著嫦娥三號拔地而起,再探“月宮”。與以往不同,此次發射,“嫦娥姑娘”身邊還帶了一隻心愛的“寵物”——“玉兔”。就是這只“兔子”,承擔起了我國首次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勘察,開展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等科學探測的重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從西昌發射場一飛沖天,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讓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步伐,在太空中邁得更穩更遠。
接力:西昌到文昌,奔月夢想生生不息
西昌,因月色美妙,自古便有“月城”的美譽;文昌,海南島最東端,一處美麗的海灣名為“月亮灣”,海天一色,意境非凡。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長征五號火箭以雷霆萬鈞之勢拔地而起,一飛沖天。約2200秒後,火箭搭載的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那一天,文昌航太發射場正式接過西昌發射場接力棒,成為中國探月新母港。
同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實現圓滿收官。
嫦娥奔月,從西昌到文昌,見證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能力的拓展,也見證中國航太整體能力的跨越。
未來,文昌航太發射場還將按照國家航太發展戰略,先期開展載人登月、重型火箭的論證建設和佈局。“嫦娥奔月”的未來,絕對值得期待……(黃國暢 胡煦劼 屠海超 趙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