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0日01時3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五號04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當勝利的大紅屏出現,一個不起眼的身影卻悄然回到了辦公室,她並沒有像其他同事一樣迎著星光踏上歸程……她就是西昌指揮控制中心唯一的女性高級工程師——趙梅,此刻她正在專注地復盤著剛才的火箭發射任務。
趙梅,貴州思南人,因其精湛的專業技術和斐然的科研成果,大家都親切稱呼她為“趙高工”。1993年,正值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起步階段,沿海特區進入高速發展快車道,國家出臺就業雙向選擇制度,對於當時的大學生來説可謂是前景廣闊未來可期。趙梅作為貴州大學電子專業的優秀畢業生,當然也不例外,早早的就被沿海某電子科技公司簽訂。
一次偶然的機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校園的招聘宣講材料遞到了她的手裏。剎那間,1992年3月22日全國直播“澳星”首飛失利的情景,立即浮現在了她的眼前,一種想要為民族增光、為航太事業貢獻力量的使命感涌上了心頭,使她再也無法安心待在實驗室推導論文的控制演算法。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趙梅撥通了宣傳單上的電話。就這樣,趙梅與航太結下了永恒的緣分。
這是一位“閒不住”的女同事
同年,來到西昌衛星發射指揮控制中心的僅有4位女同事,趙梅就是其中的一個。她工作的崗位是地面安全控制系統的遙控崗位。
當時的設備全部是以功能板卡、分離元器件組合而成,這給了她發揮和施展能力的空間。在遙控設備工作的她,有空就與設備為伴,拆解板卡、繪製電路圖、吃透電路類型及每一個元器件的作用指標。數學功底紮實的她,不滿足於當下,又將倉庫間廢棄的板卡拾起來,自己通過運算、設計、改進功能模組,製作成電路板重新投入設備使用。
做事沉穩、性格不張揚的趙梅,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經過三年的沉澱,趙梅從一個初入崗位的大學生,迅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遙控崗位操作手。
人生由一個又一個的五年組成
1996年2月15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起飛後幾秒,火箭飛行姿態偏離預定軌道,22秒後星箭墜地炸毀。
針對這次任務的失利,中心成立了論證組,趙梅作為成員見證並配合參與了這項工作的系統論證,她個人也迎來了她人生重要的轉折。
針對火箭飛行狀態的地面安全判斷和可靠性控制問題,促使她首次從脫離設備角度,站在測控總體層面,對地面安控系統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
因箭載接收機收到漏載頻的問題,趙梅開啟了她獨立承擔的第一項系統性工作——場區頻譜測試和分析論證。
為了取得不同地點、不同氣候條件下發射場區的頻譜分佈,肩背設備、手持儀器,穿行在場區的每一座山頭,曾一年坐11次綠皮火車外出調研,從來不見她喊一聲苦與累。
這五年間,不知她經歷過多少次風霜雨雪的洗禮、熬過多少個不眠的晝夜、更改過多少次倣真數據,獲取了西昌發射場及航區精準的頻譜數據,依據該數據制定了電磁相容性試驗制度,該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在擔任測控總體後,趙梅在大型論證項目上總是親力親為,把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傾囊而出。以五年為單位,先後參與完成北斗安控執行某射向任務能力論證、多測速換代論證等多項體系性工作,主持完成雷達過航捷跟蹤穩定性控制、海南文昌發射場安控策略、落區回收資訊系統等大型項目的研發。
用最精確的數據躬耕于航太
2019年9月,模擬火箭發射提升測控訓練水準的項目在北京進行立項初審,多位專家對趙梅一行提交項目的技術可行性,提出了"質疑"。
項目組的成員,眼看項目可能要“黃了”,都不知所措。
但趙梅沒有被專家的“權威”嚇倒。帶著對科學的疑問,她帶領項目組一起對報告進行再梳理、再分解、再細化,對方案進行模擬推演。
彙報當天,一場學術性的論證在她思路清晰、流程簡潔、有理有據的彙報中落下帷幕。短短兩天時間,精準修訂後的協同訓練方案呈現在各位專家面前,這次的方案不僅得到了現場的充分肯定,還獲批了1千多萬經費的追加支援,用作該項目的二期論證開發。
這次的經歷,在趙高工的印象中,卻是另一番雲淡風輕的話題。
“當天彙報大家是一早出去,會議結束後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期間大家都沒吃飯,其中一個同事説‘叫個火鍋外賣一起慶祝吧’,最後卻發現火鍋來了沒有鍋。”
現如今,該項目在趙梅及項目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已進入系統測試驗收階段。
回首已是過往,榮譽滿身的她依舊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崗位上求新求實,將自己的人生軌跡與航太事業緊密聯合在一起,交織出一條最美的人生航線。(徐娟 李遠松 胡傑 李長浩 何東益 趙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