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黃筆電的“味道”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飛史物會説話》系列報道(一)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3-28 10:41:17 編輯:呂紀元
序: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就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作出重大部署。為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特打造《騰飛史物會説話》專欄,深入挖掘中心史物背後的紅色故事,激勵航太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向著更高更遠的太空不斷邁進。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有著這樣一本泛黃的筆電,筆電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記錄著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段向天圖強、熱血沸騰的歷史。
就讓我們翻開塵封的歷史,細品泛黃筆電的“味道”。
1970年,一支神秘的隊伍從“兩彈一星”發源地出征,奔赴川西大涼山,建起了現如今舉世聞名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兩彈一星”航太人建造,也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者。
那一年,首顆中國人造衛星遨遊寰宇,東方紅樂曲聲震九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西昌發射場破圖動工,周恩來總理要求加快建設步伐,力爭在1972年完成西昌發射場及配套工程的建設。
發射場建設的第一步是實現“三通一平”(路通、水通、電通、場地平),這是新場區建設的關鍵。“三通一平”是基礎工程:路不通,一切裝備器材、設備就不能運上去;水、電不通,就無法施工,人員也無法生活;場地不平,工業項目也無法開工。
而當時工程最大的“攔路虎”,就是在安寧河上架起一座“通天橋”。
安寧河,不安寧。由於它河床較高,每逢雨季,每逢雨季,時常山洪咆哮、禍及四野。安寧河就這樣流淌了上千年,它像一把明晃晃的利刃,斬斷了山裏山外的聯繫。
1970年12月16日,工區黨委召開擴大會議,一定要搶在1971年4月底雨季到來前修好大橋。27日,建設安寧河大橋的戰鬥正式打響。三千多名航太工作者昂首挺胸,列隊成行,雄赳赳、氣昂昂地站在安寧河南岸的河灘上,面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畫像,集體宣誓:“下定決心,不怕犧牲,大幹100天,定讓大橋成!”現場喊聲陣陣,戰鼓咚咚,紅旗獵獵,標語飄飄。“戰天鬥地建三線,敢教日月換新天”“寧肯少活20年,定叫工程提前完”等口號聲響徹安寧河畔,震撼大涼山谷,西昌航太人誓要在大山深處搭起一座通往太空的“天梯”。
1971年3月24日,經過航太人歷時87天的艱苦奮戰,安寧河公路大橋比預定日期提前1個月勝利完成。一座長159米的三孔懸鏈式拱橋橫跨安寧河上,為西昌發射場建設獻上了一份奠基禮。為了繼承昔日紅軍長征精神,同時也為了表示西昌航太人遠征太空的雄心,人們為大橋取了一個富有寓意的名字:“長征橋”。
“天是羅帳地是床,安寧河畔紮營房;三塊石頭架口鍋,野菜鹽巴下乾糧。”這首流傳至今的歌謠,正是對當年中心奮鬥者艱苦生活的最生動寫照。
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太科技高峰。伴隨著“長征橋”的通車,西昌航太人也正式打響了西昌發射場開工建設的戰鬥,這座“月亮城”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向著新的航太奇跡大步邁進。
“筆電記錄著追夢奮鬥的歷史,建造‘長征橋’,也是西昌航太精神的一種象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史料辦主任呂娜表示,“1935年,中央紅軍在四川涼山地區召開‘禮州會議’,發佈中國工農紅軍佈告,正式提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長征’一詞。35年後的1970年,一支創業大軍懷揣航太報國、航太強國初心使命,在‘長征’一詞誕生地,續寫著中國航太新長征的時代篇章。”(黃國暢 胡煦劼 劉常連 趙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