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儀隴:産業更興旺 生活更富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2-20 07:17:14 編輯:楊仁昌 點擊:
四川儀隴:産業更興旺 生活更富裕
淩雲山村新建的育苗大棚
2022年4月,儀隴縣正式啟動第一批10個村的鄉村振興“揭榜試點”工作。“揭榜試點”啟動以來,銅鼓鄉始終堅持把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作為重要任務,根據各村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現狀基礎,深挖優勢和潛力,堅持“一村一策”,科學制定適合本村實際的集體經濟創收模式。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注重集體經濟的管理、使用和持續性,並將發展成果惠及於民。
近日,在銅鼓鄉淩雲山村、九龍山村等綜合提升試點村,各村正在努力探索一條強經濟促發展、興産業富民生的鄉村振興路。
盤活閒置資産 探索“借雞生蛋”模式
如何破除阻礙淩雲山村發展的桎梏?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放在首位是淩雲山村“兩委”班子多次探索後得到的答案。
2021年10月,淩雲山村引進萬禾源農業公司,堅持發展綠色果蔬糧,初步形成山頂“果盤子”、山腰“菜籃子”、山底“糧袋子”的立體農業。為解決資産閒置和低效使用,收回集體零散地,盤活閒置辦公樓,同時新建育苗大棚、初加工廠,通過出租固定資産收取租金。通過出租育苗大棚、初加工廠,村集體不僅每年可增收10萬元,還為121名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實現集體經濟增收與群眾致富“同頻共振”。
12月15日,在銅鼓鄉淩雲山村,在村委會辦公室後約2公里的一處山坳中,幾個工人正在進行大棚架設的收尾工作,一排連棟育苗大棚已具雛形。
“一期佔地4800平方米,村集體出資35萬元建設,以固定資産形式入股。”淩雲山村第一書記董虎介紹,這是村“兩委”經過討論後得出的入股形式,業主在盈利少或不盈利的情況下要支付村集體保底收入,盈利多的情況下還需向村集體現金分紅,讓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保障。
在淩雲山村,一棟嶄新的藍頂白墻廠房頗為吸睛,董虎介紹,這是今年8月竣工的農産品初加工廠,方便村裏的業主、種糧大戶對蔬菜進行初加工。“加工廠屬於村集體的固定資産,業主與群眾均可使用,只需向村集體交納租金即可。”董虎説,村裏主要産出辣椒、榨菜等蔬菜,在初加工廠對其進行加工後將銷至郫縣豆瓣、涪陵榨菜等企業。
“村集體獲得收益後,每年先提取10%作為風險防控基金,主要用於因自然災害及不可預期的災害應對等問題,最大限度保障村集體和農戶的利益,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董虎對集體經濟壯大後的發展成竹在胸,提取風險防控基金後,再將剩餘的村集體經濟收入的50%用於村集體成員分紅,30%用於村公益事業發展,剩下的20%用於人居環境整治和困難群眾救助。
加強基層治理 鄉村生活更幸福
相比淩雲山村,在2019年就開始引進龍頭企業、發展蠶桑産業的九龍山村早已形成自己的一套發展模式。
2019年,九龍山村引進四川布碧絲公司建起了有機桑園1000余畝和12個標準化養蠶大棚,並逐步建成蠶桑基地觀景平臺、蠶絲文化展示館,還建成了李子等農業産業園,通過長期吸納村民務工,實現了戶戶增收有門路。
伴隨著産業興旺,村裏修建了便民路、新建了蓄水池、整治了山平塘,九龍山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
“群眾通過入園務工、土地流轉等方式獲得一定收入,村集體經濟得到了進一步壯大,村上便開始著手做好基層治理,優化村風民風,讓九龍山村村民從物質到精神都得到進一步昇華。”九龍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平虎説,為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村上正在探索實施“積分制”管理,讓紛繁複雜的基層治理工作標準化、具象化、可量化,將農村基層治理由“村裏事”變“家裏事”,構建共建共用共治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12月15日,在九龍山村黨群活動中心,村文書方國秀正在梳理九龍山村德美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一瓶瓶飲料、一袋袋調味品在她的整理下井井有條。“德美超市就是依託‘積分制’管理。每年1月1日給每戶村民基礎分值60分,當積分達到100分時,方可參與積分兌換獎勵,每1積分可兌換價值1元錢的商品。次年1月1日,積分恢復至60分,重新開始積分。”方國秀説,村上成立了積分制管理審核委員會,由村幹部、黨員、群眾代表負責村民積分的審核認定並公示,以保證評分公平公開。
“尊老愛幼,長期照顧老人生活起居,幫助解決村組其他老人生活,鄰里關係和睦的,每年最多可加10分;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矛盾糾紛並在村組造成嚴重影響的,每次扣5分;不贍養老人的一次性扣除10分等。”在九龍山村積分參考細則中,不僅有加分項,還有扣分項。對此,王平虎有更深的認識,“積分制實施的目的並不是讓老百姓通過積分發家致富,在超市兌換物品只是一個小小的獎勵,更多的是為了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借鑒思路+創新 實現“一園生三金”
看到淩雲山村、九龍山村的蝶變,銅鼓鄉龍家店村主動到府學習經驗,結合本村實際,探索出“築巢引鳳”的創收模式。
龍家店村以全縣蠶桑産業發展為機遇,動員群眾流轉土地,引進布碧絲農業有限公司,採取“返租倒包”模式運營,建成四星級現代蠶桑産業園區;村集體為解決閒散勞動力就業和集體經濟增收問題,從公司返租標準桑園160畝、蠶房2個進行管桑養蠶,成為“返租倒包”業主。同時套種大豆、榨菜、馬鈴薯等作物,集體經濟年均增收30萬元以上,實現了産業興旺。
12月15日,在龍家店村,村民們正在桑園裏對上個月套種的榨菜進行冬管作業。“村上套種榨菜160多畝,每畝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接近1500元。”龍家店村黨支部書記張天貴説,這片桑園由村集體返租倒包用於栽桑養蠶,套種大豆、榨菜、馬鈴薯等,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以上,返租倒包收入是村集體收入主要來源之一。
2019年,龍家店村成為儀隴蠶桑現代産業園區的核心區域,該村依託蠶桑産業探索“一園生三金”的模式發展集體經濟。
“村民委託村委會把土地流轉給蠶桑公司,村集體對全村土地進行統一調型,增加了土地125畝,這125畝土地歸屬於村集體,又流轉給布碧絲公司栽植桑樹。”張天貴拿出村集體經濟收支賬簿翻閱道,每年土地流轉金有3.5萬元。
“村集體還為園區提供服務得薪金。”張天貴拿出招工花名冊説。該村有近2000畝園區,每年從4月到10月份要養8季蠶,一畝地一天需要8個工人,但是村裏的勞動力不夠。“我們到南部、閬中、蓬安招工,今年就為業主招了110名工人來養蠶。”張天貴説,村上為企業提供勞務組織、糾紛調處等服務,企業按照30-50元/畝給村集體服務費,每年服務費收入10萬元以上。
“通過‘一園生三金’模式,目前村集體經濟已突破100萬元。”張天貴自豪地説,經村集體商議,這筆收入將全部用於村裏建多功能活動室。(張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