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縣鳳仙橋百年廊橋聽風雨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1-29 11:02:51 編輯:楊仁昌 點擊:

位於南部縣桐坪鎮的鳳仙橋

廊橋內景
中國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廊橋是一種有屋檐的橋,有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會、看風景等用途,廊橋修建不要寸釘片鐵,只憑椽靠椽、桁嵌桁,銜接嚴密,結構穩固,以“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獨特橋梁樣式,被譽為世界橋梁史上的“活化石”。
在南充市南部縣桐坪鎮的大山深處,亦有一座廊橋,歷經百年風雨,依然雄姿挺拔。
一座文化之橋
從南充城區出發,很快駛入高速公路,經蘭海高速、成巴高速,大約1小時後在鹽亭縣八角鎮出高速,再沿鄉村公路行駛約1個小時,便進入了南部縣西北角的桐坪鎮。桐坪鎮,位於南部、鹽亭、梓潼、劍閣,四縣交界處,地理位置偏遠,山高溝深。
桐坪場鎮坐落在山梁之上,雖然臨近中午時分,山上依然大霧瀰漫,街道上濕漉漉的,好似剛下過雨一樣。“桐坪場鎮所在位置整體海拔較高,加上周圍山多,時常出現大霧天氣。”一名桐坪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説,廊橋所在的南橋村地勢較低,大霧常從山溝裏升起。
沿著公路,從山上蜿蜒而下,遠遠就可以看見廊橋。只見它橫跨在一處寬闊的河面上,屋檐之上翹角飛檐,中間有小樓臺,南北各有小頂,結構精巧、蔚為壯觀。廊橋飛奔橋頭是一處假山造型,旁邊是南部縣人民政府所立的石碑,上書“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鳳仙橋”幾個大字。
走進鳳仙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牌匾,書“海市樓”,繼續往橋上走,是“鳳仙橋”的牌匾,走向橋中間,是另一塊“靈應四境”的牌匾,穿過廊橋來到南面,一塊牌匾上書“金鰲渡”。南橋村原黨支部書記楊懷先説,“金螯渡”與“海市樓”六字寄託了當年人們渴望金榜題名、獨佔鰲頭與生意興隆的願景。
在廊橋上,題寫的文字還不少,有詩詞、有對聯,有的引用名家之言,有的為當地鄉賢所作。“山川涌泉向東流,商參迴圈照小舟;碧浪綠波金鰲渡,清風明月海市樓”“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一塊塊牌匾、一段段文字,彰顯出廊橋與眾不同的文化氣息。
當然,廊橋的魅力更在於橋之本身。南部縣文管所資料顯示:鳳仙橋,橫跨于柏林河南北兩岸,水流向從東向西,由橋墩、橋面、橋樓組成三墩四孔廊橋,橋樓為重檐歇山式,橋兩頭護墻用條石砌成八字形。楊懷先補充道,橋長32米、寬5.8米,有立柱28根,整個廊橋不用一釘一鉚,而是將木質結構的物件通過凹凸結合的方式嚴密扣合起來,榫卯之間盡顯民間工匠智慧。
一段修橋往事
站在木質廊橋上,厚實的木板和一米來高的欄杆,給人安全之感,當然還有那高高的屋檐,默默無言擋盡百年風雨。就在廊橋上,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斷斷續續道出了百年廊橋的風雲往事。
鳳仙橋,當地村民稱“飛仙橋”,地處南部、鹽亭、梓潼、劍閣四縣邊境,這裡山川秀麗,河面寬闊,碧水擁沙州,細柳環長堤。“為方便南來北往之行人,1920年,當地人馮國鈞召集四姓之人籌款,耗時兩年建起了飛仙橋。”今年73歲的周甫德,對這段建橋的歷史十分清楚。
廊橋的墨書題是一座橋的橋梁志。依靠欄杆和立柱,翻上小樓臺,正中間的橫樑上清晰地記載了廊橋修建之人的姓名和修建年月,與周甫德所説相吻合。當地村民撰寫的《飛仙橋回憶錄》中,對於建橋時的歷史亦有詳盡記載:疊石為墩,條石固堤,長行6間七扇連成,走道鋪木板,兩邊造欄杆,屋檐上係銅鈴,橋南立有兩塊石碑,一塊記載捐獻錢物人之姓名,一塊記載飛仙橋序。
如今,《飛仙橋回憶錄》被製作成金屬牌匾,懸挂在橋的中間。遊走在廊橋的屋檐之下,便能清楚地找到當年修橋的背景和鄉賢的姓名。
過去柏林子河上有跳蹬或木橋供人過河,但是一到夏天,河水暴漲,漫過橋墩,洶湧的洪水阻隔了兩岸行人通行,村民生活十分不便。“作為當地鄉賢,馮國鈞帶頭號召修橋,正是其濟世精神的體現。
每一座廊橋都要經受風雨的考驗,飛仙橋也不另外。1941年端陽節,柏林子河發大水,廊橋的木拱、橋頭、欄杆等大部分被毀壞,馮國鈞的子孫馮宗金、馮廷禎組織當地鄉賢,發動民眾捐款捐物,對廊橋進行修復。然而,好景不長,1964年,橋身遭到了蟲害,部分木料受損,當地村民自發組織人力、財力對廊橋再次進行修復。1998年,楊懷先受村“兩委”及全體村民委託,組織培修北端碼頭,更換部分木料。
2021年,柏林子河出現罕見的洪水災害,上漲的河水淹沒木質過道,廊橋再次受損。洪水退去,南橋村黨支部書記周化文立即組織村民清理淤泥、雜物,檢查受損情況。“我們向上級文物部門申請資金,對廊橋進行了基礎維修,讓廊橋再次恢復了往日風采。”周化文説,南橋村全體村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不能讓廊橋倒下,還要讓它比過去更堅固、更美好。
一道人文景觀
廊橋下,是潺潺的流水,訴説著曾經的故事;廊橋上,是熙攘的人群,走過現代與歷史。
1997年冬天,為了更好地保護廊橋,南橋村4組村民在時任村主任楊懷先的帶領下,在廊橋一側修建了一座兩孔石拱橋,代替廊橋行使交通功能。楊懷先回憶,當時4組一共有45戶、185人,男女老少全部參與到修橋的工程中,“到第二年的5月1日,歷時半年時間,石拱橋建成,可以通行車輛,減輕了廊橋的負擔。”
飄帶一般的柏林子河從兩座橋下穿過,條石砌成的攔河堤將碧綠的河水阻隔成一小片湖泊。河水之中,青瓦、紅脊、飛檐、碧水、芳草渾然一體。在特定位置遠觀,由於視覺上的錯位,兩座橋居然合二為一:三個橋墩將兩個半圓形的橋拱切割成大小不等、造型獨特的弧形,令人拍手稱奇。
廊橋雖然交通功能弱化了,但是作為一道人文景觀,如今長久地保存在南橋村。夏日裏天氣酷熱,但是廊橋上特別涼快,這個時候,廊橋就成了當地村民納涼避暑的理想之地,成為村民談天説地的“聊天室”。周化文説,村裏召開群眾大會,也大多選擇在橋上舉行,而姑娘小夥談戀愛也會選擇在廊橋花前月下……廊橋就是當地人的會客廳與世外桃源。
今年6月,鄰村一群非遺傳承人來到廊橋,他們以此為背景,跳起了店埡花燈戲,為申報省級非遺錄製節目。“現在廊橋越來越受歡迎,不少人慕名而來,我們更要保護好這座百年古建。”周化文介紹,針對廊橋,劃定出保護範圍,禁止任何車輛從橋上經過,禁止村民在橋頭燃放煙花爆竹,禁止小孩上橋戲耍……它,成了鄉村旅遊的景點。
作為一處鄉村地標建築,南橋村在廊橋的橋身安裝了綵燈,在河面安裝了噴泉,夜色下的廊橋流光溢彩、美輪美奐,成為百姓幸福生活的見證。
沒有橋便沒有路,沒有路則不能通達四方。百年廊橋,走過繁華過往,經受歲月洗禮,鐫刻時代印記,如今依舊堅固地坐落在柏林子河上,承載著生活的暖意,守護著夢想與希望。(楊曉江 梁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