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縣花燈戲常年在鄉村演出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8-19 09:40:09 編輯:楊仁昌 點擊:

南部縣花燈戲常年在鄉村演出
南部花燈戲團隊排練現場

南部縣花燈戲常年在鄉村演出
賈祥昌正在製作演出道具

南部縣花燈戲常年在鄉村演出
南部花燈戲演出

花燈戲是一門廣泛流傳的古老表演藝術。古往今來,每逢佳節、盛典之時,便能看見人們憑藉手中的一盞盞燈,載歌載舞,盡情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南部縣花燈戲代代相傳,逐漸成為了南充藝術庫中璀璨的民間瑰寶。日前從南部縣文化館獲悉,為讓這門古老藝術不斷接續傳承,後繼有人,近年來,南部花燈戲通過組建劇團、創新演出等方式,不斷唱響非遺傳承保護大戲。

從傳承到創新 融合舞蹈曲藝表演方式

“一堂歌舞一堂燈,燈有戲文戲有燈,庭前庭後燈弦調,滿座捧腹妙趣生。”這樣短短數十字,是人們對花燈戲精闢又恰當的註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花燈戲最早是一門宮廷藝術。

在南部縣桐坪鎮,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唐代貞觀年間,唐太宗的親人患了嚴重的眼疾,唐太宗許下“紅燈”大願,要為親人消災免難,於是命令李文旭為燈官,主辦花燈戲,從此“花燈戲”從一般祈福納祥的節目搖身成為宮廷藝術。唐朝滅亡後,許多宮廷藝人被逐出深宮,飄零到民間,“花燈”也隨之流落到了鄉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地方的“花燈”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而在南部縣,這門古老藝術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便與店埡小學共同發掘整理,編寫了用於學校藝術教育的校本教材《花燈》。”南部花燈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七代傳承人賈祥昌説,與此同時,他們還培養出了一大批“小小跳燈人”,用燈、用歌、用舞、用情,讚頌新時代。

如今在桐坪鎮,活躍著一支以表演花燈戲為主的“荷花花燈劇團”。“我們劇團現在有30多名專職兼職演員。”賈祥昌介紹,他繼承花燈技藝後,演出規模逐漸擴大,知名度提高,由於傳承和演出的需要,他組建了“荷花花燈劇團”並保留至今。劇團成立以後,常年到附近劍閣、梓潼、鹽亭以及本縣的部分鄉村參加演出,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與支援。

“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花燈戲始終保持青春與活力。”賈祥昌説,南部花燈戲與別的地方花燈藝術相比較,最大的特色就是突破了花燈固有的提燈、舞燈、跳燈等表演程式,從川戲以及流行于鄉間的儺戲、地燈、壇戲、皮影、雜技中吸取營養,把這些藝術門類中既有燈又有戲、還有歌舞的表演方式,移植揉和到花燈中來,使花燈的表演從單純的舞燈、跳燈,演變為融舞蹈、音樂、武術、戲劇、曲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我們在演出中不但有花燈、獅頭、獅皮龍頭、龍身等道具運用,還配以本地的民歌小調、川劇唱腔。”賈祥昌説,正是如此,南部花燈戲形成了“燈中有戲,戲中套燈”的獨特魅力,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從愛好到責任 接下文化傳承接力棒

身著統一碎花服裝、手拿精美花燈,在歡快的伴奏曲中載歌載舞……日前,南部花燈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第八代傳承人李秀麗,她正和其他人一起認真仔細地排練著花燈戲演齣劇目。

“我接觸花燈戲已有十多年時間。”忙碌之餘,李秀麗講述起了她的傳承故事。一直以來,李秀麗對唱歌、跳舞便有著濃厚興趣,並長期堅持訓練,這也為其能夠成為傳承人打下了重要基礎。

“2010年,我通過跳舞、唱歌等考試,成為了南部花燈戲‘非遺傳習班’的一員。”回憶起傳承之路的點點滴滴,李秀麗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李秀麗説,一開始,她僅僅將花燈戲當作一門興趣愛好去學習。但是面對訓練,她絲毫沒有鬆懈。每一次排練、表演,她都竭盡全力參與、樂在其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秀麗對南部花燈戲的熱愛之情越來越濃。“我身邊一起學習花燈戲的人後來都陸續離開了。”李秀麗説,她深知南部花燈戲傳承至今,離不開一位又一位傳承人的堅持與守護。因此,她感覺肩上多了一份責任。

從一名愛好者變身為傳承人,李秀麗的擔子越來越重。“表演花燈戲時用到的道具、伴奏等,我都會嚴格把關。”李秀麗説,平日裏,除了手把手教導學員規範動作、神情外,還會在各種細節上下功夫、嚴把關,力求在表演過程中萬無一失。

近年來,通過開設南部花燈戲“非遺傳習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非遺傳承的重要性。“目前,了解並有興趣學習南部花燈戲的人,大多數是中老年群體。”李秀麗説,希望能夠通過打磨更多與時俱進的演齣劇目,參加更多演出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並喜歡上南部花燈戲。

“目前,南部花燈戲正在申報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南部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水準。(柴梓嫣 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