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陪診師:讓“孤獨就診”者不再孤獨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8-11 06:27:51 編輯:楊仁昌 點擊:

“一個人去醫院看病是幾級孤獨?”網上曾流傳著一個“孤獨等級表”,其中,“一個人去醫院看病、做手術”是網友眼中最高級的孤獨。在生活中,這並不只是“玩笑”。兒女在外工作的“空巢老人”、獨自打拼的“單身貴族”、醫院大如迷宮、看病流程複雜……生病後卻不得不面對這份“孤獨”及這些“孤獨”以外的難題……應運而生的“陪診師”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他們的存在是否能緩解“孤獨就診者”看病難問題?

職業陪診師:讓“孤獨就診”者不再孤獨

最陌生的“親人”

“我覺得陪診師是一份有溫度的職業。”

做陪診師兩個多月以來,鄧龍已經總結出一些規律,比如接到最多的單是“子女給父母下的單”,“下單的是年輕人,看病的卻是老年人,老年人自然而然成為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

8月9日,是陪診師鄧龍到醫院“報到”的日子,早上7時30分,他就在南充市中心醫院門口等待72歲的陳大爺。這之前,他已經陪陳大爺做過一次抽血檢查。

“陳爺爺,最近病情怎麼樣,膝蓋還痛嗎?”“好多了,謝謝關心。”陳大爺到來後,因為是“熟客”,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陳大爺是城市裏典型的“空巢老人”,家裏三個兒子都在外工作,只有自己和老伴一起生活。“我的三個兒子都乖,就是隔得遠,回來不方便……”説起三個兒子,陳大爺臉上滿是笑容,但自己的生活卻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空蕩”。

“我就是痛風,尿酸高,膝蓋有時痛得很!在我們縣城看病,總是看不好,才決定來市裏看。”陳大爺説,之前在縣城醫院看了幾次,一直沒解決到“主要問題”,這才下決心到市裏看病。“兒子們因為工作原因,沒辦法回來陪同看病。老伴年齡也不小了,走動也不方便。”最終,老兩口商量後決定,陳大爺獨自一人前往南充看病。

“其實我也擔心,年紀大了,耳朵聽不見,又不會使用智慧手機,也不會掛號,醫院就像迷宮一樣,但又確實沒辦法。”陳大爺説,當時全家人也商量過要不要尋求朋友親戚幫忙,最後還是覺得打擾,就放棄了。

誰來陪老人看病?“我跟他説我自己能行,但他放心不下我,怕我一個人不安全。”陳大爺説。於是,陳大爺的兒子通過抖音,聯繫到了鄧龍創辦的“澄心陪診”。

“一般客戶都是通過抖音、微信小程式找到我們下單的。”這兩個月,鄧龍都會按照與陳大爺兒子的約定,準時出現在市中心醫院,扶老人、幫忙打車、入院掃碼登記、陪伴查血看報告,甚至在陳大爺空腹查血後,快速遞上一顆“士力架”補充能量。如果不是攜帶有“澄心陪診”口袋,很難分清是親人還是外人。

“這個工作也需要付出感情。有時想想,我們都有父母,父母也會變老。所以和老人聊聊天,陪著老人走一走,就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老人心裏高興,子女也放心。”鄧龍説。

不能把陪診當作純商業

“去年我們就開始關注養老服務領域,發現咱們的老年群體,特別是‘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看病難問題。經常都能看到老人在醫院無助的樣子,他們很多人都不會用機器和手機操作。”通過調研,鄧龍發現“看病缺乏陪護”是很多老年患者的難點、痛點,所以他們希望通過提供專業看病陪診服務,來解決這些難題。

因此,鄧龍和姐姐鄧建決定做陪診師。為學習業務,鄧龍和姐姐多次前往重慶、成都等地學習,並在南充多家醫院“踩點”。“陪診師不僅要懂醫療常識,了解醫院情況和就醫情況,還需要有耐心、愛心和同理心。”鄧龍説。

今年6月,鄧龍和鄧建組建“澄心陪診”團隊,目前,有5名成員,年齡都在25至30歲之間,同時與專業團隊合作,服務範圍較廣。

“團隊成員都是年輕人,身體好跑得動,高科技東西也玩得‘轉’,一致認為這一行很有前景,所以都很願意做這份工作。”鄧龍介紹,公司全程陪診半天收費150元/次,全天248元/次。開業至今,平均每月能接到30單左右,儘管目前收入較低,但鄧龍懷著希望:“不能把陪診這件事當做純商業去做,否則就做不下去。”

在鄧龍看來,專業的陪診服務很有發展空間。“大部分醫院都是提供導診、志願者,但都是指指路,並不能滿足個性化陪診需求,而專業陪診是從簽到、排隊掛號、幫忙拿藥拿報告、全程陪同看病。要全身心去關注顧客需求,照顧顧客心理,主要還得‘用心用情’。其實有些客戶能走能動,甚至還比較年輕,但也會叫我們去陪診。”

有必要規範發展,期待多部門合力

“目前陪診師這一行業沒有硬性標準,這一點不僅客戶擔心,我們也很在意。”鄧龍説,希望未來陪診師也能有自己的“職業身份證”,這樣對陪診師、家屬雙方都會有好處。

“陪診師作為一種新興職業,目前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大眾對這個職業的認知不足、認可度不高,有的客戶在下單前會再三確認,生怕被騙。還有很多人誤會我們是‘黃牛’、是‘醫托’,甚至還説是‘藥販子’,這都是一種誤解!我們不推薦醫生,也不賣藥,只是自己幫客戶掛號、代辦。”鄧龍介紹,陪診師只負責代辦和陪診,代辦包括代掛號、代取藥、代取報告、代問診等。陪診的主要工作是導診、講解以及陪伴。“平時我們都是早上7點過就到醫院簽到取號,患者到後就可以直接找醫生看病。就診後,我們還需要做好其他工作,以節約患者的時間和精力。”

此外,因為目前並沒有具體明確規定陪診師職責範圍、準入門檻和相關資質,如果陪診過程中病人出現突發情況,如何進行責任劃分?鄧龍介紹,為避免風險,在接單前,他們會與客戶簽署協議,約定清楚雙方責任。“這樣一來,我們在服務中也不必過多擔心,客戶也可以提前了解可能面臨的風險,能減少糾紛。”

在鄧龍看來,職業陪診員規範化發展,能厘清職業陪診員的工作範圍,體現出工作內容專業性、獨特性、重要性,才能與“醫托”“黃牛”區隔開來。

“更為重要的是希望政府部門建立規範化平臺,讓更多人的權益得到保障,幫助更多有需求的人解決‘孤獨就醫’的難處。”鄧龍説,有了規範化平臺,可以對陪診員提出行為規範要求和監管,陪診員獲得資質後,通過規範化平臺接單,既能讓客戶放心安心,我們也能接到更多的單子,還能讓全社會正確認識陪診師這個職業。

後記

“職業陪診”悄然興起,顯然有其市場合理性和生活“剛需”的巨大空間,且行且完善的行業規範更勢在必行。那麼陪診規範化平臺在哪?收費標準怎麼定?服務流程、陪診效果誰來評估?權責邊界如何劃分?

順慶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由於“陪診行業”是新興行業,目前並沒有具體明確規定陪診師的職責範圍、準入門檻和相關資質,如果未來能夠規模化公司運營,要規範“職業陪診”,確保良性發展,就要構建相關企業認證、資質管理機制,明確監管主體,要求企業著重從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收費標準、服務品質標準等方面建章立制;同時,還要推動、引領、督促行業自治建設,加強管理創新,維護市場良性競爭秩序;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凈化行業生態環境,促進行業平臺狠抓服務品質。

陪診行業的誕生,對患者、家庭、醫院及社會等多層面的正向效應值得肯定。比如,滿足患者提高問診效率、簡化手續、緩解孤獨等需求;紓解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行動不便還要時常就醫的孕婦、帶娃看病的“寶媽”,需要手術而無人陪伴的獨居者及父母的困難……不僅讓患者省力省心,還能間接提高醫生問診效率和看病精準度,對於消除醫患之間的誤解、融洽關係,以及防止就醫騙局營造了和諧氛圍。希望能夠逐步實現規模化運營,在收費標準、準入門檻、資質要求、服務標準、職責明確等方面建立行業規範標準,讓陪診師行業更規範化、更惠民。(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