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赴南充、廣安開展青年紅色築夢專項社會實踐活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7-06 09:57:14 編輯:楊仁昌 點擊:

近日來,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本科生第一黨支部 “明德尚善”黨員實踐隊,前往四川省南充市、廣安市,開展青年紅色築夢專項社會實踐活動。

近日來,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本科生第一黨支部 “明德尚善”黨員實踐隊,前往四川省南充市、廣安市,開展青年紅色築夢專項社會實踐活動。

6月30日至7月3日,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明德尚善實踐隊16名師生前往四川多地開展社會實踐,開展新時代教育發展狀況調研、黨史宣講進校園、紅色教育基地研學等活動。

同心戮力教育築夢,公管學科擔當盡展

6月30日,實踐隊前往南充高中順慶校區,開展課題調研與學校宣傳活動。

近日來,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本科生第一黨支部 “明德尚善”黨員實踐隊,前往四川省南充市、廣安市,開展青年紅色築夢專項社會實踐活動。

自1927年由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吳玉章創辦以來,南充高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被評為四川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四川省一級示範高中。

調查研究聚焦教育領域,以“個人成長主動性、教育環境對教育獲得的影響研究”為主題展開。實踐隊發揮公共管理的學科優勢與專業素養,通過問卷髮放、半結構化訪談等形式,針對高中生成長的主客觀條件,對學生個人成長主動性、教育環境對教育獲得的影響性進行實地調研,以期後續研究成果能夠為中學教育管理、青少年成長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近日來,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本科生第一黨支部 “明德尚善”黨員實踐隊,前往四川省南充市、廣安市,開展青年紅色築夢專項社會實踐活動。

本次調研進展順利,南充高中的同學們表示熱烈歡迎並積極參與其中。調研結束後,實踐隊成員贈送給同學們精美的文創産品,還圍繞高中學習技巧、大學生活等話題展開親切交流,鼓勵同學們發奮學習,一點一滴無不展現著電子科技大學的人文風貌。

時日躬逢黨之華誕,黨史宣講走進校園

7月1日,實踐隊來到營山中學,開展“黨史宣講進校園”活動。

四川省營山中學校位於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是四川省省屬重點中學、首批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四川省一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至今培養出了大量優秀人才。

近日來,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本科生第一黨支部 “明德尚善”黨員實踐隊,前往四川省南充市、廣安市,開展青年紅色築夢專項社會實踐活動。

當天恰逢“七一”建黨節,隊員們重點圍繞“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為營山中學高二6班的同學帶來了一次黨史主題宣講。通過科學的理論指導、堅定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組織優勢、堅實的群眾基礎、徹底的自我革命等五個方面,隊員們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共産黨從建黨以來,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的偉大征程,解釋了中國共産黨能夠取得人民信任,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並且號召同學們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在歷史的洪流中,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努力拼搏出屬於自己的一抹亮色。同學們反響熱烈,紛紛表示對黨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內心對黨的崇敬和愛戴也變得更加深厚。

黨史宣講結束後,隊員們就自己在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習和生活進行介紹,並就高三學習時間安排、科目學習技巧等與同學們開展了互動交流,勉勵同學們勤奮學習,逐夢未來,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活動得到了校方和同學們的高度讚揚。

踏足偉人故里,厚植家國情懷

7月2日上午,實踐隊來到南充市儀隴縣朱德故居,參觀了紀念館、朱德誕生地、國防教育園等紅色景點。朱德同志投身革命,功蓋韆鞦,深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通過一張張圖片和一件件文物,隊員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參觀、學習,了解了朱德同志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一生,體悟到他為中國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當天下午,實踐隊全體師生又前往鄧小平故里,先後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鄧小平銅像廣場等景點開展研學和實踐活動,追尋鄧小平同志的生平足跡,緬懷他的豐功偉績。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同志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鄧小平同志在7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度過了他偉大光輝的一生。

在展室中,各種珍貴的圖片和文物,無不生動、全面地展現了朱德同志和鄧小平同志偉大輝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隊員們在當天的參觀和研學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朱德同志和鄧小平同志在畢生奮鬥中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風範,體味到了他們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

通過對兩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參觀,隊員們增強了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堅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當激揚愛國之情,繼承偉人遺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磅薄力量。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陳輝 何雨桐 吳愷嶸 林穎 張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