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4日晚上19時40分,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任務正在執行,代號為“邛海”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觀測站卻突然接到一條密碼:“邛海,你方測控任務已結束……”
“明白!”指揮員吳嶼鎮定從容,隨即下達了一連串密碼。
還未看到任務成功的“大紅屏”,就退出任務,這在該站的歷史上還是頭一次。
但從現場的科技人員臉上,沒有看到一絲頹勢,反而滿是迎接挑戰的躍躍欲試。
原來,他們之前跟蹤的,是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火箭,就在完成規定弧段的跟蹤後,馬上要轉換狀態,開始執行西昌發射場的跟蹤測量任務。
5小時內連續執行2次跟蹤測量任務,這是從未有過的情況,無論是對設備長時間執行任務的狀態確認,還是對人員高強度連續作戰的心理素質,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某雷達設備機房內,指揮員段孝星正對著狀態執行表,一條一條確認技術參數。
段孝星介紹,狀態執行表是設備狀態管控的“法寶”,“每次任務前,我都會當作從零開始,重新確認設備狀態,確保每一個參數都正確。”
確認好狀態後,段孝星開始組織崗位人員關機。他説:“雷達設備如果長時間運作,測量的穩定性會受到影響,我們只能利用這兩發任務間半個小時的空檔,讓設備恢復到最佳狀態。”
小心駛得萬年船,正是憑藉這種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該站已零差錯圓滿完成200余次航太發射測量任務。
需要轉換狀態的,還有某遙測設備。方艙車內,崗位人員正在爭分奪秒地確認設備狀態。指揮員方瀟説,接到退出任務的指令後,他們迅速切換到執行西昌任務的狀態。
“在切換狀態時,我們還用了一個小技巧,之前準備了兩套軟體,分別裝填了兩發任務的技術參數,並標注清楚任務名稱,防止混淆。”方瀟介紹,“切換狀態的時候直接打開另一套軟體,這樣和以前一個參數一個參數地替換相比,不僅大大節省了時間,還消除了錯誤隱患。”
遙測設備是站裏最特殊的設備,除了火箭跟蹤測量任務外,還要執行衛星長管任務,每年開機時間長達五六千個小時,最長的一次連續一週沒有關機。在這樣的高強度工作下,遙測崗位人員都練就了“鋼筋鐵骨”。
“車裏空間很小,以前值班很辛苦。但隨著我們對設備的改進,軟硬體條件的提升,現在值班輕鬆多了。”方瀟感慨道。如今,方艙車內裝了攝像頭和軟體參數監控系統,執行長管任務時,值班員再也不用一直“釘”在車裏,只需設置好長管參數,就可以在值班室遠端值守,一有情況會立刻報警,值班員再去處理即可。
近年來,隨著航太發射任務越來越高密度,像這樣短時間內連續執行任務的情況已成為必須面對的課題,西昌觀測站著眼未來航太發射需求,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在優化組織模式和推動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通過小項目、小革新、小課題,實現小步快走,最終積少成多,有效提高了測控效率,進一步增強了設備設施的穩定性可靠性。
8月25日淩晨,站在任務成功的“大紅屏”前,站長周袁豎起了大拇指:“我們經受住了5小時內完成2次航太發射測量任務的考驗,創造了歷史、刷新了紀錄,這是我們航太測量能力的一次重大突破。”(梁珂岩 朱曉龍 劉常連 呂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