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金陽:業新城美人旺 新起點上謀新篇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3-14 22:06:01 編輯:呂紀元
人勤春來早,實幹正當時。3月2日,走進金陽縣的交通建設項目、新城區拓寬工地、易地扶貧搬遷家園、春季鄉村備耕田園,到處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感恩奮進場景處處可見。
“老阿普”阿苦洛古惹家喜事連連
雖然是初春,西下的太陽照在金陽東山上,讓人感覺到暖暖的。一見面,79歲的“老阿普”阿苦洛古惹用了三個“不會”、三個“多想”來表達了他的心願。
從不會想到有生之年住進了新樓房、不會使用鑰匙開鎖、不會使用水電開關到想多活幾年、多享受現在的生活、多看到自家的變化。阿苦洛古惹臉上始終洋溢著知足幸福笑容地説。
金陽縣全境地勢西北高,東南的金沙江邊低,平壩和臺地僅佔0.23%。阿苦洛古惹原居住在絲窩鄉洛古村。在決戰脫貧攻堅戰中,金陽縣對部分高寒山區貧困群眾實施自願易地扶貧搬遷,阿苦洛古惹家搬進了縣城對面的馬依足鄉東山社區。
2019年6月28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到金陽縣絲窩鄉洛古村調研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情況。走進貧困群眾阿苦洛古惹家中,仔細察看了解他家的生活狀況和脫貧情況。得知各種扶貧政策落實到位,鄉親們生活有保障、醫療有救助、低保有兜底,即將搬入新居,彭清華表示欣慰。
阿苦洛古惹的孫女阿苦友則,在金陽縣初級中學讀書,以820分的高分勇奪2020年涼山州中考第一名。阿苦洛古惹老人聽到這個消息,當時高興地跳起來。
老兩口的生活納入低保兜底,月月有錢領,隨時可以吃上肉,還用上了彩電冰箱洗衣機,兒子們也住在同一社區。
黨和政府的關懷,各級領導幹部的關心,連連喜事臨門,怎麼不讓阿苦洛古惹老人滿心感恩、滿懷幸福、滿臉笑容,慶倖自己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沒有習近平總書記,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也就不會從高山搬到這裡來了,很感謝共産黨和人民政府。”阿苦洛古惹老人不停地念叨著。
馬依足鄉東山社區是金陽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社區離金陽縣城25公里,總投資4.3億元,2018年10啟動建設,2020年6月搬遷入住,搬遷群眾主要來自全縣14鄉鎮38個深度貧困村,安置入住共有1200戶6595人。群眾都説,黨的富民、惠民政策讓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幸福感不斷提升。
“升四升五”“創國星”爭取青花椒産品交易市場定價權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青花椒現代農業園區和務科村被省上“點名”。1月21日,中共四川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發佈四川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公示名單,金陽縣青花椒現代農業園區認定為省級三星級園區,原桃坪鄉(現天地壩鎮)務科村被評為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範村。
“這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四川農業金字招牌擦亮’指示的金陽方案,是我們落實黨中央‘雙迴圈’新發展格局重大部署的必由選擇,是金陽踐行‘兩個維護’在産業和民生發展上的直接體現。”金陽縣委主要負責人説,重整行裝再出征,為“擦亮四川農業金字招牌”、持續穩定助推各族人民增收致富,勠力同心做好金陽答卷、貢獻金陽力量。
金陽縣青花椒現代農業園區主導産業為青花椒,園區轄區面積36.57平方公里,發展青花椒面積4.27萬畝,建成集中連片示範基地面積1萬畝,帶動全縣産業面積103.65萬畝。目前,金陽縣花椒、青花椒種植面積均居全國第一,分別為103.65萬畝、97.8萬畝。
園區創建企業帶動、聯農富農,以“産業園區+基地+農戶”“産業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的農業産業化聯合模式扶持帶動農戶發展。2020年,園區青花椒産量達到214.5萬公斤、産業綜合産值1.29億元,帶動2131戶農戶增收致富,園區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5萬元,高出全縣平均水準25%。同時,園區産業發展帶動520戶貧困戶、2280人直接增收400余萬元,戶均增收近8000元,每人平均增收1750元,為該縣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和推進深度貧困山區産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産業支撐。2020年,全縣青花椒産量達1.1502萬噸,産值達11.28365億元。
未來“五年過渡期”中的助農增收工作,無疑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心,該縣將突出做好農村低收入人口返貧監測和産業幫扶,再乘勢而上,全力推動省級青花椒現代農業園區“三升四”,為來年“四升五”和創“國星”打牢基礎,並以此助推爭取青花椒産品交易市場定價權。同時,還將依託白魔芋、絲毛雞兩項國家地標和原産地保護産品,以及其他特色優勢種植養殖業,對照國省州三級創星標準做強做精“星級現代農業園區”。
天地壩鎮務科村,位於金陽縣河東南岸8公里處,全村共有194戶 585人。進村路兩邊是高高的、整齊劃一的樓房,農戶住房窗明几淨,屋內各种家具一應俱全。路邊是一塊塊錯落有致的果園,與一片片綠油油的蔬菜地相映生輝。村民喜氣洋洋,一派村富民樂、生機盎然的景象。
務科村率先實施“樹上有果摘、林中有畜養、樹下有芋挖、包裏有錢裝”林業立體經濟發展模式,産業發展起來了,家家收入上萬元,年家庭收入超過上10萬元的農戶就有10戶,上5萬元的至少也有30戶。每年輸出勞務60人,年創收入200萬元。
通過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全村實現了水、電、路、電話、電視“五通”,走上了經濟、生態雙贏的良性發展軌道,老百姓幸福指數不斷提高。“黨和政府大力幫扶,讓我們得的實惠越來越多,心裏倍感溫暖。”正在自家枇杷地頭勞動的果農趙鵬感慨地説,産業發展了,群眾的生活水準提高了,這一切都來源於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跨過金陽河,縣城在“長大
金陽縣位於涼山州東部邊緣,是“一步跨千年”的“直過地區”,是首批國定貧困縣。“地無三尺平,出門就是坡”,縣城建成區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且地質災害頻發,土地資源承載力嚴重超負荷,急需新的發展空間。
橫跨天塹的特大橋梁、熱火朝天的城市新區……2021的春天裏,金陽縣各項建設工地依然保持忙碌的節奏。
由於面向深達數百米的金陽河谷,背靠幾乎筆直的黑竹洛山,金陽縣城地勢十分逼仄。整個金陽縣城6萬多人,全部擠在不到1平方公里之內,遠遠超過1平方公里1萬人的國際通行標準。縣城沒有一個標準足球場,沒有統一規劃建設的公共停車位,只有一個農貿市場等。與此同時,在推進脫貧攻堅進程中,大量貧困人口已經易地搬遷到城鎮周邊,建設城市新區,需要金陽加油奮進,追趕前行。
該縣針對縣城地質災害隱患嚴重、人口極度超載、危舊房屋多、亟需疏解搬遷的現狀,于2012年啟動了縣城總規編制工作。2014年,詳規獲省政府批准。金陽縣城建設得到了全國人大關注,並被全國人大列為2015年第6303號建議案移交省政府辦理。根據全國人大和省州相關部門要求,該縣編制了《金陽縣城亟待部分疏解搬遷工作方案》,並於2015年成立了東區建設指揮部。
隨後,金陽河特大橋于2017年底動工建設,將把金陽縣城與對岸直線連接,讓過河車程從目前的近1個小時縮減為5分鐘,這使得在老城對岸建設城市新區的長久設想變為可能。
拓展新空間,開啟新生活。在金陽河特大橋破土動工的同時,金陽城市新區建設也動了起來,率先啟動木臘溝、唐家屋基、務科等3個組團建設。
拓展新空間。“城區面積擴展至8至10平方公里,城市應有的功能板塊都將補齊。”金陽縣住建局負責人介紹,借助金陽河特大橋的連接,金陽河兩岸將佈局6個功能性發展組團,“金陽人長久以來的期待,都將陸續在新區實現”。
開啟新生活。新的産業發展理念也在新區建設之初就被納入考量。立足青花椒、白魔芋等農特産品,金陽決定,在城市新區産業發展中優先吸引電商、物流、農特産品深加工等項目落地,並引導貧困人口實現就近務工就業,確保搬得進,更穩得住,開啟嶄新的城市生活。(張崇寧 邱興春 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