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大夫第 舉人文魁家涌泉街地標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2-22 10:45:09 編輯:呂紀元
春節前夕,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開發銀行等7家單位公佈了320個文化和旅遊投融資項目,西昌歷史文化名城涌泉街片區保護更新項目成功入選。
如果時光能倒流,回到100多年前的清代,那時的人們會告訴你,涌泉街的地標是左營守備署衙門、水井涌泉(今豆芽井)、涌泉寺,還有周家大夫第、熊家大門、蕭家、何家……
周建康是有心人,收藏了許多老物件和紙質資料,雕花的門窗、古老的牌匾、裝官帽的盒子,祖上文魁舉人周之讓穿過的衣物、參加鄉試的朱卷、同門錄,奉政大夫周仕清的功牌等等,見證了西昌真實的歷史。

周之讓大夫第匾(1869)
近日,筆者到西昌老城府街玉璧巷尋古訪幽,正從巷口往下走,幾聲呼喚接連從背後傳來,原來是古榕樹下的周建康在召喚。於是來到古榕下閒聊,隨後一同去看他的老宅和珍藏。周建康是有心人,收藏了許多老物件和紙質資料,雕花的門窗、古老的牌匾、裝官帽的竹子,祖上文魁舉人周之讓穿過的衣物、參加鄉試的朱卷、同門錄,奉政大夫周仕清的功牌,等等。般般件件,見證了這個家族曾經的過去,也見證了西昌真實的歷史。
周家大夫第,涌泉街的地標
提起西昌的老街巷,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最具代表的地標,其次才是與老街古巷有關的人物逸聞。今天,提起涌泉街,人們想起的大概是古城墻、牌坊、豆芽井、霸王鞭。如果時光能倒流,回至100多年前的清代,那時的人們會告訴你,涌泉街的地標是左營守備署衙門、水井涌泉(今豆芽井)、涌泉寺,還有周家大夫第、熊家大門、蕭家、何家……
今天的涌泉街,寬約5米,混凝土路面,屬西昌北城辦事處府街社區,位於古城區東部,東北——西南走向,北起府街東端安定門,南接南街南端大通門,與鄰近略呈弧形的古城墻近在咫尺且幾乎平行。街道東北高而西南低,長約500米,是古城內連接大通門、安定門間最便捷的街道。涌泉街因街中段一側有涌泉即今豆芽井而得名。1966年改名躍進路,1981年復名。街北側有吉羊巷、玉璧巷等,基本為居民住宅區,建築多土木結構老式宅院。
周建康展示舉人周之讓的衣服和頂子盒
穿越回清代,作為信差,你正懷揣信函,走過涌泉街的幾個大門。你向老街居民打聽“奉政大夫第”“周家大門”所在。人們多能告訴你準確去處——那時的人們和現在的人最大的差別在衣著,不變的是相貌個頭,是這口“西昌腔”。
那時老街居民著裝顏色以青藍為主。男的上衣對開襟,褲腿短闊,頭上包著圓盤似的青色帕子,或是戴著瓜皮小帽,腦後拖著一根長辮,挑夫背夫則把辮子繞在脖子上或塞在頭帕裏。他們腳穿布鞋,更多是穿草鞋,不少是赤足。一些中老年男人腹部係著橙黃色的三角形麂皮袋,鼓鼓囊囊,一節煙桿斜露在右邊。
女的呢,老年的頭上包青色帕子;中年的戴小圓帽罩著頭髮,或是係著青布勒子護著前額;年輕的梳著光潔的頭髮,腦後包著髻,額上是青布底五彩絲線精心扎花的勒子。她們的衣服都是斜開襟,布制的疙瘩紐扣一律扣在右邊。腰間係著手工精心刺繡的圖案各異的青藍圍腰,顯得十分“精敏”。腳下呢,只能看到一點點小小的腳尖,走起來步子細碎而搖擺——她們都纏過小腳。
走過一家又一家,你可能會好奇,門樓這麼高,院落這麼大,該出過不少名人吧。眼光搜索門頭的牌匾,瀏覽上面的文字,你的疑惑自然釋然,哦!原來這是“武魁”熊家大門,這是“文魁”家,這是“培因毓秀”家,那是周家“大夫第”。
扣響門上銅環,你的郵件已然準確送達。如果有餘閒,主人會用精緻的皮方盤端來碗熱茶,細瓷青花。熱茶下肚,你抬起頭來四處觀望,清幽的院落,高大柱梁,精雕的雀替門窗,一切讓你頓生好奇,這家人歷史上都出過些什麼名人呀,他們該有不少故事吧? 是的,故事就濃縮在門頭那幾方牌匾之中。
文魁舉人周之讓
涌泉街“周家大夫第”或曰“周家大門”,是文魁舉人周之讓、三品軍功武義都尉周仕清的故居。這是一座土木結構四合院。大門朝東,開于涌泉街,大門上方有黑底金字木匾,上書楷體陰刻“大夫第”三個大字。此香樟木匾長224釐米,高89釐米,右題“恭維二侯退菴周老夫子肇新閥閱(于柱匾題記功勳)”,左邊落款“眾契友等仝立,同治八年(1869)菊月中浣日榖旦”。

周之讓文魁匾
大門進來是小院壩。二門朝向東南瀘山邛海方向,門上也是一塊黑底金字香樟木匾,長226釐米,高87釐米,上書楷體陰刻“文魁”二字。右邊題“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四川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管巡撫事兼署成都將軍覺羅寶,上書房行走國史館纂修翰林院編修加二級葉,國史館協修翰林院編修加一級楊為”,左邊落款“己亥科舉人周之讓立”“同治八年菊月中浣日榖旦”。
二門進去為前正房三間,再進去是天井,天井北是後正房三間,面南背北。正房西邊是廚房,後面是馬房、豬圈、菜園。
周家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縣(亦作“泰和縣”),住五十三都信實鄉仙溪山。清乾隆年間,周之讓的曾祖父德琎公(亦作德進,例贈文林郎)成為寧遠府知府的幕賓來到西昌。因喜愛西昌水土之秀美,物産之豐饒,民風之淳樸,便落籍於此,擇居城外東街。據《四川鄉試朱卷(道光己亥科)》及《四川鄉試試卷(光緒壬寅補行庚子恩正兩科)》記載,周德琎子仰位、仰仁、仰信、仰仕、仰倫。周仰倫例贈文林郎,子欽輝、欽明、欽華、欽伯、欽潤,周欽潤例贈文林郎,子周之讓為道光己亥科第33名文科舉人,候銓同知直隸州;周仰位的六世孫周尚崧,為光緒丁酉科拔貢,壬寅科第275名文科舉人。以故周家有“一門兩舉人”美譽。
周之讓,字退菴,號敬亭,生於清嘉慶己巳年(1809)七月初十,住東門內涌泉街。他師從處士何靜虛、秀才黎德顯,自幼學習刻苦認真,從考取文童到縣學文生,再到府學廩膳生員,可謂一步一個腳印。還是西昌縣文生時,參加歲試,獲超等第二名;為瀘峰書院文生參加院試,獲特等第一名;為寧遠府廩膳生員參加科試,獲特等第一名,可謂學霸級人物。蕭堯志是西昌名人,富而樂善,看上周之讓人品厚重前途不可限量,便將四女許給周之讓為妻,並資助他去成都參加鄉試,去北京禮部參加會試。
文友李繼全收藏著周之讓作文生時的數份考卷。該類試卷由卷面、正文、草稿三部分組成。卷面印有考生概況:來源(西昌縣、寧遠府瀘峰書院),身份(文生),照出姓名(周之讓),評定等次(超等,特等)、名次(第一名)。上述內容填寫完畢後,還需加蓋府縣和相關主考的印章。

周之讓文生試卷(清道光)
其中一份考卷,題目《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文章共28行,每行25字。字體工整清秀,一筆不茍,卷面整潔,讀之令人賞心悅目。其文為“代聖人立言”的議論文,採用規定的特殊文體——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後四部分是文章議論的中心,各有兩股對偶文字,共八股。其題材內容限于四書,不許作者自由發揮,字數也有嚴格規定。正文後的一首五言詩,顯得清新。題目《賦得“冷露無聲濕桂花”(得聲字五言八句)》:
偃蹇中庭樹,相依玩月明。花飄香有意,露濕冷無聲。
未聽霏霏降,惟看歷歷橫。葉翻新翠滴,樹拂淡煙輕。
點綴寒氣盛,芬芳秀色清。蕊從今夕潤,珠自幾時生。
共看金風度,同懷水國情。西樓人盡望,秋思果誰成?  
詩作咏中秋庭中桂樹,表達秋思懷鄉之意,委婉傾述“蟾宮折桂”的夢想。試卷末粘貼著草稿紙,文稿以行書寫就,字體略小,共25行,字體清秀而流暢。內容包括正文和賦詩兩部分。此卷封面有主考墨書評語:“清順而少作意。”獲得“特等第一名”的好評。
1839年,而立之年的廩膳生員周之讓,在岳父蕭堯志的鼓勵資助下,帶著自己和親人的夢想,告別妻子和兩個孩子,同著岳父專門出錢雇請的挑夫,千里迢迢來到成都貢院,參加清道光己亥科鄉試。數場比拼下來,終於得償所願,考中文科第33名舉人。
周建康珍藏的《四川鄉試朱卷(道光己亥科)》顯示,當時參加鄉試,需考三場。考生試卷批閱需經同考官“閱、薦批”,主考“批、取、又批”,大主考“批、中、又批”,本房“總批”等多個環節。經同考官、主考官、大主考層層閱覽推薦,方能考中。周之讓的考卷包括命題作文3篇,五言八句詩一首。文題一是《行義以達其道》,二是《保祐命之自天申之》,三是《樂正子強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多聞乎曰否》。其詩為《賦得“詞必己出”(得詞字)》,顯得志氣飛揚,信心滿滿。詩曰:
賦得“詞必己出”(得詞字五言八句)著作韆鞦在,文章百代垂。伊誰揮大筆,憑己出新詞。
務使陳言去,休將異説滋。選言真戛戛,入扣恰絲絲。
恥作雷同語,欣逢雪亮時。稿原由腹笥,才豈傍人籬。
食古胸應化,翻空意自奇。至今傳妙論,人盡仰韓碑。
此詩本房加批:“戛玉敲金,志和韻雅。”這是很高的評價。“戛玉敲金”,是形容此詩有節奏而響亮好聽,也形容一個人氣節凜然。“志和韻雅”,是説此詩心志平和,氣韻雅致,文質兼美,表達了高標自立的人生志趣。
周之讓鄉試、會試後“敕授文林郎”,擁有了“揀選知縣”的資格,但他不願到外省任職,因為家中父母已經年老,不願隨同他去奔波。於是他選擇孝親從教,回到家鄉當師儒,受聘寧遠府瀘峰書院當主講。後因眾議稍違,遂決然辭退,轉教義學十多年。他為人淡泊自安,欣然樂教。講授《五經章句》,精審而純屬。重視子弟人品培養,要求嚴格,成人成才者甚眾。
清同治八年(1869),周之讓因多年參與辦理團練防堵“滇匪”,剋復木裏、鹽井等處,異常出力,由四川承宣佈政使司擬保同知直隸州正堂,時年60歲。傳説知府已經給他踐了行,但他最終還是選擇放棄。周之讓好讀不倦,直到過世前仍在讀書。那天他正在看書,突然噴了一口血,於是病倒,幾天后就去世了。去世後,安葬在古城北門外北山溫水溝周家墳山,條石嵌墓,碑柱俱全,可惜墳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毀了。
朱卷,反映科舉考試狀況
周建康收藏著數本清代科舉考試朱卷,這是了解清代科舉考試的第一手資料。中有《陜甘鄉試朱卷》(道光癸卯科)、《四川鄉試朱卷》(道光己亥科、道光庚子恩科)、《四川鄉試同門錄(第七房)》等。
明清兩代鄉試及會試場內,應試考生的原卷(墨卷)須由謄錄生用硃筆謄寫一遍,方送考官批閱,以防徇私舞弊。因係以硃筆(硃砂,亦作“硃砂”)書寫評閱,故稱“朱卷”。另外,考生鄉試、會試、殿試考中後,喜將本人在場中所作之文刊印存檔或贈人,也叫“朱卷”。其內容先載考生的姓名、字號、排行、出生時間、籍貫、履歷;繼載始祖以下歷代親屬姓名,及于兄弟叔侄,妻室子女等等情況;附載受業恩師、受知恩師姓名(含功名、職務等);接載鄉試中式名次、會試中式名次、朝考等次名次、殿試甲次名次、欽點職務活動、住居地等;接著是主考官職級及其閱批評價;最後是參加考試的數篇文章。此朱卷與考場中的朱卷,名同而實異。
周之讓《四川鄉試朱卷》(道光己亥科)顯示,他中式第33名舉人,住居西昌東門內涌泉街。他的業師包括受業師(“受”通“授”,傳道授業的老師)和受知師(含“知遇之恩”之意,提拔賞識的官員,也尊之為老師)。受業師2位,一是西昌處士何靜虛,一是西昌秀才黎德顯。受知師人數多達13人,包括多任地方相關官員,如寧遠府教授楊尚岑、曾光旭、傅啟,西昌知縣陳嘉謨、書綸、毛俊章,四川學政吳傑、郭尚先、王篤、何桂馨,知府陳崇禮、翟鳳翱、王衡,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主考官們對周之讓三篇文章批閱的內容。同考官王仲選(驤白旗漢軍,道光十五年乙未科進士)閱後薦批“醞釀深醇,詞達理舉”。大主考楊某閱後批“取”,又批“義精詞粹,氣度春榮(茂盛)”;大主考葉某閱後批“中”,又批“理醇脈正,機賜神流”。
本房(指第七房,見《四川鄉試同門錄》)在周之讓第一篇文章《行義以達其道》末加批“天機清妙,局緊詞圓,真乃丹成九轉之候也”。第二篇《保祐命之自天申之》加批“顧視清高深穩”。第三篇《樂正子強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多聞識乎曰否》加批“一種清和朗潤之致流溢行間,是為得心應手之作”。最後總批:“神恬氣靜,玉潤珠圓。舉止則落落大方,理解則絲絲入扣。所謂春華秋實,兼而有之者也。詩律工整,經策詳明。揭曉來謁見,知生早拾青紫,夙擅聲華。一枝桂馥,既捷步于蟾宮;三甲鼎開,定聯名于雁塔。”這是評語多是談構思、格調、辭章等方面的感受體驗,比較抽象,但語言簡練,文辭優美,值得今天老師們評閱作文借鑒。

周之讓候銓知縣抄報(1882)
科舉制度中,同一年考中的人互稱同年。唐代同榜進士稱“同年”,明清鄉試會試同榜登科者皆稱“同年”。清代科考即使是先後中式者,中式之年份相同,亦互稱“同年”。這些“同年”在同年同科考中,有相同的宗師(主考官),甚至是同一考點同一考場同一考房(考室),於是就拉上關係,不僅稱“同年”還稱“同門”,於是就刊印“同門錄”,以聯絡關係。
周之讓的《四川鄉試同門錄》全稱《四川己亥科第七房同門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
①同考官王仲選的功名、名諱;
②第七房中舉人員姓字排行、生辰、籍貫、中式名次等。具體是周志誥(重慶府人,中式第9名)、胡德玙(成都崇慶州人,中式第21名)、袁藹如(重慶府南川縣人,中式第32名)、周之讓(寧遠府西昌縣人,中式第33名)、孔繼達(保寧府閬中縣人,中式第47名)、曾世槐(敘州府隆昌縣人,中式第60名)6人;
③考中副榜(也稱“副車”)人員簡況,具體有馬天爵(直隸中州,中式第8名副車)、江澄(嘉定府犍為縣人,中式第12名副車)2人;
④薦卷者的簡況,包括蕭樹棠等52人;⑤中舉者的考試文章及薦批情況,篇幅最多,約佔80%。
薦卷者雖最終未能考中,也屬佼佼者,但52人中再無寧遠府屬各縣廳州人。同年們一本“同門錄”在手,自然知曉相互情況,他日或可派上用場。(王仁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