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甘洛緊攜手 五載攻下堅中堅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1-07 00:30:30 編輯:呂紀元
2014年中旬,位於涼山北大門的甘洛縣,打響了精準扶貧攻堅戰。那一年,甘洛縣識別貧困村208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7433人,貧困發生率為31.88%。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全省45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甘洛堅定信念,誓必攻克“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2019年,甘洛縣進入脫貧攻堅最後衝刺期。同年10月,該縣接受脫貧攻堅“大考”。2020年2月14日,經省政府第42次常務會議批准,甘洛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脫貧摘帽”。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甘洛縣累計減貧13481戶63262人,2019年減貧1799戶7799人,全縣剩餘貧困人口60戶220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1.88%降至0.11%。甘洛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砥礪前行的脫貧攻堅路上,離不開黨和國家扶貧政策有力支撐,離不開省、州堅強領導,離不開甘洛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群眾勤勞苦幹,離不開一路風雨同舟、攜手並進的兄弟縣市傾力幫扶。
傾情作為傾力幫扶傾心實幹 將綿竹發展優勢轉化為甘洛脫貧動能
2016年9月,根據四川省委、省政府統一安排和部署,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綿竹市開始對口幫扶甘洛。五年時間,綿竹市按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緊密圍繞“幫扶方式從輸血到造血轉變,從資金物資援助到人才智力支援轉變,從簡單結對幫扶到全面區域結對協作轉變”總體思路,舉全市之力、凝全民之智全力開展對口幫扶,大力助推甘洛脫貧攻堅。
綿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口幫扶甘洛工作,由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挂帥成立綿竹市援藏援彝工作領導小組,堅持每季度專題聽取對口幫扶工作彙報,及時研究解決困難問題,迄今共召開專題會議21次,研究解決問題100余件。在甘洛縣成立對口幫扶前線指揮部,先後選派黨政、教育、醫療、農業等各類援彝幹部人才共302人,常駐甘洛53個部門、26個鄉鎮、66個村開展對口幫扶工作,用綿竹人特有的感恩情懷,遠鄉離親踐行幫扶使命,竭心盡力履行幫扶職責。
在這場跨越地區的幫扶中,綿竹市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經濟優勢及社會發展優勢,傾力幫助各項事業發展較為落後的甘洛,展現出了敢於攻堅的信心、積極作為的擔當、辛苦奉獻的精神。
“綿竹市始終把甘洛的發展當做自己的發展,把甘洛的貧困當做自己的貧困,把甘洛的攻堅當做自己的挑戰來抓。將其同全市黨的工作、經濟發展、安全穩定一起列入黨政工作的重要內容。”綿竹市對口幫扶前線指揮部副主任陳益説。
以“按甘洛所需、盡綿竹所能”為對口幫扶工作思路,綿竹市編制《綿竹市對口 幫扶甘洛縣總體規劃(2016-2020年度)》,以科學規劃、精準施策,貢獻堅定的綿竹力量,其中重點開展住房建設、産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智力援助五大幫扶工程,分年度制定工作計劃、梳理重點目標任務,實行“清單制”+“責任制”,確保各個項目按期保質完成。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7956萬元(其中財政資金2963萬元、社會資金4993萬元),實施各類幫扶項目共104個,4個對口幫扶定點聯繫的極度貧困村410戶2154人全部脫貧。
幫扶期間,綿竹市不斷強化産業扶貧力度,瞄準社會各項事業薄弱點,補齊發展短板,不斷參與完善甘洛本地安全住房保障及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600余萬元,支援彝家新寨住房建設,累計完成住房改造200余戶。實施了一批産業基地圍欄、生産道路、通村公路和水利設施項目,完成阿爾鄉眉山村、阿嘎鄉格古村通村公路建設,阿嘎鄉格古村旅遊規劃,結合三建四改和新農村建設,對阿爾鄉眉山村、阿嘎鄉格古村等實施農村居住環境功能改造項目,通過實施綿竹年畫、彝族特色文化上墻和“微田園”建設,打造彝鄉幸福美麗新村。
把産業路走寬扶貧經濟做活 推動産業提檔升級
時值冬季,甘洛縣眉山村的中藥材當歸已經全部成熟。土地上,特殊的香氣與泥土的芬芳融在一起,別有一番“富裕”的味道。
中藥材基地裏,數千畝的土地一眼望不到邊。當地群眾正在忙活著——新鮮的當歸通過晾曬、淘洗、殺青,褪去覆蓋的泥土,露出黃澄澄的本色,然後再通過整形、裝盤烘乾、包裝,以電商、以購代捐、企業到府收購等方式被賣到大江南北。
“2016年,我們綿竹市多家企業在市委、市政府的組織下幫扶支援甘洛,並成立全鑫元公司在原甘洛縣阿爾鄉開展有規劃、有目標的産業扶貧。”全鑫元公司副總經理黎燈華介紹,2017年,在甘洛縣委、縣政府支援下,該公司成功建立覆蓋且木村、所池村、眉山村的農業産業發展示範基地,並以“扶貧協作第一,公司利潤第二”的幫扶理念發展中草藥種植。
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的眉山村群眾多種植玉米,由於氣候土壤等因素影響,“廣種薄收”現象普遍存在。“我家種植了20畝玉米,年産量不超過一萬斤,而且幾乎賣不出去,收入非常低。”當地貧困群眾巫支莫在廠房中算了筆賬:家中流轉24畝土地,每畝320元,一年能收入7000元;自己和丈夫在園區務工,每天每人不低於80元工資,2020年能收入40000元務工費。“不用出遠門就能掙錢,比以前好太多了。”巫支莫高興地説。
2018年,這個農業産業基地在實地調研、專家指導下,嘗試林下套種柴胡、當歸等中藥材800畝,當年效益顯著。2020年,中草藥種植産業進一步發展,種植當歸1100畝、柴胡400畝以及中等種植規模的板藍根、萬壽菊、姜黃。2019年,園區實現産值450萬元,預計今年突破500萬元。同時,園區內共有100戶、160名貧困群眾長期務工,按照每天每人不低於80元的收入標準,僅2019年當地群眾就有務工收入220萬元,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位於眉山村的農業産業發展示範基地,是綿竹市在甘洛縣開展産業幫扶的一個縮影。在對口幫扶過程中,綿竹市堅定不移把發展農業産業,因地制宜培育現代農業産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築本之策,一方面打造特色種養殖專業技術培訓項目,加大種養産業扶持;一方面引入社會資本,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産業項目,努力構建“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的産業扶貧新模式,托起了甘洛貧困群眾的致富夢。
五年來,綿竹市堅定不移助力甘洛發展優質産業,推動甘洛縣産業格局不斷換檔升級,産業面越擴越大,扶貧經濟越做越活。在蓼坪鄉清水村、臘梅村,精品大棚蔬菜長勢良好,廣大農民正在忙著收割或種植新的蔬菜。振興農業公司依託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有機蔬菜種植,並與清水村集體簽訂了蔬菜基地建設合作協議,村集體和村民都將通過村集體經濟、租地收入、務工收入、村集體分配等四項收入獲得收益。2019年,公司為當地農戶發放務工工資150多萬元,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81戶381人,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除此之外,綿竹市還在甘洛打造了阿嘎鄉四趕千村、海棠鎮徐家山村年出欄4000頭三代生態野豬養殖基地、裏克鄉乃托村1000畝貢椒基地、蓼坪鄉高山蔬菜種植基地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示範性、帶動性的現代農業産業基地,共解決村民就業崗位400余個,帶動群眾和村集體增收1500余萬元。
“支教支醫”助發展 引進“新理念”留下“新思維”
“我從9月18日離開綿竹,來到彝區甘洛,儘管只有一月有餘,這塊土地儼然成了我們援彝教師的第二故鄉。這裡的人、物、景,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成為生命裏一份獨特記憶。”2016年10月,第一批綿竹市援彝教師王代清在日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文字。王代清説,看著孩子們對知識渴望的眼睛,自己一定要為甘洛教育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王代清的情懷,也是綿竹市“支教”甘洛縣的3批共105名教師的共同情懷。特別是2020年以來,綿竹市深入開展“校對校”幫扶工作,全市24所優質中小學校結對幫扶甘洛縣40所中小學校,一年來共選派支教教師65人、管理人員29人結對幫扶,共開展送教送培活動24次,受益師生5000余人次。同時,甘洛縣共派出12名骨幹教師、19名管理人員,到17所對口幫扶學校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跟崗學習、挂職鍛鍊。
“培養一支帶不走的教育鐵軍,是教育幫扶工作隊的理想和目標。我們結合甘洛教育現狀,擬定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按計劃開展了初中九年級各學科、小學六年級語數復習研討活動和考試説明培訓。”甘洛縣教育體育和科學技術局副局長蔡偉(挂職)説,綿竹市凝聚教育資源,發揮專業優勢,把教學常規視導作為工作重點,帶領縣教研室中小學專兼職教研員深入全縣中小學校開展推門聽課等,不斷激發老師們的工作熱情。組織駐甘支教教師開展送教下鄉活動9場,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水準,助力甘洛教育教學品質提升。
2020年,綿竹中學、玉田中學、頂新小學等24所學校先後到甘洛結對學校開展交流活動,從學校管理、教師隊伍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德育工作、教育品質提升、課堂教學藝術、功能室使用與管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迎國檢、高考改革、高考備考等方面進行引領促提升。
在2020年涼山全州中考中,甘洛縣整體排位在去年基礎上提升了2位,小學六年級在全州小升初入學考試中語數成績總分提高了8.5分,教育幫扶成效初步展現。
在綿竹市教育幫扶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醫療幫扶同樣覆蓋式進行。從縣級衛生機構從鄉鎮衛生院,我們總能看到綿竹醫療幫扶的場景。
“甘洛縣醫療服務存在著一定短板,設備、人才、技術較為滯後,部分群眾健康觀念較為薄弱,這些都是我們幫扶工作的重點。”綿竹“支醫”醫生彭繼桃是綿竹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的一名護士,也是綿竹市對甘洛開展“師帶徒”醫療提升行動的一位老師。
“我們醫護人員常駐在甘洛,和縣上的醫生護士一起會診、手術,傾力傳授醫療經驗技術,努力提高全縣醫療服務水準。”彭繼桃説,以婦幼保健為例,主要從管理制度、操作流程規範、運用管理工具進行品質控制等深入培訓講解,不僅開設講堂講座,也在查房、病例討論、病例點評等工作環節,開展“傳幫帶”活動。
“‘帶徒弟’不只是我們在甘洛這幾年,而是終身的。我們回去了,也能通過網路工具進行再培訓和問題解答,並會經常邀請甘洛醫護人員前往綿竹交流。”
據了解,2017年5月和2018年12月,綿竹市人民醫院幫助甘洛縣人民醫院成功建立重症監護科、康復醫學科。值得一提的是,重症監護科建立以來,在綿竹、甘洛雙方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已經累計救助病人1853人。綿竹中醫院幫助甘洛新市壩鎮中心衛生院開設皮膚科;市婦幼保健院幫助縣婦幼保健院在2018年建立孕期保健科室。
五年來,綿竹市不斷夯實甘洛縣鄉醫療水準,打造帶不走的醫衛人才隊伍,建立綿甘兩地56家醫療機構“一對一”幫扶機制,選派120名醫護人員常駐甘洛支醫,兩地156名醫技護人員簽訂“師帶徒”協議。舉辦各類培訓班19期、培訓6000余人次,義診130余次、惠及群眾20000余人。同時,傾力幫助甘洛縣人民醫院、婦幼保健中心建立重症監護、腫瘤、康復醫學、圍産期保健科等重點科室,開展新技術12項,定向捐贈價值45萬元的乳腺鉬靶機和價值50萬元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填補了甘洛縣在婦科乳腺疾病檢查上的空白。投入幫扶資金160萬元,為甘洛縣普昌鎮、田壩鎮、斯覺鎮、新市壩鎮中心衛生院採購硬體設備,實施重點科室規範化建設、三A級預防門診建設、基本公共衛生建設、院內就醫環境建設。
醫療幫扶,提升了甘洛縣醫療服務水準,推動醫療管理服務走向規範,醫療技術進一步提升,科室進一步全面,設施設備進一步強化,從縣到鄉鎮的醫療體系得到全面加強。
五載時光,綿竹市與甘洛縣在脫貧攻堅路上攜手並進。兩個相隔近四百公里的縣市,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結下深厚的“兄弟”之情,奏響了新時代壯闊的“脫貧攻堅”強音。(徐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