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小長假第一天,晨霧消散的城市翻開了2021年的嶄新一頁。
剛剛開園不久的武侯生態體育公園。
富氧生態林碧綠蔥蘢、慢行綠道平整蜿蜒、類型齊全的體育運動設施標準規範……
在園區內,有三三兩兩的市民正在綠道上慢跑健身。67歲的市民張德祿剛剛跑完了一次3000米,精神矍鑠的他滿頭汗氣瀰漫,“我就住在附近的小區,以前這邊沒有可以鍛鍊身體的地方,現在公園建成開放了,連接公園和社區的“回家的路”也修好了,每天都可以來這邊跑跑步、打打球。”
“生態體育公園以全民健身和網球運動為主題,分為網球主題運動區、綜合運動功能區、富氧生態疏林區、兒童戶外活動區等四大區域,可以滿足附近市民運動休閒遊憩等多元化需求,開園當天就有1000多名市民入園參觀,各類運動設施也人氣爆滿。”公園現場管理人員表示。
武侯生態體育公園只是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中,成都立足呈現更多可閱讀可感知可參與的場景業態,營造多元化體驗生活場景和詩意棲居生態場景,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天府綠道體系、錦城公園、錦江公園、全域公園體系等重大生態項目建設,通過各級綠道串聯全市1100多個各種類型公園,“綠網千園”的生態格局對城市形態和市民生活方式都帶了巨大改變。
“2021年,隨著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的全面推動,成都綠道藍網、天清氣朗的大美形態將加快呈現,有力形成面向未來的城市核心競爭優勢。”該負責人表示。
從“點狀分佈”向“全域公園”邁進
自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府新區首提“公園城市”理念以來,成都市編制《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2018—2035年)》,明確了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三步走”的發展目標:2020年,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使公園城市特點初步顯現;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開創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在此背景下創新組建的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啟動了“百個公園”示範工程和“老公園新活力”提升行動。
勠力同心、流水行雲……經過近三年晝夜兼程緊鑼密鼓的規劃建設,成都從公園城市的“首提地”演進成了“示範區”,與此同時一個個市民心嚮往之的新建公園開園迎客、一個個歷史傳承悠久的老舊公園舊貌新顏……
公園在城市的佈局也從之前的“點狀分佈”演進到了現在逐步呈現覆蓋城市鄉村的全域公園體系,“坐擁千園”的盛況也讓這座千年之城再次蝶變升級。
公園城市建設,改變的不僅是城市的空間形態,它對這座城市裏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帶了深刻長遠的改變。
“川派盆景是中國盆景五大流派之一,以古樸嚴謹,虬曲多姿著稱……”,2020年12月27日,正逢週末,在錦江之側的百花潭公園,一場川派盆景講座正在舉行。悉心聽講的查德·辛克萊爾在手中小本子上不時記下幾筆,這個在四川待了18年的加拿大人説:“成都的公園非常吸引我”。
對現在的成都人來説,公園已經不只是休閒喝茶、散步鍛鍊的場所,隨著“拆圍增景”“場景營城”等工作的深入推進,公園和周邊社區無界融合,有觸目可及的美麗圖景、便捷可達的生態場景、觸手可得的綠色服務,還有插花培訓、園藝講座等主題沙龍和“盆景展覽”“草坪森林婚禮”等消費場景,市民群眾有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每逢週末,在望江樓公園的婆娑竹影中,身著飄逸漢服的“同袍”們步履蹁躚,與紅墻翠竹相映成畫。在今年的“竹韻望江”漢服節中,500多名漢服愛好者濟濟一堂,“漢服第一公園”的品牌進一步叫響。
有傳統,更有現代。公園是展現成都古典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最好載體,沿錦江而下,城南的桂溪生態公園今年舉辦的一場“公園城市國際花園節”自開幕之始就成了全城關注的熱點,25個構思精巧、融匯古今的竹構花園吸引了數十萬市民前往拍照打卡。
27歲的成都市民林彩曾計劃利用週末時間探訪成都所有的公園,4月之後,她放棄了。她在朋友圈裏留下了這樣一句話:腳步太慢,趕不上公園的競相開放!
據市公園城市局工作人員介紹,成都將持續推進打造覆蓋城區和鄉村的全域公園體系。
從“〇”開始到“4000+”
如果將我們的視角提升、遠離地面。
我們會清晰看到:在星羅棋佈公園之間,一條條蜿蜒的綠道宛如彩練、編織成網。規劃全長19630公里、全球最長的天府綠道體系以每日更新里程的速度在不斷延伸。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9月2日,當時的成都市建委向社會公佈《成都市天府綠道規劃建設方案》,次日,錦城綠道首期工程的開工標誌著天府綠道建設正式啟動。在3年的時間裏,天府綠道體系從“〇”開始,至2020年12月中旬,總里程已達4408公里,位居全國第一。
這個被形容為城市“綠脈”的龐大體系,作為城市綠色發展的靚麗名片,有力帶動著公園城市的生態建設、形態優化和産業發展。
據市公園城市局綠道建設管理處負責人介紹,天府綠道體系以“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為基本骨架,打造區域級、城區級和社區級三級綠道體系,錨定2021年大運會目標構建“綠道環”、串聯“公園鏈”、聯通“河湖網”。依託綠道設置生態廊道73條,串聯生態區55個、綠帶155個、公園139個、小遊園323個、微綠地380個,增加開敞空間752萬平方米,形成藍綠交織、清新明亮、城鄉融合的生態城市佈局。植入文旅體設施2600余個,建成“夜遊錦江”等特色場景120余個,打造五岔子大橋等網紅打卡點位260余個,引入錦書來等消費品牌100余個,發佈全域綠道“活力矩陣”等綠色商機3類100個;舉辦各類文體旅商活動2100余次,吸引1500余萬市民遊客走進綠道,75%受訪市民認為綠道服務設施完善、92%市民表示每月至少使用綠道設施一次。
在這一個個數字的背後,彰顯的是成都這座城市先行示範的非凡膽略、創新求變的進取精神,在推動城市空間形態、發展策略、營城路徑、治理方式全方位變革中走出的一條可持續發展新路。
午後的街巷,冬日的陽光透過路邊高壯的樹群,有三兩行人,老麵館冒出熱騰騰的煙,咖啡館裏,偶爾有幾聲青年男女的輕笑低語傳出……
這是在武侯區七道堰街尋常可見的景象,原本老舊的街巷在“回家的路”社區綠道打造完成後,煥發出了“入則自然清幽、出則繁華擁簇”的嶄新氣息。
2020年,成都市規劃建設了1000條“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構建起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讓市民實現觸手可得便利的同時,也傳遞了城市的溫暖關懷和煙火氣息。
在2020年12月29日下午召開的“解讀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精神新聞發佈會”上,成都市公園城市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小廣表示,十四五期間,成都將每年建成“回家的路”社區綠道1000條,累計建成天府綠道突破1萬公里。
從“十三五”到“十四五”
建設公園城市為什麼?
成都的答案始終如一: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城市的核心是人”理念,推動營城邏輯由“産城人”向“人城産”深刻轉變,建設宜業宜居宜商服務於人的城市環境。
“十三五”期間的數字更能説明:今天的成都,全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558公里、躍居全國第4位,改造棚戶區、城中村、老舊小區超過11萬個,新增綠地面積3885萬平方米,空氣優良率較2015年提高20個百分點;城鎮累計新增就業132.5萬人,新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3338處,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開放床位數領先一線城市,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品牌影響不斷提升。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不只是一句口號。
在剛剛閉幕的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上,明確提出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攬,大力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不斷增強城市宜居品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十四五”的藍圖上,我們看到的是更多振奮人心的資訊:
十四五期間,成都將構建産城融合、職住平衡的城市新空間。每年營造可感知可閱讀的示範場景1000個以上;加快TOD引領公共服務體系重構,統籌産業功能區和新型社區建設,完善15分鐘生活圈;全面完成棚戶區、城中村和老舊小區改造,加快社區商業重整佈局,讓“家門口”滿足大需求、“老成都”煥發新活力。
十四五期間,成都將構建綠道藍網、天清氣朗的城市新形態。打造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龍門山生態修復和龍泉山增綠增景,建成1萬公里天府綠道和1千公里“天府藍網”,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以上,讓市民在綠道中漫步騎行、在碧波旁愜意遊玩,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暢享藍天凈土、綠水青山。
十四五期間,成都將構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城市新範式。將開展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EOD)示範建設,建立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核算指標體系,完善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和環境權益交易制度,加快建設“無廢城市”,讓公園城市成為新業態新模式策源之地,為市民群眾提供更多消費場景和創新體驗。
十四五期間,成都將營造崇尚自然、節約集約的城市新風尚。構建“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的綠色公共交通體系,公交佔機動化出行比例超過60%,半小時通勤人口占比達45%。依託綠色開敞空間,每年舉辦1000場“公園城市薈·花重錦官城”文體活動、戶外消費體驗,確保“月月有賽事、天天有活動”。
2021年,更美好的成都,我們共同期待!(湯莉華 祁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