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空港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調研與思考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2-30 16:24:53編輯:劉婷婷
近年來,雙流區依託臨空和近郊兩大核心優勢,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圍繞高品質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中國航空經濟之都,積極探索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路徑,並取得了明顯成績。最近,筆者對全區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後工作重點等進行了專題調研和深入思考。
一、全區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現狀
近年來,雙流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契機,努力探索農業、商業、文創、旅遊、體育等多種産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涌現了空港花田、黃龍溪歡樂田園、彭鎮老茶館等一批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網紅打卡地,推動了全區農商文旅體加速融合發展。
(一)突出綠色生態,融合發展本底進一步夯實。一是城鄉融合空間形態初步形成。以“生態優先、多規合一、上下銜接、全域覆蓋”為理念,規劃形成水韻古鎮、醫美小鎮、牧馬山文化小鎮等3個綠色生態、産村相融組團特色鎮、23個特色村、48個川西林盤為主要架構的“3+23+48”城鄉融合空間形態。二是蜀風雅韻的大地景觀形象初顯。堅持“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理念,以綠道為脈串聯建設全域綠色網路,有機植入三國文化、古鎮文化、航空文化等元素,統籌實施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園、空港花田、空港中央公園等生態項目,壯美航域大地景觀形象進一步凸顯。三是農村人居環境品質不斷提升。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積極推進“百鎮千村”景觀化建設,紮實開展農村“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廁所革命”三大革命,完成農村戶廁改造7403戶,全域組團式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建設,完成15個,在建11個。
(二)堅持高端發展,融合發展業態不斷豐富。一是精品農業提檔升級。以擴大綠色、有機農産品供給為重點,大力推行設施化、標準化種植,建成雙流冬草莓、雙流永安葡萄等精品種植園36個。二是跨界融合加快演進。依託古樹竹林、傳統民居、川西林盤聚落等自然資源,打造了華僑城農創園、欣悅草莓、永安四友葡萄、海蒂的花園等集農村電商、文化創意、旅遊觀光等産業跨界融合為一體的都市田園會客廳。借力自貿口岸和通關優勢,利用國際空港和蓉歐快鐵,實現年均直供農産品至港澳、歐洲等1.2萬噸以上。三是品牌競爭力不斷增強。構建“區域品牌+自主品牌”體系,創建“雙流冬草莓”“雙流二荊條辣椒”等地標産品4個,“三品一標”認證90個,6個品牌進入“天府源”目錄。
(三)深化農村改革,融合發展動能進一步迸發。一是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和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盤活農村資産資源,成功流轉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節余農村集體建設用地600余畝。二是農村金融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引導金融機構向農村延伸網點服務,實現全區金融網點全覆蓋;創新建立“政府引導+合作社主導+金融機構搭臺”“新五權”抵質押融資新模式。三是引育協同人才培育體系基本構建。實施“空港英才”計劃,人才安居、創業服務、教育醫療、職業農民培育等配套政策不斷完善,年均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70人以上。
二、存在的問題
雙流區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勢頭較好、前景廣闊,但還存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一是規劃體系不健全。農業農村發展規劃與城市規劃銜接不夠緊密,缺乏一套系統的、科學的規劃;全區需編制村莊規劃34個,目前已完成16個,正在編制18個。二是産業融合度不高。産業規模小、分佈散,主導産業不突出,“雙流冬草莓”“雙流二荊條辣椒”等優質農業品牌效益發揮不明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力不強,市場份額佔有較小,農業龍頭企業僅有16家,示範帶動能力不足。鄉村服務仍以低端農家樂為主,鄉村産業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活力不足。三是改革創新突破難。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及配套機制創新有待加強,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週期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盤活資産資源等撬動力有待加強,鄉村規劃、三産融合等方面鄉村振興人才引育力度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圍繞高品質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中國航空經濟之都,統籌抓好農村疫情防控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堅持對表對標,突出集聚、聯動、融合,聚焦規劃引領、場景營造、農村改革,推進農村景區化、産業融合化、農民市民化,承接和轉化空港“物流、人流”實體資源和“資訊流、價值流”虛擬資源,高品質建設空港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
(一)以規劃一體為引領,在推動城鄉空間融合上求同步
一是優化産業用地佈局。依託全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會同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圍繞航空經濟産業功能區、成都芯谷、天府國際生物城三大功能區,進一步優化牧馬山、成新蒲、錦江流域片區農村建設用地佈局。二是優化融合發展佈局。高品質編制完成“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暨“一帶一區一走廊”規劃。成新蒲片區提供耕讀、創客、數字農業平臺,讓鄉賢住下來,牧馬山片區提升遊覽、購物、娛樂等功能,讓遊客歇下來;錦江流域片區通過鄉愁、鄉情、鄉音、鄉韻的感召力,讓賓客留下來。三是優化村莊規劃佈局。按照“鎮鎮連片”“村村連片”思路,以項目為導向,把永安鎮、彭鎮、黃水鎮等有重大鄉村振興項目或土地整理項目且急需編制的18個村莊規劃整合為5個,縮短重大項目落地週期。
(二)以場景營造為抓手,在推動城鄉産業融合上求突破
一是強化項目帶動。精準細化鄉村振興項目招引標準,以特色鎮、川西林盤、新村建設等為載體針對性開展招商,加強水墨田園、興川基金等10個項目跟蹤洽談,確保簽約2個。以“兵團式作戰”推動城投生命健康小鎮、棠湖雲棲裏、桃沅島項目開工建設。持續推進華僑城歡樂田園等重點項目提檔升級,形成有區域影響力和帶動力的産業集群。二是提升産業價值。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和“農業+”鄉村新消費場景營造,持續推進水韻古鎮等3個特色鎮建設、黃龍溪鎮周家粉房等5個精品林盤保護修復;出臺成都市雙流區農家樂指導意見,創新經營理念,提升管理水準和服務能力,打造精品農家樂5-10家;串聯川西林盤、新村、農商文旅項目、農家樂等,策劃包裝鄉村網紅打卡精品線路2-3條。三是夯實發展基礎。開展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維護機制試點工作,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我愛我家”村莊清潔行動。打好凈土戰役,實施耕地安全利用2000畝,新建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點5個。完成1.38萬高標準農田建設,紮實開展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做好“米袋子”“菜籃子”保障工作。持續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各項措施,加快恢復生豬生産,年出欄生豬3萬頭以上。
(三)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在推動城鄉要素融合上求創新
一是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抓好農村承包地、林地“三權分置”,對上爭取全市農村承包地第三輪改革試點。全覆蓋完成全區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以入股、租賃、合作等方式盤活農村資源資産,持續壯大集體經濟組織。啟動黃龍溪鎮古佛村新村建設、完成彭鎮常存、金河2個新村建設,確保流轉幸福美麗新村節余集體建設用地500畝以上。二是加強鄉村振興人才引育。堅持人才興鄉思路,與四川農業大學等院所合作,精準引進鄉村規劃、數字農業、三産融合等方面高端(跨界)人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8000人次,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50人,大力推動成功人士返鄉、企業家進鄉、城市居民下鄉。三是強化鄉村振興資金保障。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各級項目及支農惠農扶持資金,統籌整合現階段各類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涉農政策資金、項目。制定《雙流區鄉村振興激勵政策》,用好鄉村振興專項資金,撬動社會資金,集中投入城鄉融合發展重大項目建設。(成都市雙流區農業農村局局長 杜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