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改造後的濱江大道效果圖
10月29日,在儀隴縣濱江大道提升改造建設項目現場,工程機械馬達轟鳴,百餘名工人忙個不停,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
隨著城市的發展,濱江大道現有的配套已無法滿足需求,提升改造勢在必行。今年9月,北至江東濱江景觀帶起點、南至烏木凼碼頭、全長5.07公里的濱江大道提升改造建設項目進場施工,預計年底可實現通車。
配套落後 提升改造勢在必行
依託柔美的嘉陵江,今年1月1日,儀隴縣“秀水長灘”生態濕地公園開園迎客。這個融生態、文化、休閒功能于一體的河灘濕地公園成為市民“打卡地”。每到傍晚,四面八方的市民紛紛湧來,讓本就車水馬龍的濱江大道變得“壓力山大”。
“多處路段出現沉降、坑洼現象,車輛駛過,水花四濺;人行道成了臨時停車場……”家住濱江大道附近某小區居民唐俊表示,隨著“秀水長灘”生態濕地公園的建成,人、車大量涌入,濱江大道原有的配套設施已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
“隨著城市的發展,這個緊鄰‘秀水長灘’濕地公園、親近嘉陵江的觀光休閒道路開始暴露出一些問題。行道樹種類繁雜,整體形象不統一;綠化帶雜亂茂密,遮擋視野,市民近江卻望不見江;部分空間缺少休憩設施,場地利用率低……”儀隴縣住建局城市建設股股長陳文介紹,濱江大道現有的城市綠化、市政配套等都是縣城駐地搬遷時建設的,“無論從建設理念還是呈現效果看,都開始顯現出一些問題。”
經過充分調研後,濱江大道存在的諸多問題被擺上臺面。為此,儀隴縣委、縣政府決定實施濱江大道提升改造建設項目。
在儀隴縣城市總體規劃裏,對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作了這樣的描述:將城東組團濱江大道一帶建設成為帶狀濱江公園,形成貫穿城區的景觀廊道和標誌性景觀節點,形成良好生態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和方便多樣的遊憩場所,提升城市品質。對此,在提升改造時,該縣把濱江大道定位為“江城綠鏈,文景水岸”,建成“望山見水的城市風景大道,景美宜遊的濱江風光綠帶”,最終形成儀隴展示山水生態、滿足居民休閒、傳承紅色文化的濱水風景線。
融合提升 打造特色濱江風光帶
碧波盪漾的嘉陵江,從儀隴境內蜿蜒而過,構成“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美麗畫卷。如何進一步提升濱江景觀帶品質?該縣從改善綠化景觀佈局著手。“儘量保留原有的黃桷樹、銀杏、桂花等大喬木,疏減生長不佳喬木、部分遮擋視線樹木,新增紅楓、烏桕等彩葉喬木,點綴觀花中層,增加特色地被。”陳文介紹,在濱江大道綠化設計方面,注重疏朗通透、特色鮮明。
“提升改造後的綠化帶更通透,視野更開闊,將敞開更多的臨江岸線,吸引遊客及市民到此觀光、遊覽、休閒。”陳文表示,屆時,市民近江不親江的狀況將得到徹底改變。
早櫻、杜鵑、紫玉蘭點綴春花浪漫的林下花地;紫薇、八仙花、藍花楹形成夏蔭芳香的花木組團;銀杏、紅楓、娜塔櫟營造秋葉絢麗的多彩景觀。在濱江大道項目設計圖裏,通過搭配季相分明的花草樹木,濱江景觀帶將形成三段主題景觀帶。
在道路提升改造方面,將對原有的管網進行修復、更換,將原來的雙向4車道拓寬至雙向6車道,其中,道路兩側各規劃有一條非機動車道。
“隨著城市的發展、車輛的增多,2個非機動車道可以升級為機動車道。”陳文説,大道的設計既結合現實需要,又從長遠發展考慮。
“將濱江大道道路和濱江景觀帶同時進行提升改造,讓‘秀水長灘’濕地公園、濱江景觀帶、濱江大道整體融合,形成整體協調又各有特色的儀隴濱江風光帶。”陳文介紹,濱江大道提升改造完成後,整個大道的空間組織將得到進一步優化,進一步強化“路-堤-灘”的縱向聯繫,進一步方便市民、遊客賞景、休憩。
細處著手 融入地方特色文化
儀隴是開國元勳朱德總司令和為人民服務光輝典範張思德同志的故鄉,驚艷全球的川北大木偶發源於此,神秘獨特的客家文化歷久彌新,古韻飄香的“三鄉”文化源遠流長,儀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根與魂。如何更好展現地域文化?在濱江景觀帶設計上,該縣十分注重細節,特意融入“兩德”文化、“三鄉”文化、大木偶文化等。紅色經典廣場是濱江大道的核心空間,突出展示德文化。在各個景觀節點上,以情景雕塑小品、景石題刻、地雕雕刻等形式來具體表現。“既能賞風景,又能感受當地的地域文化。”陳文表示,將文化與城市建設相融合,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文化內涵。
為了滿足市民、遊客的停車需求,該縣在濱江大道中段的紅色經典廣場處、南段的一橋引橋處規劃設計了生態停車場。“按照一定的比例,車位與車位之間以樹木、綠化帶隔開,既確保安全順暢、人行舒適,更兼顧景觀效果。”陳文介紹,“在濱江大道的改造提升中,各個細節處都體現了便民、惠民、利民理念。”新建了6處公廁,拓寬林蔭遊步道,增設休憩坐凳,增加垃圾桶、警示牌、綠道標識牌、導覽牌、指示牌、介紹牌等便民標識標牌,切實為市民、遊客提供方便。(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