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松潘:三年幫扶,把“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播種在高原深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9-29 10:41:47 編輯:謝川霞 點擊:
四川省松潘縣紅土鎮紅扎村,海拔2900多米,屬典型的藏族聚居地、貧困村。2013年以前,由於地處高半山,精準扶貧工作尚未全面啟動,紅扎村脫貧內生動力不足,農牧民思想觀念落後,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成了該村退出貧困序列的一道難關。
緣起 結對篇
2017年9月大邑縣對口支援松潘建設,“扶貧必先扶智”成了對口幫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年11月,由大邑縣沙渠學校10多名教師組成的先行交流隊伍,到達紅扎中心小學開展幫扶工作。一下車,來不及寒暄幾句,沙渠學校校長石傑率先組織老師從車上,卸下一箱箱從大邑運來的作業本、書籍、粉筆以及一批籃球和足球。隨即,又在紅扎中心小學的一間教室,開會商議幫扶事宜。
紅扎中心小學作為領近四個村唯一一所六年制學校,擔負著重要脫貧扶智角色。沙渠學校地處成都市大邑縣智慧製造産業園區,經濟與教育發展同步,多年來堅守“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教學水準在大邑縣同類學校中居前茅。
會上,沙渠石傑校長誠懇地説:“扶貧不能同過去一樣,光是給錢給東西,我們的力量有限,也不能達到教育扶貧的真正目的。”這點紅扎中心小學校長索朗•鄧傑身同感受,他説:“這裡雖然交通不便,地方偏僻,但民風淳樸,村民渴望教育,孩子們也渴望通過學習知識,來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沙渠學校校長石傑悉心傾聽,紅扎鄉中心小學的基本情況,對紅扎小學在管理、教學等多個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議,兩邊學校的教師也就不同的學科作了探討。敲定幫扶協議後,石傑校長當即拍板,決定採取教師之間的“一對一”結親幫扶。誰料,這一幫扶竟延續了三年。
互融 教研篇
沙渠學校坐落在成都市大邑縣中小型企業工業園區沙渠街道,校訓題曰築渠引水,吹沙煉金。經過多年發展,沙渠學校基於實際情況摸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理念。
在對口幫扶紅扎中心小學的三年時間裏,沙渠中學先後三次捐獻不同物資,以“走出去,請進來,互學互融”的幫扶舉措,組織將沙渠學校教研組長和優秀教師組成的教師隊伍,多次給予紅扎中心小學教學方面的智力支援。同時,邀請紅扎小學教師隊伍,前往沙渠中心觀摩學習。
幾經準備,2018年至2019年紅扎中心小學組織教師,兩度到沙渠學校參觀“取經”。沙渠學校想方設法,因地制宜,結合學校多年的辦學經驗,詳細介紹了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常規管理、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教育教學水準以及未來的發展規劃。
同時,安排紅扎中心學校的老師們走進課堂,觀摩沙渠學校馮敏老師的復習課《兩位數除法》,以及另一位潘麗衝老師的習作課《你來比劃我來猜》兩種不同的專業教學演示。連續幾個小時下來,一套豐富且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理念,灌輸到紅扎中心學校參觀學習的老師心裏。
大邑之行結束後,如何把脫貧攻堅和做好鄉村教育事業相結合,成為那次活動中紅扎中心學校老師們最大的收穫。
紅扎中心小學逐步完善教學中的不足,一個學期接一個學期去提升,經過三年努力,把學校從全縣倒數25名上升至16名,一躍成為松潘縣二類學校辦學綜合成績第三名。這一切離不開沙渠學校,大邑縣對松潘教育的全方位援助。
真心 溫情篇

2020年國慶來臨前,大邑縣對口幫扶工作隊母建民(挂職松潘縣教育局)帶隊,楊康(挂職松潘縣委宣傳部)積極協調,沙渠中學副校長楊煬,以及學校工會主席羅德松和各年級組長,再次來到紅扎中心小學,在寒冬來臨前,代表沙渠學校全體師生給紅扎小學的學生送去過冬的棉衣、校服。
此時,紅扎村已經徹底脫掉了“貧帽”,紅扎中心小學整體面貌也煥然一新。大邑縣對口幫扶松潘縣的脫貧“扶智”事業,先後派遣近40名支教老師後,將在今年年底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沙渠和紅扎,兩邊相伴三年的老師和學生無一不心生感慨。
捐贈活動結束後,臨行前,沙渠學校的老師和紅扎中心小學的學生搞了一場小小的遊戲,一些老師捨不得放下懷裏的學生,令人動容。
一位老師用幾行詩表達了內心的情感: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紅扎,你知道你的美嗎?
我們來告訴你吧!
來時,雨中的格桑花格外醒目,因為它迎風雨而神采煥發;
來時,路旁民俗風格的房子,斑斕的墻繪比雨霧籠罩的山更神秘,因為它給原本可能乏味的生活,增添了“童話”一樣的色彩;
來時,熱情的老師,可愛的孩子,耐心的家長都是可親可敬的人,因為他們為這個遠遠的,遠遠的地方創造了活力與希望。
走時,我們嘆服老師們紮根高原,奉獻青春,守望民族教育的崇高情懷!
走時,我們見過此生最動情的風景——兩個孩子看見送物資的車離開時,他們一手抱著校服,一手呈隊禮手勢,端直地站在路邊,目光隨我們的移動而移動。為之動容,為之一振,為之一讚!
風過,雨也過,一期一會終在陽光裏,但願我們能共同把“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播種在高原深處。(中共松潘縣委宣傳部 彭艷明 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