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我們在行動】文井鎮走出一條有特色、可持續的綠色迴圈扶貧路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8-11 17:31:31 編輯:劉映紅 點擊:
如何確保脫貧有實效、可持續,經得起檢驗?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産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從‘生産發展’到‘産業興旺’,反映了農業農村經濟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優化升級、促進産業融合的新要求”。這就需要産業扶貧來解決,要培育可持續發展産業,通過産業發展讓貧困人員獲得可持續性發展機會,並由此走上富裕的道路。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蓬溪縣文井鎮一直在謀劃如何結合自身優勢,實現從“輸血”到“造血”再到自身肌體的融納吸收與迴圈,由簡單粗放到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靶向精準施策的轉變,走出一條有特色、可持續的綠色迴圈扶貧路。
文井鎮黨委政府對照貧困戶“一高五保障”脫貧標準,以穩定農村種養殖業為基礎,指導村兩委重點實施産業扶貧,組織貧困戶發展短平快種養殖項目,力爭實現當年投入,當年見效。並加強溝通對接,充分發揮幫扶單位行業、技術、資金和資源等優勢,幫助貧困群眾及時有效解決種脫貧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扶貧先治懶,扶貧先扶志”,這句話在該鎮順天村貧困戶岳登洪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順天村是蓬溪縣有名的貧困村,村裏大多數人世代在貧困線上掙扎。生於1972年的岳登洪在成長道路上同樣始終無法擺脫貧困的困擾,1987年其因家裏貧窮而輟學,15歲就投身社會,先後在遼寧進磚廠做學徒,在廣東建築工地做小工,可是多年來的努力仍舊沒有改變家裏貧困的狀況。讓這個處在風雨搖曳的家庭更雪上加霜的是2012年其妻子因無法忍受貧寒而離家出走,家裏除了有孩子需要撫養,還有2個老人需要贍養,全家的負擔都落在了岳登洪的肩上。
2014年岳登洪被識別為貧困戶,村兩委經常去他家分析家庭狀況,並出主意讓岳登洪發展養殖,不甘心一輩子在貧困線掙扎的岳登洪,決心用辛勤和汗水改變命運。經過反覆考察,岳登洪用從親戚朋友處借來的2萬元從雲南買回了20頭小耳黑山羊,開始了他的黑山羊養殖創業致富之路。
政策幫扶、縣畜牧局(現為農業農村局)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銀行提供小額創業貸款政策……這讓資金不足、技術不熟的岳登洪有了發展之基。同時,岳登洪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關於山羊養殖、疾病技術的創業培訓,自己也刻苦專研,通過努力,掌握了山羊養殖的相關技術核心,對養殖的起步有了堅定的信心。
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岳登洪從開始散養黑山羊到現在年存欄400頭,年銷售100頭以上,年銷售金額10萬元。同時,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養殖農場,成立蓬溪縣登洪家庭養殖農場。
隨後,岳登洪認識到山羊養殖不應該僅停留在賣羊的層面上。經過詳細的調查,他發現,山羊糞便還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可以生産出高效的肥料。之後岳登洪在家發展山羊養殖産業的同時,向相關行銷品牌運作包裝,通過電商平臺,以羊糞化“肥”,變廢為寶,包裝處理後,其“羊肥料”産品遠銷攀枝花、西昌等地,既解決了糞便堆積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帶來了一筆不小的經濟收入。
周圍的村民在談論起岳登洪時,都紛紛豎起大拇指。在駐村工作隊隊員走訪他家時,岳登洪説:“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因為黨委政府的好政策,自己生在了好時代。”岳登洪的不等、不靠、不要的良好心態影響著周圍人,帶動了文井鎮的種養産業發展。
“在平時的走訪過程中,除了要宣講國家的政策以外,更多的是在鼓勵貧困戶自力更生,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狀況。”順天村黨支部書記李俊説,“扶貧一定要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把窮山溝變成富裕村。”
目前,文井鎮有鴕鳥養殖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金絲皇菊種植基地、光伏産業等,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在印盒山村中藥材種植基地裏,村民王蘭説:“以前要想在家門口打工那就是在做白日夢,如今夢想成真了,現在既可以照顧家裏人,還有一份不錯的收入。”今年,印盒山村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600余畝,僅印盒山村中藥材種植,村民每人平均年增收就有1000余元。
發展了産業,如何將産品賣出去?如何有效對接貧困戶需求和社會資源等?文井鎮又開始著手對全村的道路進行硬化,打通發展的“最後一公里”。同時,2019年2月在蓬溪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蓬溪縣北部片區社會扶貧服務中心動工修建,服務中心用於進行藥材清洗、篩選、切片、烘乾、包裝、中藥材初加工、代用茶生産銷售等,解決貧困人員及當地老百姓務工就業500人次,支付務工工資3萬餘元;配備科普培訓教室、成果展示廳、植物百草園、新品種試驗區、技術服務站,向村民推廣普及科技和致富資訊,帶動蓬溪北部片區中藥材産業發展,解決非自有基地農戶的種植技術和收購倉儲物流。為政府、青少年、藥材愛好者和業內人士提供參觀、學習、了解國藥(中藥)文化宣傳教育平臺。
産業扶貧,是在長期扶貧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脫貧根本之道。如今的文井鎮水泥路戶戶通、集體經濟日益壯大,貧困群眾致富渠道越來越廣,各項扶貧産業遍地開花,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文井鎮更加有底氣。(侯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