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涼山州德昌縣南山傈僳族鄉杉木溝村,山青水綠,氣候宜人。站在山頂往下看,掩映在森林和白雲深處的村民們新建、改建後的青瓦白房民居錯落有致,猶如散落在山腰裏的一粒粒珍珠,美不勝收。
“過去,我們傈僳族村民靠山吃山,僅靠上山打獵為生。現在,大家早就放下獵槍不打獵了。”杉木溝村包村幹部張在忠説, “這些年村裏依山傍水種植了核桃、李子,還發展了烤煙,村民們逐漸住進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作為德昌縣32個貧困村之一,南山傈僳族鄉杉木溝村四個社的130余戶533名傈僳族村民世代居住在高山上。2016年,四個社實現了社社通水泥路,傈僳族村民們由此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苦日子。
為幫扶聯繫杉木溝村的縣審計局黨員幹部義務為村民理髮。
“2020年,杉木溝村最後的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48名傈僳族村民將全部實現脫貧。”作為包村幹部,張在忠很驕傲也很自豪,“我在杉木溝村工作了將近20年,這20年裏,我親眼見證了我們傈僳族村民們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一天比一天好的點點滴滴變化。”
在居住和生活條件改善的同時,如何讓村民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張在忠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南山傈僳族鄉黨委書記傑武木果和縣級聯鄉部門審計局局長楊德華的高度重視。
“鄉上第一次組織各個村社的幹部來鄉上開‘三幹’會的時候,我們坐在臺上往下一看,大家又長又油膩的頭髮顯得很刺眼,很多同志看上去精氣神兒都沒有,一點兒都不像是要帶領我們村民脫貧奔康的村幹部。”傑武木果和楊德華擔憂地説,“脫貧攻堅不僅要完成各項脫貧硬指標、硬任務,更要讓村民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培訓會現場,杉木溝村村民主動要求理髮。
説了就要幹,幹就要幹好。“村民們不願意下山理髮,我們就在村子裏的各個社專門培訓一個理髮員,專門負責給本社的村民理髮,每理一個發收費5元錢,村民自己出兩元錢,我們單位補助3元錢。”楊德華説,“縣審計局負責提供理髮的推剪、梳子等設備,同時負責組織城裏的理髮師進村培訓。”
事非經過不知難。傈僳族男人上百年來養成的蓄長髮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他們世代居住在高二半山上,過去因為經濟、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男人們都養成了蓄長頭髮的習慣,如今雖然條件改善了,但大家蓄長髮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 張在忠説,“鼓勵動員大家報名當理髮員的難度,不亞於幾年前動員大家發展烤煙增收致富的難度,因為大家都沒有理髮的習慣。”
經過多次到府動員做思想工作,杉木溝村533名村民終於有近20人報名願意當理髮員。“名單報上來後,我們經過初步梳理,最終在每個社各選擇了一名讀過幾年書的村民來當理髮員進行培訓。”張在忠高興地説,“現在各個社都建了一個專門的理髮室,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理髮了,雖然理的都是最簡單的寸頭,但理髮後大家的精氣神兒看上去都好多了。”
村民對理髮員的理髮水準非常滿意。
杉木溝村三社的理髮員吉小榮説,現在自己只會給大家理寸頭,等今年的烤煙烘烤結束後,他要抽時間再學一些理髮技術,“我們傈僳族男人個個都是黑皮膚、高鼻梁,我要把我們傈僳族男人們的髮型理得更帥。”
近年來,德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幫助南山傈僳族鄉各村寨修建了寬闊的水泥路,讓傈僳族村民們住進了安全放心的新房子,大家居住環境和出行條件等都得到了極大改善。南山傈僳族鄉黨委政府結合鄉情實際,通過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推進,引導鼓勵傈僳族村民們積極響應”五洗一刷一剪”工作,讓村民們養成洗臉、洗頭、洗腳、洗衣服、洗澡、刷牙、剪頭髮的好習慣,向山外的世界展示今天傈僳族人的幸福美滿生活和昂揚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余洋 但華民 王秀娟 德昌縣審計局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