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縣:聚焦災後重建 對標“三個典範”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6-26 20:31:58 編輯:謝川霞 點擊:
夏日炎炎,童話天堂,世界九寨,天高雲淡,風景如畫。瀑布傾瀉,水霧瀰漫,風采更勝往昔。“諾日朗瀑布顯得更加氣勢磅薄”6月18日,站在九寨溝景區諾日朗瀑布前,由二十多家中央、省、州級媒體組成的採訪采風團目睹了這飛流直下的壯美畫面,不禁發出感嘆:“九寨溝太美了,真是人間仙境!”

當晚,景區外的漳扎鎮已是燈火通明,不時傳來歌舞聲和遊客的歡笑聲。而在兩年多前,“8·8”九寨溝地震後,整個小鎮一到晚上都是黑燈瞎火的,村民扎西忍痛關閉了經營多年的藏家樂。去年9月27日,九寨溝景區恢復試營業後,他的西部卓瑪藏家樂重新開門迎客。“鎮上人氣明顯旺起來,我們搞旅遊也有新盼頭。”扎西説。
在阿壩州九寨溝縣勿角鄉,人們在憧憬著更美好的明天。6月16日,九寨溝熊貓園正式盛大開園,這意味著,“九寨溝”和“大熊貓”兩個文旅品牌在這裡落地生根,實現強強聯合,將形成九寨溝縣新的旅遊經濟增長點。看好發展前景,勿角鄉甲勿村幹部秦德志帶動村民一同發展起農家樂。
變化,新生,憧憬,未來更可期。對標綠色發展、全域旅遊、脫貧奔康“三個典範”目標,九寨溝縣委、縣政府帶領廣大幹部群眾認真貫徹中央、省委和阿壩州委的決策部署,發揚感恩奮進的拼搏精神、求真務實的創業精神、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修復山川、重建家園、完善基礎、升級産業……在全力探索“省統籌指導、災區州縣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重建新路,加快災後恢復重建的同時,高品質實現脫貧摘帽。
災後重建啟動近三年來,以九寨溝縣作為實施主體的111個項目,累計完工102個,累計完成投資28.36億元,重建規劃內項目累計完工率和實際投資完成率均超過92%,基本完成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去年9月27日以來,九寨溝景區恢復對外開放,目前熊貓園、甘海子和神仙池等景區同步或即將對外開放,今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55.6萬餘人次,旅遊收入4.92億元,旅遊支柱産業逐步復蘇。
如今,這片曾在地震中“受傷”的土地,正努力縫合傷口,逐漸恢復昔日的美麗與熱鬧,展現出一幅美麗新九寨的畫卷。
綠色發展的九寨模式
九寨溝災後重建,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創新實踐,必須堅持尊重自然、生態優先,在世界自然遺産地探索進行保護修復。
去年9月27日,關閉的九寨溝景區再度開放,85%的區域“補粧”歸來,美景依舊。
美景歸來,令人振奮,但絕非易事。
兩年多前,童話世界九寨溝因地震而“受傷”。其特殊之處,在於世界自然遺産地遭受地震破壞,在國內屬首次、國際上也很罕見,如何“補粧”修復,牽動著人們的目光。
呵護好“九寨溝”這塊金字招牌,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恢復重建全過程,成為九寨溝的必然選擇。
震後三個月,11月8日,《“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公佈,佈置五大重點任務,“科學推進生態環境修復保護”位列第一。
緊接著一個月後,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指導恢復重建的綱領性文件——《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科學重建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新九寨的決定》,鮮明給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回答。一方面按《實施〈世界遺産公約〉操作指南》要求,保護和維護好自然遺産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提出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最大程度地恢復災區自然生態功能。
這為九寨溝地震災後重建塗抹上鮮亮的綠色本底。
這也意味著,九寨溝災後重建的路徑,不同以往,要將生態文明基因植入重建全過程。
從重建規劃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九寨溝重建規劃區域被分為生態保護區、旅遊産業集聚區、農牧業發展區、人口聚居區4種類型,其中,生態保護區佔比達81.44%。重建區域八成以上納入生態保護區,這體現出對綠色重建的追求。
從操作實踐看。震後,諾日朗瀑布曾出現一條16米多長的裂縫,水從裂縫漏走,壯觀的瀑布一度變為一股急流。如果放任不管,那麼瀑布終將消失,並對上游的多個海子造成破壞。
沒有成熟的重建經驗可借鑒,就摸著石頭過河,蹚出一條路。很快,通過與高校合作,修復團隊就地取材,用震損的鈣華體來填補“漏水”的裂縫,再借助藻類對鈣華進行生物修復,逐步恢復昔日壯觀。
其實,不傷一草一木的生態優先理念早已融入九寨溝人的共識,成為一種行動自覺。在白河鄉芝麻家村地災治理點,為留下一棵阻擋運送建材車輛的樹,當地村民持續兩個月,靠人工把建材搬進山。
重建中,九寨溝縣組建阿壩生態文明幹部學院九寨溝分院,成立生態文明建設組,調集環保、規劃、旅遊等領域專家,先後對98個重點項目進行生態文明審查,“生態審查不過關,一律不準開工”。同時,還設立産業項目門檻,與綿竹市,浙江省嘉善縣、平湖市共建“飛地”工業園,實現工業産業梯度轉移。
實踐證明,只有守好九寨溝的一山一水,才能守住群眾的金飯碗,築牢長遠發展的本底。
從重建結果看。目前,九寨溝已完成保護區外震損林地植被恢復1.84萬畝、自然保護區珍稀動物棲息地修復1.85萬畝,完成補栽大熊貓主食竹、修復棲息地兩萬畝;完成震損草地補播多年生混合草種15.7噸,補播面積11.7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恢復至87%。
九寨溝核心景區的植被生態景觀和九寨溝縣生態環境功能基本恢復至震前水準。
全域旅遊的九寨樣板
九寨溝災後重建,是以旅遊産業提檔升級為重點的一次深度實踐,必須堅持科學重建,長遠謀劃,在恢復重建過程中實現發展提升。
在災後重建交通項目漳大路28道拐處,工人們正忙碌著平鋪瀝青路面。
漳大路是九寨溝縣漳扎鎮至大錄鄉的公路,全長67.7公里。建成後,遊客從九寨溝景區到神仙池、大錄千年藏寨遊玩將更加方便快捷。
地震一度使九寨溝多處道路受損阻斷,讓原本脆弱的交通“雪上加霜”。
重建美麗新九寨,加快交通重建,破解交通瓶頸,規劃建立“大通道”,成為九寨溝災後重建工作的大事。重建以來,九寨溝縣交通建設總投資214億元,是2013至2017年交通建設總投資的25倍。
目前,總投資198億元的九綿高速、九若路、漳大路、川九路等重點交通項目已開工建設。其中九綿高速建成通車後,成都去九寨溝4個小時即可到達。川主寺-九寨溝縣城山地軌道交通扶貧項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進,明年有望開工建設。
邁步新征程,高品質推進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提升,交通重建只是推動全域旅遊“萬里長征第一步”。
如何在恢復重建過程中發展提升?災後重建,既是戰場,也是考場。
“九寨歸來不看水。”聞名遐邇的九寨溝景區是四川旅遊的金字招牌。然而,景區的強大光環也産生了遮蔽效應,遊客到當地旅遊,往往驅車直奔九寨溝景區,九寨溝縣城及周邊區域卻難以留住遊客。
據測算,地震前,到九寨溝的遊客平均在縣停留不足2天,旅遊體驗深度不足成為九寨溝的“短板”。
利用重建“空窗期”,九寨溝重新審視,重新規劃,重新定位,打破過去單一業態、單一景區的模式,從旅遊消費轉型升級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産品,促進旅遊産業從觀光遊向休閒遊、體驗遊轉變,從景區遊向全域遊、生活遊轉變,從團隊遊向自助遊、深度遊轉變,從大眾遊向分眾遊、品質遊轉變。
加速構建“一核多點”全域旅遊格局。按“拓景擴容、多點多極”要求,不僅推動九寨溝景區重新恢復開放,還加快建設總投資75億元的中查溝·魯能勝地、甘海子、神仙池、甲勿海大熊貓保護研究園、金絲猴研學旅遊基地等景區項目,形成新的旅遊“引爆點”。
加快恢復提升旅遊基礎設施功能和服務水準。聘請中建西南設計研究院、省城鄉規劃院等多家國內一流規劃設計團隊,承擔全縣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設計、詳細規劃等修編工作,高起點、高標準、高水準規劃宜居縣城和漳扎國際生態旅遊魅力小鎮建設。九寨溝城市中心廣場、智慧大樓等重點項目全面開工,魅力小鎮29個基礎設施項目和5個發展提升項目全部推進,全縣旅遊服務能力和承載能力明顯提升。
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起成立四川具有影響力的“三九大”文化旅遊聯盟,15個縣市組成的“大九寨”文化旅遊聯盟去年11月6日在九寨溝成立。研發“小九九”“九寨有禮”等文創産品,銷售額突破300多萬元。“三九大”文化旅遊聯盟實現旅遊收入130多億元。積極開展“名家看九寨”“名家繪九寨”“九寨美食節”等活動,推動旅遊更具品質、更上檔次,讓九寨溝從過去單一的觀光遊轉變為世界性的休閒度假遊。
脫貧奔康的九寨經驗
九寨溝災後重建,是在深度貧困地區開展地震恢復重建的一次特殊實踐,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讓處於災區、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疊加區域的群眾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震後,讓群眾早日住上安全舒適的房子,是九寨溝災後重建面臨的第一要務。
在漳扎鎮漳扎村,村民超果正在打掃自己震後重建的新房,“現在好了,旅遊逐步恢復了,房子也租出去了,收入有了保障。”
短短幾句話,道出了超果家兩年多來的新變化。
重建過程中,九寨溝把住房、學校、醫院等民生類項目的建設均排在了第一優先級。包括漳扎小學在內的九寨溝縣房建類8個民生打捆項目,僅用69天時間就完成了項目從審批到招投標的程式。
震後兩年,九寨溝縣完成17640戶城鄉住房維修加固和138戶城鄉住房恢復重建,完成2685戶藏區新居建設和危房改造項目,讓受災群眾住上安全穩固的好房子。
目前,漳扎小學、第二人民醫院、民族體育館等一大批重大民生類項目陸續完工並投入使用。
九寨溝縣屬“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産業發展相對滯後、基礎設施短板突出、醫療衛生保障不足等問題突出。震後,更面臨著既抓災後重建又抓脫貧攻堅的特殊挑戰。
這是一道如何讓處於災區、民族地區與貧困地區疊加區域的群眾過上幸福安康生活的問答題。面對挑戰,如何迎難而上,科學統籌脫貧攻堅頭等大事和災後恢復重建中心工作,努力實現雙贏互促,讓災區群眾有房住、能就業,能持續穩定增收,早日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震前,九寨溝涉及旅遊業發展的相關人員共計4萬餘人,震後,景區大部分時間“閉門修復”,涉及相關人員的生計、就業以及轉型,是一道不小的難題。
為幫助群眾增收,九寨溝注重把災後重建與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結合,廣泛引導群眾參與規劃設計、參與建設、參與監管,進一步強化群眾的主體作用。探索創新“1233”災後重建就業新模式,為全縣29293名農村勞動力建立實名制登記數據庫,舉行多場招聘會,向外輸出農民工3261人,組織1.5萬次群眾參與重建項目建設,97%的震後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促進103名高校畢業生實現創業、發放創業補貼103萬元,為22名返鄉創業人員申請返鄉創業擔保貸款241萬元、支援創辦經濟實體22家;開發生態護林員、地災監測員、衛生防疫等公益性崗位4745個,實現有勞動力貧困戶和就業困難對象全覆蓋。
編制《鄉村振興戰略“1+6”規劃》,出臺《九寨溝縣鄉村振興激勵辦法(試行)》,啟動兩鄉14村鄉村振興試點建設。整合6150余萬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行動”,打造1個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和一批種養基地、鄉村旅遊示範點,培育認證11個無公害農産品、1個綠色食品和4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成功申報國家級農業標準化創建示範縣、國家級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縣。去年4月,成功摘掉貧困縣帽子。(張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