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牢固樹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緊扣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目標,堅持生態資源、建檔立卡貧困戶、管護建設職能“三個全覆蓋”,推動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同向同行,生態扶貧機制不斷創新、産業脫貧基礎進一步穩定、保障機制持續完善的汶川生態扶貧新路越走越寬。
加強建設,生態基礎不斷夯實
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根據全縣生態資源稟賦,大力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脆弱地區治理、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完成封山育林2.3萬畝、人工造林9.2萬畝、人工點撒播3.3畝,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優化。
著力抓好生態保護,劃定林地、濕地、草地和珍稀物種紅線,強化生態空間管控,嚴守生態建設陣地,有效管護國有林147.2萬畝、集體林92.5萬畝,鞏固退耕還林地6.28萬畝。深入開展身邊增綠,著力推進縣城、集鎮、村莊“三位一體”全域綠化,投入資金1100余萬元,實施城區綠化景觀改造、城區邊坡生態綠化、映汶高速汶川出入口綠化、綠色長廊等工程。推進城區見縫插綠、多彩通道、農村綠化等建設,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和治理工程,投入資金9922萬元推進岷江流域水生態保護,持續鞏固乾旱河谷生態綜合治理成果。
加快美麗鄉村竹林風景線建設,完成造林1萬餘畝、建設綠道40公里,特色竹景觀帶初步建成。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積極推進。加大投入力度,促進森林面積和蓄積“雙增長”,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6.85%、森林蓄積達1147萬立方米,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6.18%以上。2019年,全縣實現林業産業産值3.4億元,農民每人平均林業收入3764元。
綠色發展,生態産業持續壯大
科學制定生態産業扶貧規劃,全面推進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通過政府引導、項目整合、工程推動、社會參與等措施,採取“集體組織+農戶+基地”“專合社+農戶+基地”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全縣累計建成林業産業基地20余萬畝。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果林産業、特色種養業、生態康養旅遊等生態産業,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合作經營、勞動就業、自主創業等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完善收益分配製度,拓寬增收渠道。
結合縣域南低北高、南濕北旱、氣候多樣的特點,調優農業産業佈局。在南部,加快楓香樹、筍用竹、商品用材林、林下中藥材、優質茶等萬畝産業基地建設,種植楓香樹0.86萬畝、三木藥材3.3萬畝、林下中藥材2.1萬畝、方竹筍2萬畝、獼猴桃3萬畝、茶葉1萬畝。在北部,加快以甜櫻桃、脆李子、香杏子為主的“汶川三寶”特色水乾果基地建設,種植甜櫻桃面積達2.7萬畝、核桃6.8萬畝、青紅脆李1.6萬畝、蔬菜基地3萬畝(復種指數)。
2019年,全縣特色小水果面積達7.3萬畝,實現總産值7.305億元。“汶川三寶”已經成為縣域北部群眾脫貧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依託南生態北陽光的自然優勢發展康養産業,積極探索實踐傳統農業與康養、旅遊等産業深度融合。南部主要發展以生態養生、避暑度假為主的康養産業,北部主要發展以休閒觀光、採摘體驗為主的康養産業。目前,全縣發展規模以上旅遊龍頭企業15家,建設綿虒寒水驛、映秀棲溪山景、水磨半山裏等10個特色民宿、鄉村酒店168家。2019年共接待遊客627.78萬人次,實現鄉村康養旅遊綜合收入28.73億元。
創新機制,生態收入有效拓展
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著力培育林業經營主體。尤其是扶貧攻堅造林綠化專業合作社精準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入社,做到社員穩定在20人以上、具備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到60%以上,實現生態建設與群眾脫貧的雙贏。積極探索多部門支援造林合作社發展的聯動機制,鼓勵林業合作社通過農戶土地入股、流轉、租賃等形式,大力發展立體林業、特色林業和森林觀光旅遊業,實現造林合作社由單一造林向造林、管護、經營一體化方向發展。
截至2019年底,全縣流轉林地4.5萬畝,發展以綠源山葵、壽江獼猴桃為代表的林業專合社79家,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2000余人就業。著力落實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獎補等林業扶持政策,2019年兌付集體公益林生態補償資金1475.57萬元,退牧還草獎補資金377.25萬元,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08.6萬元,將政策補助及時轉化為群眾收入。
加大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幫扶力度,按照“精準、自願、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大力開發生態管護員、草原管護員、河道管護員等生態公益性崗位,讓有勞動能力並自願參加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能夠保證一戶一人就業,確保貧困家庭持續、穩定脫貧,切實鞏固脫貧成效。2020年,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依法選聘生態公益性崗位609人,其中,生態護林員487名、河道管護員68名、草原管護員54名,實現貧困戶家庭年均增收10000元。
在實施生態項目建設,安排退耕還林還草補助、草原生態保護等補助資金時,優先支援有需求、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讓更多貧困群眾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受益。目前,全縣參與退耕還林、集體公益林效益補償、生態護林員等生態扶貧項目建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294戶、4073名貧困群眾。( 楊光富 蘇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