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眼鏡的孫付春是成都大學(簡稱成大)的教書先生。2018年7月,他參加成都市簡陽市新市街道石家村駐村幫扶工作,便“安心”于基層扶貧,“虛心”問學於民,“細心”發掘農産品經濟價值,“精心”謀劃産業發展,“匠心”推進各項幫扶措施落實,這是兩年來孫付春一直要求自己的“五心級”扶貧標準,被稱作“五心”先生。
孫付春的扶貧時間和他兒子的生日幾近同步,在兒子2018年7月21日出生前20天,也就是7月1日,他被派駐石家村。這是個特別的日子,對孫付春來説,具有個人情感與駐村幫扶相交織的雙重意義。
“因為孩子小,最是招人疼的時候,你一定很捨不得離開孩子們吧。”“這倒沒有,”每當有人問起孩子,孫付春總是這樣回答,“我其實最捨不得、放不下的,是我帶的那幫研究生們,怕是耽誤他們學業了。”
這也敬業得未免太“狠”了點兒吧。而孫付春正是帶著這種無私的狠勁兒,在簡陽市駐村幫扶兩年的時間裏,在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做了許許多多、實實在在的好事實事。
石家村在2017年底實現了全面脫貧,2018年孫付春是帶著鞏固和發展脫貧成效的任務去的。該村共551戶177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7戶290人,低保戶6戶8人,無勞動能力者67人。年輕人基本外出務工,聽村黨支部書記説,村裏剩下的就是支“389961”部隊,即“三八”婦女、“九九”老人、“六一”兒童們。
安心基層扶貧
離開了家,孫付春便安心於幫扶工作,把整個身心放進了石家村。
他進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家串戶,熟悉情況。他親和友善的天性、與人著想的善良,並就著一口地道的四川話,很快便和鄉親們打成一片。
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了解,他發現石家村絕大多數村民仍沿襲著傳統的種養殖方式,多數農産品以原材料和初級産品銷售,附加值不高,抗風險能力較弱,鞏固提升扶貧成果的任務十分艱巨。
就在這一個月的調查了解中,他幫村民們解決了一件急難之事。
時值盛夏,由於村民資訊來源少,銷售渠道不暢,而大多數農産品都放不得、等不得,當務之急,是趕緊把産品賣出去,他便主動擔當起農産品的“販賣”工作。
他針對不同品種的産品,如雞蛋、土雞、番茄等,自掏腰包、上網分別訂制了精緻的包裝盒,並帶著鄉親們一起包裝。他手把手地教他們,叮囑大家做事要細緻,要認真淘汰掉“歪瓜裂棗”,不僅要選擇品質好、外相好的産品,而且盒子封口時,要做到邊沿整齊,嚴絲合縫。而後孫付春將一盒盒産品裝上自己的車,並親自負責運送。
一盒盒整裝待發的土雞、土雞蛋
那段時間,他的私家車已然成了小貨車,不僅是後備箱、後排座,就連前排副駕駛座也都塞滿了農産品。而今他的後排座,還常可見得到一盒盒的雞蛋、番茄、紅薯……
孫付春發動的客戶多是自己微信裏的老鄉、朋友和同事們,裏面有個江蘇老鄉群特別活躍,便被他列入重點推銷名單。該群本名叫“蘇小聯”,為倡導大家積極參與扶貧幫困,他半開玩笑地將其更名為“石家村駐蓉辦”,把老鄉群直接變成了幫扶群,並得到了老鄉們的積極響應。“孫教授”人緣兒好,老鄉群的成員們也非常支援他,知道他搞扶貧不容易。不過,石家村的農産品可確是生態,精選後的産品個兒大、品相好,他們也非常願意當這個“回頭客”,既方便了自己,也是為扶貧做貢獻,何樂而不為呢。
這不是一幅畫,雞腦袋可是真的,是從包裝盒呼吸洞口伸出的真腦袋
大伏天裏,孫付春一車車地跑運輸,一家家地送貨到府,這前前後後,他幫農戶們“販賣”了上萬斤農産品。
那個夏天還未結束,他人就瘦了好幾斤,昔日在教室和科研室培養出的白皙皮膚,也變成了小麥色。他樂呵呵地對妻子説,自己變得更健康帥氣了喲。
每當他看到鄉親們錢拿到手中時,臉上綻開的喜悅,他自己也莫名地跟著開心。在幫扶的過程中,他也很享受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快樂,因此他總是樂此不疲地援手扶助大家。他安心紮根在石家村,熱心服務於石家村的村民,而做這一切勞神費力的事務,帶給他的卻是踏實的怡悅和為善後的心安。
虛心問學於民
作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本著“觸類旁通”的精神,“舉一反三”的能力,“聞一知十”的自信,他來到石家村。
然而他從現實中發現,關於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問題,是門很深的學問,和許多人眼中、自以為熟知的農村並不一樣。農村、農業、農民,在這個素來搞研究的理工科教授面前,展開了一個全新的未知世界。
他對石家村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尋求其未來發展,這也是一個科研工作者的探索本能。他大量閱讀脫貧攻堅知識,就相關問題虛心請教鄉鎮領導和村幹部們,他走向田間地頭、農戶院舍,向村民學習種養殖知識,到每一個貧困戶家中了解他們脫貧情況和需求,同時也仔細詢問當地民風民情。
他通過學習研究、走訪詳詢,親身感受老百姓的住房、飲水、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産業發展情況,初步厘清了石家村的脫貧攻堅情況和存在的短板弱項。
他認識到脫貧攻堅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增收問題,而眼前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小農經濟的低效和缺乏持續穩定增收的支柱産業。
細心發掘農産品經濟價值
孫付春是個細心人,善於觀察和思考,在事物中發現其豐富價值。
在他“販賣”農産品期間,他發現村民們供給他的雞蛋顏色不一,有的白,有的綠,白的倒是我們常見的,而那種綠的卻是少見。他上網查詢了綠色雞蛋的資料,了解發現,這竟是一種綠殼蛋雞下的蛋,進而他從川農大的朋友那兒得到證實。綠殼蛋雞因産綠殼蛋而得名,是我國特有禽種,被農業部列為“全國特種資源保護項目”,是一種比烏雞還珍貴的雞種,其抗病力強,適應性廣,産蛋量較高,年産蛋達160-180枚。原來有些村民養的居然是綠殼蛋雞啊,他們自己還不知道這雞和它産的綠蛋的精貴,竟當做普通雞和普通蛋在賣呢。
為推廣綠殼蛋雞標準化養殖和提高雞蛋的附加值,孫付春為鄉親們做了一次生動的示範性實驗。他正好邀請了成大附屬醫院的專家到石家村開展義診活動,趁著這次機會,便通知村民們把家中余量雞蛋拿到村委會來,在村幹部的組織下,將一般雞蛋與綠殼雞蛋分盒包裝,擺在桌上,展示給來義診的20多位醫生們選購,村民們眼見200多枚綠殼雞蛋瞬間被一搶而光。
在以前,一枚雞蛋賣八毛,包裝之後一枚賣一塊八,而挑選出的綠殼雞蛋一枚最高要賣到兩塊五毛左右。
在他的倡導下,村民們對綠殼蛋雞的養殖倍加“關愛”,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養,也統一請了技術員指導。不僅如此,他們也開始更加注重農産品的品質和包裝了。
孫付春心細、腿也勤。他常常去農戶家中走訪,特別是貧困戶家庭,雷萬豐便是其中之一。雷萬豐是個老實肯幹的人,在孫付春和村幹部們的鼓勵和扶持下,2019年先後養了100余只大耳羊,那年12月有20多只羊該出欄了,而他卻苦於這麼多羊沒有銷路。孫付春走訪他家時,發現他愁眉鎖眼,説話也心不在焉,一問才知道他正為羊的事犯愁。孫付春立即聯繫了自己單位,打算在成大食堂推出羊肉系列食品,這個建議得到了學校扶貧辦和後勤部的大力支援。
時值酷寒,成大校園食堂內羊肉飄香,洋溢著冬日的暖意。羊雜湯、粉蒸羊排、羊肉包子、羊肉串、燉羊肉、紅燒羊肉等等,豐富多樣的羊肉菜系列,不僅大大滿足了師生們的口舌之欲,也溫暖了大傢夥兒的身子。羊肉菜品系列一時間走俏成大校園食堂。
沒想到一下子賣出了這麼多羊,雷萬豐一顆焦灼的心也和緩了下來。
為進一步幫助村民穩定增産增收,做大做強石家村乃至整個簡陽市貧困地區的大耳羊産業,在孫付春的推動下,成大與簡陽市正積極謀劃,準備開展“産學研”深度合作,通過成大“四川省肉類加工重點實驗室”開展羊肉産品精深加工研發,幫助簡陽市推廣打造羊肉系列品牌。
精心謀劃推動産業發展
孫付春不是簡單的“救火隊長”,他可不僅僅是熱心、細心,幫助石家村村民們解燃眉之急,他還常常在思考謀劃,對石家村的發展有著嚴謹全面細緻的打算,並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邏輯縝密的規劃。他和村幹部們一道,聯合幫扶單位,先後完成《石家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石家村竹産業發展規劃》《石家村小學改造規劃》《石家村現代農業産業園規劃》《石家村土地規劃》等。同時,他還幫助新市街道完成了《綠地教育基地規劃》和《新市街道立面改造規劃》。
在積極探索《石家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中,孫付春動用自身資源,邀請了數十家企業到村調研,謀劃商議村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産業,加快發展特色種養和鄉村旅遊,並創建了“雄州農夫”品牌商標,為石家村原生態農業産業和集體經濟的發展鋪平道路,推進産業提檔升級。
孫付春與成大團隊一道,後繼制定了《石家村現代農業産業園規劃》,在駐村隊員嚴東(來自幫扶單位成都市投資促進局)的積極協調下,引進了四川德虹公司5億元的投資意向。該項目規劃用地5000余畝,用於打造石家村現代農業産業園,項目建成後將成為簡陽鄉村振興的典範。目前四川德虹公司已投資1000多萬元,村裏土地流轉700余畝,農民增收當年見效,真是未來可期啊。
通過週密考察,孫付春和村幹部們計劃將村裏的竹林、廢棄的荒坡變廢為寶,著力推進雷公筍的竹林種植項目。他查閱大量資料,親自草擬了《石家村竹産業發展規劃》。規劃詳細分析了石家村發展竹産業的可行性,提出了産業發展方案,以及産業前景——以雷公筍種植為抓手,逐步推進竹筍食品加工、竹工藝品和竹文化主題餐飲、休閒娛樂,通過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匯聚産業資源,並輻射帶動周邊村社,打造簡陽乃至成都的竹産業高地。該規劃還涉及到未來收益和風險綜合分析,設計可謂精心細緻、週到全面。
匠心推進各項幫扶措施落實
孫付春和村幹部們因地制宜、科學佈局、創新推動,為貧困群眾設計了短期可見效、長期可持續的脫貧增收産業,他們用匠心打造著石家村的現在和未來。
在推進雷公筍項目落實中,孫付春積極協調四川鮮能科技有限公司,捐贈了5畝試驗田的竹苗,和村幹部們組織村民栽種,實驗成功後,公司將繼續帶動村民進行雷公筍種植業的發展。在實驗過程中,他們堅定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未來的石家村,將展現出秀竹環繞農家的一幅迷人村貌。
他們積極推行“川字號”農産品品牌創建行動,為打響石家村農産品品牌,前後找了3個團隊,與團隊共同研究,細心斟酌每一個字,最終確定以“雄州農戶”為品牌命名,他們精心設計每一筆、每一畫,先後設計20多稿,並將商標圖案在村民群裏發起投票,力求找到最令村民滿意的商標。村民們在評選商標中,個個都懷著濃厚的興趣,充滿著對未來的無限期許。
在産業發展中,孫付春和村幹部們找技術、引品種、尋銷路,讓村民在發展生産中嘗到幸福的滋味。扶貧工作,涉及鄉親們具體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未來生活的發展,需要每一位村幹部,包括駐村隊員們,完成大量細緻的基礎性工作,付出巨大的艱辛努力。孫付春無論是在産業發展還是墻繪、義診,以及村裏學生教育上,都事無巨細,不無用心。
孫付春積極對接成都大學扶貧辦、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在石家村開展三美示範村墻繪工程。圖為藝術學院學生墻繪之一
兩顆馬鈴薯的故事
孫付春的妻子出生在重慶的一個偏遠山村,小時候家裏很窮,他們整個村子那時都很都窮,村裏幾乎人人負債,她是村裏唯一一個家長支援上學的孩子,她清楚地記得當年母親如何送她讀書的情景。從6歲那年起,每天天不亮,母親就提著燈,與她一同走近兩個多小時的山路趕往學校,曲曲折折的羊腸小道,母親陪著她不知摔了多少回,而她書包裏揣著的兩顆馬鈴薯,就是她一頓午飯的全部。那時他們村,兩顆馬鈴薯就是大多數人的一頓午飯,有時連馬鈴薯都吃不上。窮的時候是這樣,現在村裏人富了,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兩顆馬鈴薯當午飯的習慣,很多人還是沒有變。
後來妻子一直讀到研究生畢業,她深知貧困生活的不易。
妻子説,貧困地區的老百姓是純良儉樸的,他們對幸福生活的要求很低很低,但他們也有權享受和我們一樣豐富的資源和美好的生活,你有這麼好的機會,就去幫助他們吧,引導他們勤勞致富,爭取同等幸福生活的權利。現在國家有這麼多、這麼好的扶貧政策,你還有單位(成都大學,為簡陽市石家村幫扶單位之一)支援和你的人脈資源,你應該去,發揮你的特長,一定會有所作為、有所收穫。
妻子一直認為,一個人要有知善的良知和為善的行動,要做到知善和行善的表裏統一,古人云:“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餘。”妻子説:”你此去扶貧既是行善,也是我們一家人的福氣。何況我有生大娃(當時7歲的女兒)的經驗,還有爸媽照顧,家裏你不用擔心,你就放心去吧。“(羅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