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汪皮匠”女傳承人想打造出有溫度的皮具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4-17 20:35:42 編輯:劉映紅 點擊:
汪孝淩,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汪皮匠第五代傳承人,也是汪皮匠家族中唯一一位女傳承人,今年32歲,成家後已育有兩個小孩,她于2011年6月畢業于廣安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就職于紅原縣麥洼鄉中心小學,2013年4月至2013年9月在廣東皮革協會學校系統學習現代皮革製作工藝,2013年10月至今在家中向其父親汪忠三學習家族傳統手工工藝,如傳統皮革的製作、傳統民族皮件的製作工藝及流程,于2013年10月開“汪皮匠手工皮具工作室”,為當地各族群眾訂做傳統民族皮具,並在近幾年不斷升級擴大汪皮匠的經營規模,汪皮匠皮革傳統手工工藝製作距今已有100多年曆史。
父輩們學習和傳承手工皮革製作 家族家業鼎盛興旺
起初是汪孝淩的舅太爺程學貴拜師甘孜州康定的劉恒定,協商好學徒3年幫工1年,學成後回到松潘,汪孝淩的爺爺汪全壽繼而拜師舅舅程學貴,繼續學習手工皮革製作,天賦秉然,她爺爺很快學會了基本要領,還能做出無接頭高幫靴子。
汪氏皮革製作手藝是松潘縣汪家的家族傳承,清末民初開始做,改革開放以來,汪家皮革曾經顯赫一時,鼎盛時期的汪皮匠還開辦過松潘民族皮件廠,工人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鼎盛時期皮革製品大大小小有100多種。
80後的汪孝淩辭職創業 延續和傳承家族産業
汪孝淩從2013年就開始做皮具至今已經有7年的從業經驗,汪家在松潘當地也算是皮革世家,她爸爸兄弟四個都做手工皮革,而三叔是做的最好的,現在成都郫縣等附近的鞋廠老闆多數都是她三叔的徒弟,她從小就是在皮革廠長大的,耳濡目染看到父輩們辛勤一輩子都是在從事皮革加工,在汪孝淩的印象中,從小看著父輩們製作皮革,自己也漸漸喜歡上了這種手工製作,不經意間埋下了要做皮革手藝人的種子。她在學生時代,課餘時間也會做點小手工藝品送給同學們,大家都會誇她心靈手巧,每次她自我成就感和滿足感都會油然而生。
大學畢業後,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父母身體不好,妹妹也需要繼續完成學業,汪孝淩把理想放在心裏,通過公招考試考入紅原縣麥洼鄉中心小學,開始教書生涯,但她一直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在業餘時間,她會專研、摸索、學習皮革手工製作方面的知識,在一次和朋友去西藏旅遊期間,遇到一位唐卡老師,通過深入交流後,對她觸動很大,加之汪孝淩的叔叔輩和她爸爸以前都在做皮革手藝,現在因為老人們年紀大了,都退休了,就剩下她父親汪忠三還在堅持做皮革。為了傳承皮革手工藝,不讓汪氏皮革手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為了完成自己從小的夢想,汪孝淩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考慮和心裏掙扎後選擇辭去工作,回家跟隨父親繼承這門手藝。
傳承、創新、堅持 女傳承人汪皮匠一直在路上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開始創業之初,總是能遇到很多幫助自己的人,這位膽大心細的80後女孩,人生當中第一次拖著行李坐飛機去廣東皮革協會學校系統學習現代皮革製作工藝,通過老師們的悉心教授,自己的踏實努力,三個多月後汪孝淩就學成回到松潘。沒有啟動資金,她就向親朋好友們那兒到處借錢,前後共借了五十多萬,每一筆款項她都在筆電上清清楚楚的記錄著,還完一筆借款就勾劃一筆,她誠實講信用讓周圍的親朋好友對她讚不絕口,都非常支援她繼續創業。2013年9月她順利的租了一間門面開始營業,2014年5月,她的汪皮匠工作室正式成立。
在汪孝淩的工作室中,空氣裏瀰漫著一股淡淡的皮革的味道,一眼望過去全是皮料,成卷的牛皮、羊皮等各種皮料整齊地擺放在桌子下,旁邊的木架上則陳列著部分她已經完工的作品。大到通勤用的皮包,小到精緻的卡套和能夠放在手掌中把玩的工藝品,都帶著整整齊齊、密密麻麻針腳擠在這不大的工作室裏。
據了解,做一個手工皮具大致需要選皮、打樣、裁皮、粘合、劃線、打眼、縫合、封邊、磨邊、整形、上油等十幾個流程。每天她都重復著慢慢將針線穿梭于皮子上,産量雖低,她卻不急不躁。一塊簡單的皮子,卻在她的精心製作和打磨下呈現出了各式各樣的新花樣,通過不斷努力,她的工作室分別獲得“大熊貓金獎先進集體”、“皮具傳統製作技藝傳習基地”等榮譽稱號。
汪孝淩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徘徊不定、猶豫不決。影響我們的判斷很多時候不是外在因素,而是覺得自己有夢想,放棄夢想心有不甘,既想要魚,又想要熊掌。這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沒有舍哪有得,今天所放棄的,明天可能會加倍回報給你。”她時常這樣激勵和開導自己,每一次坐下來做手工的時候,她內心都特別平靜,慢慢的心靜已成為一種習慣,80後的汪皮匠想靜心盡力的打造有溫度的皮具,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為了圓夢家鄉情懷,她想通過自己不斷學習和努力,立志能打造出具有松潘特色的手工皮革品牌。
為順應時代的潮流,在新的時代裏,她深知不進則退、不改則敗,她將怎樣破繭成蝶,我們拭目以待!(汪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