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九寨溝縣郭元鄉脫貧攻堅側記:“鍋鹽壩”繡出脫貧奔康“幸福花”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4-09 11:23:02 編輯:劉映紅 點擊:

12.jpg

阿壩州九寨溝縣郭元鄉地處川甘交界,是九寨溝縣東大門,緊鄰甘肅省文縣。郭元,又稱“鍋鹽壩”,因曾是用鐵鍋熬鹽的壩子而得名。

2014年,郭元鄉建檔立卡識別貧困人口200戶773人,貧困發生率達18.5%;有省定貧困村4個,其中,省級深度貧困村一個,全鄉貧困人口數佔全縣貧困人口總數的1/8。

2017年,郭元鄉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退出;2018年9月,貧困人口數居全縣之首的郭元鄉,實現貧困戶全部脫貧,同年底,該鄉貧困發生率實現“零”的突破。昔日的“鍋鹽壩”,繡出了脫貧奔康的“幸福花”。

阿壩州九寨溝縣是省定貧困縣,屬國家確定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與九寨溝縣其他貧困鄉鎮一樣,郭元鄉成功拔“窮根”的背後,是駐村工作隊的努力、縣內外各幫扶力量的支援,還有貧困群眾的自強。

11.jpg

從駐村隊員到第一書記

用自己的真心贏民心

“劉阿姨,你走了我們咋辦啊?”“劉姐,你咋走都不説一聲哦?”……2019年11月15日,是九寨溝縣委宣傳部幹部、郭元鄉水溝村駐村工作隊員劉令賢退休日子。

這一天,因為害怕告別時的心酸與不捨,劉令賢選擇悄悄離開水溝村。“放心,有什麼事情説一聲,我會盡力幫助的!”“我還會回來看望大家的。”……劉令賢一一回復著水溝村村民的微信或打來的電話。

2017年,九寨溝發生“8.8”地震後不久,快53歲的劉令賢被派往郭元鄉水溝村駐村開展群眾工作。

“你們能解決啥問題哦?”“是來走過場的吧!”……受地震影響,水溝村脆紅李大量滯銷。對此,村民們怨氣頗多。這也讓初到水溝的劉令賢,感受到村民的不信任,甚至是冷嘲熱諷。

“無論如何都要幫大家把脆紅李銷售出去,我們説話算話!”面對質疑,劉令賢立下了“軍令狀”。

她一邊利用自身資源,聯繫郵政公司電商平臺專門在村上設點收購,通過線上銷售脆紅李;一邊組織發動村幹部對接商販,將脆紅李銷往外地。分揀、裝箱、過磅、上車……短短半個月,水溝村20余萬斤脆紅李便銷售一空,為村民們挽回經濟損失達50余萬元。

去年“6·25”“7·10”特大洪災後,水溝村飲用水源地被毀。“連喝水都成了問題,這日子咋過哦?”村民們牢騷滿腹,第一時間找到了劉令賢。她馬上和第一書記商量,及時向聯繫水溝村的浙江嘉善挂職幹部反映有關情況。

隨後,嘉善籌措60萬援建資金,加上本地涉農資金30多萬元,僅兩個月,水溝村安全飲用水項目竣工。“説話算話”的劉令賢,再次讓村民們豎起了大拇指。

“劉姐,過年了,現在疫情兇,你要注意身體啊……”春節期間,已退休的劉令賢接到村民左謝成的問候電話。左佳星是左謝成的兒子,母親早逝。逃學、打架……叛逆的左佳星令左謝成操碎了心。在劉令賢的反覆教導與鼓勵下,左佳星不僅念完了初中,還幫忙聯繫安排他在四川文軒職業學院就讀。“我幫他規劃好了,畢業後去參軍……”

13.jpg

雖賦閒在家,但村民們問候的短信卻不止於此。劉令賢説,“等疫情一過,我想要到水溝村去看一下,特別是村裏的老人們,他們都在念叨著我……”

“買了養老保險,你從年滿60周歲的次月就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了……”郭明躍既是郭元鄉金字村第一書記,又是郭元鄉“挎包宣講隊”成員。自去年5月29日,郭元鄉成立“挎包宣講隊”後,郭明躍就經常背著挎包進村入戶為村民宣講各項惠民政策。挎包裏裝的是各類宣講資料、筆電等。

郭明躍不僅是“挎包書記”,還是村民心中的“貼心書記”。2018年8月,村民朱九娃在家幹活時,腳部不慎大面積燙傷。郭明躍得知後,當即駕車到縣城醫院幫忙買藥,併為其上藥及包紮;他還時常到府看望、慰問,直至其康復。“多虧有郭書記幫忙哦,太感謝了……”朱九娃説,郭明躍是一位“貼心的好書記”。

為了發展集體經濟,金字村打造了230畝西梅李基地。“沒有郭書記的付出和心血,就不會有西梅李基地的今天。”説到西梅李,村主任魏東雲感慨萬千。“集體經濟是大家的事,眼光要看長遠一點……”基地機耕道建設要佔用村民郭胖娃的自留地,因賠償問題而陷入僵局。郭明躍不厭其煩反覆到府做郭胖娃的工作,最終問題得以成功化解決,機耕道修好了,金字村集體經濟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從縣內幫扶到邛崍援建

打造“造血”式長效扶貧模式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九寨溝縣郭元鄉,從縣內幫扶單位到對口援建的邛崍市,在幫扶過程中,變“輸血”為“造血”,以産業幫扶、基礎設施的改善,來實現真扶貧、扶真貧、可持續脫貧,從中可窺見九寨溝縣“造血式”扶貧工作開展的一斑。

九寨溝縣檢察院是青龍村的縣級幫扶單位。“青龍村以前是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産值低、農戶收入少。”施汝美是該院派駐青龍村第一書記。他介紹説,經充分論證,檢察院會同鄉村兩級,積極動員村民種植枇杷、脆紅李等特色農作物,並出資3.5萬元為村民購買果苗。

2017年,在縣檢察院幫助下,青龍村建起了“百畝鄉村旅游水果採摘園”,用於種植脆紅李、甜櫻桃及枇杷。並按“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了“柴門關種植專業合作社”。

“加入合作社好啊,不僅有專家免費培訓,還不愁水果銷路。”郭彥軍是青龍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採摘園種植了枇杷、脆紅李共5畝,加入了專業合作社。2019年水果豐收,銷售收入近5萬元。嘗到了甜頭的郭彥軍準備再接再厲,做好田間管理,爭取今年有更好的收成。

同年,依託“水果採摘園”,邛崍市充分發揮鄉村旅遊發展經驗優勢,積極拓展産業扶貧工作思路,以三國文化、邊關文化、軍事文化為主題,先後投入對口幫扶資金115萬元、並爭取到社會力量幫扶資金10萬元,用於郭元鄉青龍村鄉村旅遊示範項目建設,引導並大力支援青龍村發展鄉村旅遊。

同時,青龍村還爭取並整合集體經濟發展資金50萬元、流轉村民土地6.8畝,修建柴門關鄉村旅遊農家驛站,作為該村集體經濟項目。

2019年1月,舊貌換新顏的“柴門關”正式開門營業。“綠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銀山啊!”施汝美感慨地説,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柴門關當年累計收入40萬元,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旅遊飯。

15.jpg

“以前我們只靠種玉米、馬鈴薯為生,現在搞鄉村旅遊,我們的日子是越來越好了。”青龍村村民杜巧英以1畝土地入股村集體經濟,同時在柴門關驛站打工。“去年我家土地入股分紅3800元,集體經濟分紅500元,每月還有2500元的打工收入……”盤算著一筆筆收入,徹底拔掉“窮根”的杜巧英臉上綻放著幸福的笑容。

通過“造血式”扶貧,青龍村鄉村旅遊産業得到發展,從昔日的“貧困村”到今日的“旅遊村”,2019年,青龍村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15817元,“邊關”小寨柴門關,找到脫貧致富之路。

除了産業扶貧,邛崍市還盡力幫助貧困村改善提升基礎設施。“以前只要下雨漲水,這個用涵管搭的橋就沒法過,感謝邛崍市武裝部出資為我們修了路、建了橋,我們出門做農活這些方便多了。”邛崍市武裝部是金字村的結對幫扶單位。該村第一書記郭明躍介紹説,2019年,邛崍市武裝部出資近18萬元,幫助金字村修建了長5米、寬4.5米的上河壩橋,同時完成了路面硬化並修建了近200立方上擋墻,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及可能發生的山體滑坡安全隱患。

而在2018年,邛崍市武裝部還出資12余萬元,幫助該村實施入戶道路亮化工程,在村內主要道路和重要公共活動場所等安裝LED路燈共35盞。“現在有了路燈,村民們晚上出門方便多了,群眾的夜生活也豐富了不少。”郭明躍如是説。

如今,郭明躍正忙著參與“金字村黨員活動暨農民技能培訓站”建設項目規劃,按照規劃將由邛崍市武裝部出資修建相關活動場地。“如果項目審核通過,將極大提升我村公共基礎服務功能,群眾滿意度與獲得感也將進一步提升。”郭明躍心中充滿希望。

從7旬老翁到20歲小夥

不等不靠,用自己的雙手勤奮創業

有了駐村工作隊的努力,還有各幫扶力量的幫助,也激發著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扶貧靠精準、脫貧靠勤奮!”一走進金字村村頭,墻面上白底映襯著的一排紅色大字很是醒目。

“只要我還有勞力,我就要繼續把蜂養下去。”金字村村民朱永禧今年76歲,家裏共3口人。在朱永禧家屋後淺坡地上,一樹樹李花掩映之下,近百個原木蜂桶錯落有致地擺放著。

朱永禧腰椎間盤突出嚴重,幾乎喪失勞動力,妻子患高血壓等慢性病。2014年,朱永禧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在醫院手術治療後,朱永禧能下地做一些輕體力活兒。

四月的郭元鄉金字村山頭,綠樹茵茵、山花燦爛,老遠都能聞到槐花沁入心扉的芳香,非常適合中蜂養殖。“我以前養過蜂,知道是咋管理的。”朱永禧説他有40多年養蜂經歷,不過規模小,主要供自産自用。

16.jpg

2016年,在駐村幹部的支援、鼓勵下,恢復一定勞動力的朱永禧申請到了4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年過七旬的他決定“重操舊業”,準備大幹一場。從母巢開始,他逐步發展中蜂100多桶;同時,還養殖10頭黃牛、2匹馬,種植0.2畝豬苓藥材、2畝脆紅李、1畝蘋果。

“小蜜蜂”也能撐起家中的“大産業”。2017年,經過一年努力,朱永禧僅産蜂蜜收入就近2萬元,他對廚房進行了翻修,還光榮脫了貧。“去年天氣不好,但蜂蜜還是有1萬多的收成,5頭小牛崽收入3萬左右,還有地裏的豬苓、脆紅李……”站在淺坡地上,朱永禧盤算著,今年蜂巢準備發展到200多桶,“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只要勤快,相信今後的日子會更好。”

“3號桌,一份回鍋肉……”“師傅,準備吃點啥子呢?”3月30日,疫情之後,在九寨溝縣城新區,剛重新開業才2天的“群思緣”餐館裏,一位拿著功能表的年輕小夥正忙碌著安排廚房炒菜、熱情地招呼客人。小夥叫李強,今年22歲,家住郭元鄉抹地村。因大哥患腎衰竭,母親韓冬美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2014年,李強全家被識別為貧困戶。

為減輕家裏負擔,高中一畢業,李強就開始在縣內餐館打工;母親韓冬美也不等不靠,在縣城周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零工。2016年,靠每人平均3500元的産業幫扶金,父親李玉林購買了旋耕機、水泵等農用設施,在家種植2畝脆紅李。

“醫療扶貧保險,幫我家解決了大問題!”李強説,母親的慢性病和大哥腎衰竭,一年大概要花費12萬左右的藥費,但醫保報銷後,自身只需支付5000元左右。“我們完全能夠承受醫療費用。”

有了醫療扶貧兜底,再加上李強一家的自立自強,2017年,李強全家脫了貧。

去年8月,李強的堂姐在縣城新區開了一家餐館。考慮到李強有過在餐館打工的經歷,堂姐以每月4000元的工資請李強來管理餐館,同時以每月2000元的工資讓李強母親一併到餐館幫忙。

“我一定要好好幹,幫堂姐把餐館管理好。”李強説,他還年輕,現在國家扶貧政策非常好,再辛苦幾年,他要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餐館,讓全家人的日子過得更紅火。

在九寨溝縣,像劉令賢和郭明躍這樣的駐村隊員,像檢察院、邛崍援建這樣的幫扶力量,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真扶貧、扶真貧,在他們的真情幫扶下,像朱永禧、李強們的一戶戶貧困戶通過感恩奮進摘掉了“窮帽”,一個又一個貧困村也由此而重獲新生……(劉洪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