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松潘縣安宏鄉:藜麥種在雲朵上 貧困村飛出金鳳凰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3-11 11:56:51 編輯:劉婷婷 點擊:
  阿壩州松潘縣安宏鄉煙囪村平均海拔3300米,是名副其實的雲朵上的藏寨,全村3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75戶39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5戶112人,是全縣有名的高半山貧困村。
 
  雖然近幾年採集蟲草、貝母等山藥材及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漸漸多了,但傳統種養殖業一直是煙囪村大多數村民賴以生存的生活來源。過去,由於海拔較高、氣候惡劣、土地貧瘠等原因,傳統胡豆、小麥、青稞和馬鈴薯等作物産值一直較低,全村2000余畝的土地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無法滿足村民脫貧致富的需求。怎樣才能將土地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田裏種什麼能讓大家收入更高?一直是安宏鄉黨委政府及幫扶單位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所思考的問題。
 

 
  改良土地三千畝,奠定産業轉型基礎
 
  煙囪村全村共計土地2000余畝,但大部分為高山坡地,基礎設施落後,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産能較低,無法滿足村民脫貧致富的需求。2017年,為改善煙囪村生産條件,提高農業生産能力,松潘縣投入資金792萬元,完成煙囪村2300余畝土地整治和水利灌溉工程,為下一步煙囪村産業升級轉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勇於嘗試新産業,蹚出脫貧致富路
 
  2300畝土地完成改良,坡地變成了梯田,種什麼,怎麼種的問題又擺到了安宏鄉黨委政府及幫扶單位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的面前。經過長時間的調研,結合煙囪村海拔高、日照好、土地污染較少的實際,計劃在村內嘗試種植高收益經濟作物藜麥。但作為一種新作物,高半山的很多農戶甚至從未聽説過。不去嘗試,又怎麼能知道是否合適,即使失敗,起碼也排除了一條路。2018年初,為打消農戶種植顧慮,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作,在煙囪村租用4畝最貧瘠的土地,嘗試種植藜麥。10月,4畝試種藜麥喜獲豐收,畝産200余斤,超過了傳統農作物青稞。1000余斤藜麥按市場價格實現利潤3萬元,更是青稞的數倍,一條脫貧致富新路子初具雛形。
 
  真正實現村民效益,讓金鳳凰飛得更高
 
  為調整“高半山”産業結構,切實增加村民收入,2019年,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作在村推廣種植高收益經濟作物藜麥450畝,採取“專業公司+村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出資140萬元,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人員組建專業公司對種植進行技術指導、註冊産品商標、進行産品品質檢驗認證,成立村農業專合社組織村民向公司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在2019年的藜麥種植過程中,村農業專合社實現租地收益13.5萬元、實現勞務收益22.5萬元,全村每人平均增收超900元,讓村民嘗到了甜頭,增強了對種地的信心。更秋孝、白馬扎西等多名村民給第一書記打電話:“書記,明年藜麥還是要繼續種藜麥哦,我們的土地還是要租出去哦,還是要來務工哦,喀左喀左。”
 
 
  多元保障持續發展,讓金鳳凰飛得更遠
 
  安宏鄉黨委政府及幫扶單位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始終將産業發展作為“高半山”持續穩定脫貧的根本、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充分調動起了村民積極性基礎上,松潘縣委、縣政府和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通過“鐵路+網際網路+精準扶貧”生態鏈打開藜麥銷售渠道,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不回收種植成本,在銷售收入中充分預留來年種植投入,實現産業發展資金保證。同時註冊産品商標,申請綠色、有機轉化等産品認證,為産品走向市場提供條件。
 
  煙囪村的藜麥種植項目讓村民從之前的挖藥經濟逐漸轉變為土地經濟,讓閒置的土地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外出挖藥務工人員重拾土地、重回家園,讓家鄉成為人人嚮往的美麗新農村,從而有效改變生活方式。藜麥的種植有效調整了高半山産業結構,走出了一條高半山産業精品高端路線。(松潘縣委宣傳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