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南充文旅行業受到廣泛衝擊。在困難面前,南充文旅人迅速行動、勇擔使命、眾志成城,為打贏這場“戰疫”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景區有序開放 文旅項目有序復工
仲春時節,百花盛開。3月8日下午,在蓬安縣嘉陵第一桑梓龍角山景區,不少市民趁著天氣晴好外出遊玩、賞花,與往常不同的是市民都帶著口罩,也沒有出現人群聚集、扎堆的現象。2月25日,蓬安縣正式開放龍角山景區,景區內的龍角寺、畫江樓暫不對外開放。為了確保遊客安全,景區工作人員對進入景區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和資訊登記,確保遊覽人數不超過承載量的50%,防止人員聚集。
2月22日,閬中市發出通告,錦屏山、東山園林、滕王閣、紅軍紀念館、天宮院、南津關(含浮橋)、熊貓樂園、鰲山聖境、五龍鄉村旅遊度假區等景區恢復開放,所有遊客憑身份證實名制購票,必須佩戴口罩,接受體溫檢測合格後進入。為做好疫情防控,閬中各景區進行實時遊客數量管控,日接待量原則上不超過承載量的50%,分時段安排團隊遊客間隔性入園,提倡團隊遊客不超過20人。
連日來,高坪區文廣旅局及各景區多措並舉,全方位做好景區開放準備工作。“各景區的疫情防控工作及園區配套設備設施整改情況必須符合相關要求。”高坪區文廣旅局市場管理股股長龔明表示,高坪區實行景區有序開放備案制度,復工複業景區(景點)均需簽訂承諾書。
近日,在朱德故里景區客家民宿博覽園項目施工現場,筆者看到工人們分散在施工現場忙碌著。該項目經理李彬介紹,復工前對所有員工進行了篩查和登記,在確保身體健康且無密切接觸史後才允許復工。同時,每天早晚給生活區、辦公區和機械設備消毒,按時給工人發放口罩,一天測兩次體溫,堅決確保防控措施到位。據悉,截至目前,南充全省重點文旅項目復工率達到80%以上。
“暖企”措施 助文旅企業渡難關
為有效防止新冠肺炎因人員聚集産生的傳播,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1月23日,市文廣旅局發出公告,取消了全市文廣旅部門春節期間安排的100余項有一定規模的文旅活動。
1月24日,市文廣旅局又向九縣(市、區)文廣旅行政主管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從即日起,全面暫停各類文化演出和交流活動,全面暫停旅遊企業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旅遊産品,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公共博物館、紀念館、A級景區等全部暫行閉館,所有歌舞娛樂、遊戲遊藝、網際網路上網服務場所暫停營業。
日前,市文廣旅局印發了《關於支援文旅企業渡過難關的十二條措施》,切實幫助文旅企業渡過難關、恢復發展。這十二條措施分別從稅收減免、費用減免、金融支援、社保支援、優化文化旅遊行政審批服務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通過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資金扶持、激發市場消費潛力等方面,支援和幫助全市文化旅遊企業共渡難關。
“當前,市文廣旅局正加快暫退部分旅遊服務品質保證金工作,支援旅行社應對疫情期間的經營困難。”市文廣旅局局長趙秀清説,截止3月5日,全市31家旅行社已按規定比例拿到了暫退旅遊服務品質保證金, (緊轉2版)(緊接1版)申請退保471萬元,實退471萬元,申報退保率達100%,所有退保手續實行特事特辦,網上申報,一天辦結。
為致敬逆行者,南充出臺了優惠政策,自疫情解除、景區恢復正常營業之日起,全市景區對醫務工作者及湖北籍遊客進行免票,同時還倡議相關單位(業主)在餐飲、住宿、演藝等項目上推進減免或優惠政策。
此外,南充各縣(市、區)也出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如,儀隴縣發出“感恩抗疫一線員工,免費體驗客家水席特色餐飲”的倡議,推出“致敬新時代最美‘張思德’,戰疫結束請您和家人來儀隴團聚”活動,邀請抗疫一線員工免費參觀縣內3A級以上旅遊景區,品嘗客家美食,體驗客家風情。
文藝“戰疫” 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市文廣旅局積極組織文化館、文藝院團、文藝協會和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積極投身到抗疫主題文學藝術創作中。
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發揮“文藝輕騎兵”的作用,創作齣戲曲、書法、繪畫、音樂、文學、剪紙等一批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各具特色的高水準主題文藝作品,記錄著抗疫過程中的感動和溫情。
南充籍畫家于成松的《用生命敬佑的使者》《老醫生》《愛在昇華》等抗疫美術作品亮相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劉恩汛、方雋姝作詞,楊健、侯蛟作曲的《逆行路上》入選省音協戰“疫”原創公益歌曲展播;西充縣文化工作者創作的川劇《眾志成城過難關》受到廣泛關注。
疫情期間,南充市高坪圖書館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站、移動圖書館、微信圖書館等建起網際網路雲端的“愛閱之城”,持續為疫情下的人們傳遞精神力量。嘉陵區推出一系列公共文化線上服務産品,包括防控疫情文化作品創作線上展示、文化嘉陵抖音防疫方言視頻、新春網路書法展、“身邊的感動”嘉陵春晚線上觀看等。市美術家協會、市音樂家協會均開展了抗疫書畫、音樂作品線上展。
趙秀清表示,在這場藝術戰“疫”中,全市文藝工作者發揮自身優勢,用飽含深情的真情實感創作了一批鼓舞士氣的優秀藝術作品,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線上文化服務,為共同抗擊疫情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楊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