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縣全面恢復客運班線,小趙你過去採訪一下運作情況,多采訪兩個乘客。記得戴上口罩,注意安全。”2月20日早上7:00,天還沒有完全亮起來,仁壽縣融媒體中心新聞部主任毛家乙已經在去辦公室的路上。一邊走還一邊不停地打電話安排工作。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每天天不亮就出門,深夜回家,已成為了她的工作常態。
守好陣地 等你平安歸來
38歲的毛家乙有一頭齊肩的短髮,因為20多天沒有好好打理,顯得有些毛糙,只得扎成馬尾。厚厚的眼鏡後,一雙又大又圓的眼睛也由於連續熬夜,佈滿了血絲,沒有了平時的美麗。
“眉山的疫情通報出來了,趕快發佈!”
“黑龍灘文旅項目復工復産要做條新聞,小潘趕緊出發。”
“剛發的新聞有評論,馬上回復。”
……
一走進辦公室,毛家乙就像走進了戰場,一邊安排工作任務,一邊飛速打開電腦,查看文件、編輯修改稿件。自從抗擊疫情以來,每天記者編輯從一線采寫近300條新聞稿件,她一一審核發佈,還要為外出採訪的記者調度車輛,準備口罩、消毒液和其他物資保障。
在仁壽縣融媒體中心指揮大廳辦公區,50張辦公桌整齊排列,毛家乙的辦公桌就在其中。記者編輯們分頭采訪去了,空蕩蕩的辦公室沒幾個人。可哪怕疫情期間允許在家辦公,毛家乙也一直以辦公室為家,每天她第一個到,也一定是最後一個離開。
“這兒是我們記者編輯的陣地。他們在一線奔跑,我必須堅守好陣地。我希望我的堅守,能讓他們不感到孤單、更有幹勁!”毛家乙説。
“每天都要跑兩三條新聞,累得想發火,可每次回到辦公室,看到毛主任都在忙前忙後,還抽出時間來關心我們,覺得太溫暖了,再苦再累也沒有了怨言。”記者馬競遙笑著説。
淩晨電話 夜晚通宵未眠
“毛主任你好,我剛剛接到一個消息,今天上午8:30我們這裡有位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回家,你們能不能來報道?”2月15日淩晨1點,剛剛回家的毛家乙收到仁壽縣龍正鎮宣傳委員陳玨西發來的微信,她馬上向領導彙報,安排記者,聯繫車輛,一忙就是一個多小時。由於融媒體中心有嚴格的管理制度,記者臨時採訪,領取設備、安排車輛,都需要和其他部門協調。一通電話打下來,儘管大家都理解,她也賠了無數個不是。
“半夜三更的,大家都睡了,不敢發資訊,怕收不到。只好挨個打電話。看到我們的記者天天那麼累的採訪,吃不好睡不好,我很心疼。我也想讓他們好好休息。可這樣的新聞,又必須提前聯繫好、準備好。”毛家乙愧疚的説道。
儘管如此,毛家乙的手機從來不關機,連微信提示音也都開到最大,惟恐錯過任何消息。“新聞人就是這樣,加班像吃飯一樣頻繁,通宵都是經常性的。”
疫情期間 多少愧疚深埋心底
“媽媽,我今晚可能還是要1點過才回來,你們先睡,不要等我。”幾乎每天,毛家乙與母親的電話內容都是這樣。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毛家乙就一直處於加班狀態。晚上12點回家就算早的,可即使回家,也要在電腦前工作到深夜。毛家乙的丈夫是仁壽電信工作人員,去年11月才動了一次大手術,如今同樣奔忙在防疫一線。孩子寒假在家沒人照料,只好請年近八旬的老母親前來幫忙。
“我媽媽很擔心我,看到我每天早出晚歸的,回家還電話不斷,一急就要嘮叨,説我一個女娃家家的,不照顧家庭娃兒,不曉得夜半三更的在忙啥子。我曉得她是關心我,但有時候心裏還是很不好受。”毛家乙説道。為此,她每晚回家都是躡手躡腳的。“怕吵醒他們,更怕母親嘮叨。”
“我們的工作餐是晚上六七點鐘,常常一忙就忘記了,錯過了。等到一兩點鐘回家時,肚子餓得咕咕叫,就泡點速食麵,端到陽臺上去,趕緊吃完。”毛家乙説這些的時候,有些不好意思。
“我覺得對不起媽媽,她那麼大年紀還在為我操勞;我也對不起兒子,自從當了新聞部主任,就沒有好好陪過他。這次疫情,讓很多父母和子女宅在家中增加了感情,可我,卻一天也沒有陪過他。”毛家乙的眼圈有些紅。不過她很快調整情緒,笑著説:“等疫情結束了,我再好好陪他們。”
疫情期間,毛家乙和仁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編輯們一道,不忘記者初心,齊心協力,不分白天黑夜,不畏艱辛危險,到醫院、到隔離點、到卡點……采寫發佈了大量鮮活生動的新聞報道,實現全覆蓋、多形式、最徹底的宣傳,引導群眾增強自我防範意識,積極支援參與防控工作。(四川省電視藝術家協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