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果吉村,林木鬱鬱蔥蔥,此時正是柑橘挂果的季節,樹梢上一顆顆柑橘艷紅飽滿,清晨的露珠閃爍其間,照亮了一個年輕人的臉龐……
這個年輕人就是左凱,原本是浦江縣農業農村局農業執法大隊綜合科科長,2018年7月,積極響應四川省委省政府號召,主動奔赴涼山,成為越西縣申普鄉果吉村綜合幫扶工作隊的一員。
駐村以來,左凱認真履職盡責,結合果吉村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發展産業,受到村民和各級領導的高度肯定,2020年被評為“涼山州十佳幫扶隊員”。
對症下藥 尋找脫貧新路子
越西縣申普鄉果吉村,位於越西縣西南部,距縣城104公里,平均海拔2750米,屬於高寒山區,交通不便、資源匱乏,是典型的貧困村。
初到果吉村,左凱發出陣陣感嘆。那時村民都還未搬下山,入村道路不通,雨天道路泥濘,晴天滿是灰塵,村民家里長期塵土飛揚。頓頓馬鈴薯酸菜湯,沒有蔬菜、水質不好,沒有洗澡的地方,沒有像樣的廁所……
看到村裏的狀況,他感受到肩上的擔子是那麼重,也深刻明白了實施脫貧攻堅工作的對於果吉村的意義。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但是要靠發展什麼才能幫助村上脫貧奔康呢?走村入戶的過程中,左凱不停地思考。了解到果吉村村民以養殖業為主後,他想可以延續這個優勢,便將村民召集起來,詢問村民意向想養什麼。
“養牛!”有村民提議道,在村民心中牛大,好養,且有面子,是不二之選。然而,養牛前期投資大,且沒有集中養殖經驗,存在較大風險。經過一段時間考察,他發現縣城裏土雞蛋供不應求,且養雞週期短,收益見效快。於是他建議村民養雞,可在村民心中,家家都有雞,人人都能養,村民並不認可這一方案。
左凱沒有放棄,他挨家挨戶入戶宣講,希望能轉變村民的觀念。雖然語言不通,但好在有村幹部們全力幫助,幫他翻譯。“在這個過程中,村民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固執,他們知道我們是來幫助他們的,總是熱情接待我們。”左凱説。宣講時的激情,加上語言不通採用比畫的方式,讓村民們看到了眼前這個小夥子的熱情和真誠,在半信半疑中接受了這項方案。
然而讓村民接受新産業理念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大的困難還在等著他。由於村裏道路不通,修建雞捨得材料無法運送到現場,需人工搬運一段距離。最初,只有左凱和村委會的幾個人一起,一趟趟來來回回的搬運,村民們就袖手旁觀,他們並未意識到養雞場就是為他們而建。
但令人感動的是,漸漸地,幾個小孩也自發加入到搬運工作中來了。孩子的純真和幹部們的汗水換來了村民的認同,他們也開始前來搭手。在整個修建過程中,由於山上荊棘叢生,衣服劃破、皮膚刮傷都是常事,遇到雨天路滑甚至有摔下山的危險。但是大家齊心協力,僅用了五天時間,就完成了雞捨得修築工作。雞舍建好了,左凱也瘦了16斤。
創新思路 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雞舍建好了,村裏買了1200隻跑山雞雞苗飼養。左凱和村幹部們親力親為,飼喂小雞、清掃雞舍等。經過悉心照料,小雞仔都長得很好。由於工作幹得好,村裏爭取到了縣級一筆90萬元的款項用於發展産業。
在充分利用好縣上的扶貧政策與資金的同時,左凱與其他工作隊員和村幹部共同努力,積極爭取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和蒲江縣農業農村局的支援,用“飛地”模式在新民鎮建設了規模1.6萬隻雞的現代化蛋雞養殖基地。該基地運用了國內最先進養殖技術,現代化程度在越西縣乃至涼山州都是數一數二的。
由於前期調研工作充分,加上後期的精心飼養,他們的付出很快收到了回報。如今,該養殖基地能夠日均産蛋1.4萬枚左右,年銷售額高達220余萬元,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年增加50余萬元。
為了讓貧困戶更快脫貧,幫扶工作隊及“村兩委”與村民積極溝通協商,決定暫時不給村民進行現金分紅,將盈利資金用於購買雞苗和自配飼料,向每戶村民發放雞苗和自配飼料,讓其飼養,並在出欄後,由村上成立的合作社統一代銷,真正提升村民的致富“造血”能力。
脫貧工作仍在繼續,左凱也沒有停下腳步。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及協調對接,果吉村在大屯鄉大同村建立了300畝標準化耙耙柑種植基地,村集體佔股份46.5%,縣農投公司佔股份46.5%,第三方農業技術開發公司佔股7%,預計盛産期銷售額將達到200萬元。
左凱為村上建言獻策:每年拿出集體經濟收益的10%設立養老保障基金、教育保障基金、醫療保障基金等,村裏7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獲得50元補貼,80歲的老人每月補貼100元,貧困家庭孩子考上大學的給予一定資金支援。
“村級主導、合作社運維、群眾參與、收益共用”的利益連結機制,讓村民得到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村民越來越有主人翁意識。面對偷盜者,村民會主動上前制止。面對鄰村人,他們驕傲地説,“看,那是我們村的産業。”左凱説。
真情付出 幫扶腳步永不停歇
初到果吉村,左凱被村民叫做“漢嘎”(彝語中譯為“漢人”)。大家只知道村裏來了個漢族幫扶隊員,是幫他們脫貧的,雖然尊重,但總有一種疏離感。然而,隨著左凱的真情付出,村民們也越來越認可他,越來越讚賞。
勞作時,村民來搭手,傍晚,有村民相邀家中吃飯,飯後,大家圍著篝火一邊跳舞,一邊話家常。朝夕相處中,村民對左凱的稱呼開始變了,他有了自己的彝族名字。
同村民的情誼愈發深厚,對家人的愧疚也愈深。左凱不僅是一名幫扶幹部,他還是一個八歲女孩的父親。來到果吉村後,由於工作緊任務重,左凱基本沒有時間給家裏打電話,反倒是妻子經常打電話問候,雖然偶爾也會抱怨“你是不是忘了我和女兒?”,但是作為一名黨員的妻子,她還是理解自己丈夫的這份工作,始終以大局為重,在背後默默支援著他。而説起遠方的父母妻女,左凱總是滿心愧疚感。
完成的是任務,付出的是真情。攻堅戰役取得階段性勝利,左凱認為以後無論自己身在遠方或是繼續堅守,果吉村都將成為他一生的驕傲和牽掛。(郭炫 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