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促脫貧 非遺傳承助增收

抓黨建 促脫貧 奔小康 越西脫貧攻堅黨旗紅系列報道(五)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2-30 23:15:45 編輯:呂紀元
“這是彝族女孩獨具特色的耳墜,長長的流蘇,菱形的小銀塊上還隱藏著花紋。”越西縣樂青地鄉瓦曲村彝族銀飾工坊內,駐村第一書記唐開清介紹著手邊頗具彝族特色的銀飾,耳邊傳來“叮叮叮”的敲打聲,尋聲看去,40多歲的大叔正在用手錘擊打銀條,這是製作銀飾的第二個步驟,後將其變成銀片,再進行精細加工。
近年來,越西縣樂青地鄉瓦曲村將“黨建”、“非遺”、“扶貧”相結合,讓傳統手工藝和廣闊市場對接,走出了脫貧增收的好路子,傳統銀飾加工生産逐漸成為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動力。
深度融合 黨建+非遺激發脫貧動力
瓦曲村位於越西縣縣城東南方向,全村共360戶,1600人,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5戶,253人,全村已于2016年整村脫貧摘帽。
近年來,瓦曲村兩委將非遺保護、傳承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為支撐,把黨建工作融入到“非遺”保護傳承中,探索和實踐“黨建+非遺+扶貧”模式,把“彝族手工銀飾産業”作為當地精準扶貧的主打産業,帶領瓦曲村村民走傳統文化發展創新的脫貧致富路。
2016年以來,在探索推進“黨建+非遺+扶貧”模式中,瓦曲村“兩委”立足於當地具有傳統手工銀飾加工規模基礎的實際,探索出了“1+1+1”的致富幫帶機制,即通過“一個黨員+一個大戶結對一個貧困戶”的方式讓支部、黨員和群眾更加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大力培養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為全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曲木阿且是瓦曲村的黨員也是銀飾大戶,懂得銀飾製作工藝的他,是村裏有名的手藝人,從事銀飾製作生産多年,但一直困于從業人員少且都是單打獨鬥,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效益。
曲木阿且回憶道,“當時村上來找我,請我帶著貧困戶一起做銀飾,將瓦曲村的銀飾做出個名堂來。”作為一名老黨員,曲木阿且“説幹就幹”,隨後和村裏的幾位銀匠一起收徒,瓦曲村的銀飾從業隊伍發展壯大之路就這樣開始了。從此,不斷有人加入到瓦曲村的銀飾製作隊伍中來。
瓦曲村黨支部結合“鄉村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促脫貧領辦項目”活動,圍繞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在2019年度領辦“銀飾産業發展”項目,通過“雙培”工程先後培養吸納10名優秀銀飾加工從業者成為中共黨員,發揮好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村內群眾致富奔康。
通過“傳、幫、帶”系列措施,瓦曲村綜合利用各方面惠農政策,加大對銀飾加工和銷售的扶持力度,從技術指導到貸款支援再到對外參展,對積極創業的農村致富帶頭人進行幫扶,帶領全村銀飾加工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此外,鼓勵黨員致富帶頭人與貧困戶互助結對,為他們提供致富資訊、技術指導,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讓這些致富能人帶動更多的黨員、群眾學習這一獨特的創業致富技能,走共同富裕之路。
共促發展 惠民技能培訓助農增收
將彝族銀飾作為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在瓦曲村,傳統工藝企業、作坊、合作社主動招收當地貧困勞動力就業,發展彝族手工銀飾産業助推扶貧,帶動貧困戶增收,推動兩者互為支撐,實現共惠共贏。
立足保護傳承,依託瓦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開展銀飾手工技能培訓,針對有閒置留守勞動力的38戶42貧困人口制定了發展計劃,請村上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手工藝人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學習彝族傳統銀飾製作技藝。
55歲的貧困戶曲木古日加入村裏的銀飾加工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於一些常規樣式的頭飾製作早已是輕車熟路,只見她用嘴咬住銀線,雙手上下翻飛,不一會工夫,一個頭飾便做好了。據了解,曲木古日一天能做十五六對常規的銀飾,可實現收入100多元。“都是黨的政策好,我現在可以依靠在這裡做銀飾來解決日常開支了,米、醬油等生活用品的錢都從這裡來。”曲木古日臉上洋溢著微笑。
在村裏,有從事銀飾製作意願的群眾都喜歡到村內銀飾加工大戶家學習銀飾製作,通過跟師學習掌握加工技藝。“通過培訓學習既壯大了技藝傳承隊伍規模,又讓困難群眾增添了生産技能,讓群眾居家靈活就業,拓展了增收致富的路子。”瓦曲村駐村第一書記唐開清説。2020年,瓦曲村已累計組織培訓600余人次,推動銀飾加工逐步形成“家家都是加工作坊”的發展模式。
麻卡小林木家裏的“剪紙”一籮筐一籮筐的,不知道的人都以為她在苦練剪紙技術,其實,麻卡小林木是在練習製作銀飾。作為新入門的銀飾手工藝人,麻卡小林木用剪刀剪紙片代替剪銀片、用編銅絲代替編銀絲,用縫補衣服的頂針扎孔代替銀飾打孔,層層苦練下,簡單的銀片在其手中三兩下便成為了精美的手工藝品,品相和成品率都有了較大提升。
“家裏窮,我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但一年下來除去生活開支,也沒存下多少錢,現在好了,參加了村上的銀飾專合社,在家裏就能夠掙錢,還能照顧父母和孩子。”麻卡小林木邊剪銀飾邊説道。
據了解,近年來,瓦曲村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每年都集中培訓黨的政策和實用技術24期,受益人群覆蓋全村農戶,形成家家都是工坊的模式,正在建設的“就業扶貧基地”和“就業扶貧車間”也展示著瓦曲村的銀飾發展大有可為。
創新致遠 走出特色致富奔康路
“我們全村人基本都在做銀飾,銀飾幫助我們有了更好的生活,我們也更熱愛銀飾。”銀飾製作者海來古哈開心地説。“在我們這兒有這樣一句話,‘只要有彝族的地方,就有瓦曲銀飾’,所以我們瓦曲村也有‘涼山銀飾加工第一村的美稱’。”
2019年3月,瓦曲彝族銀飾工坊被授予國家級“非遺扶貧工坊”、2020年被四川省文旅廳評為“省級文化扶貧示範村”,還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黨支部的牽頭下,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和脫貧攻堅起到了互相促進的重要作用。
量變積累産生質變,瓦曲村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離不開多年來的謀劃施策。近年來,樂青地鄉黨委政府應時合勢,精準發力,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扶持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積極參與到銀飾加工和銷售中來,通過發展銀飾傳統工藝加工帶動貧困戶增收,贏得了國家級“非遺扶貧工坊”金字招牌;通過點(村支部非遺扶貧工坊)、線(黨員致富帶頭人的“非遺扶貧工坊——幫帶示範點”)、面(村內銀飾加工專合社成員覆蓋全州)的有機結合,推動全村順利實現脫貧摘帽目標。
截至目前,瓦曲村全村360戶中有200戶從事銀飾加工,輻射帶動周邊村落共同發展。其獨具彝族特色的頭飾、耳環、領牌、胸牌、手鐲、戒指六大類産品廣受客戶喜愛,遠銷全國各地。在成都寬窄巷子、峨眉大佛禪院乃至雲南、上海等地均有瓦曲銀飾銷售。瓦曲村每年加工的銀條已突破3萬斤,年産值能達5000萬元,從事銀飾加工的家庭每人平均年增收達5000元,戶年收入都能達到5萬元以上,多的能達到30萬元。
未來,瓦曲村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保障服務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不斷開拓創新,逐步完善銀飾加工、銷售的完整過程。通過規範加工技術提升産品品質、創新開發打造旅遊商品、完善電商平臺提升服務水準,探索瓦曲銀飾加工業發展壯大之路,最終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用銀飾的光芒照亮彝族同胞致富奔康路。(阿忠阿呷 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