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奔康的冕寧答卷(上)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2-02 14:40:58 編輯:呂紀元
前言: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是一片鐫刻在黨史上的紅色土地。
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北上,這裡“家家點紅燈,點燈迎紅軍”,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與彝族頭人果基小葉丹彝海結盟,第一次點亮貧困地區“圖解放,謀發展”的赤誠希望。
冕寧縣,也是一片地勢險峻的綠色土地。
該縣位於四川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地處攀西大裂谷。雅礱江從西南蜿蜒而過,相嶺山、牦牛山、錦屏山自東向西並列。大地上山巒疊嶂,江河縱橫,森林覆蓋率達56%。
冕寧縣,曾是一片發展相對滯後的古老土地。
該縣轄38個鄉鎮、幅員面積4423平方公里,有漢、彝、藏、回等四個世居民族,總人口40.3萬。因為歷史和交通等原因,全縣41個村,8562戶的數萬名群眾在發展道路上掉隊。
而冕寧縣,現在是一片充滿活力的奔康熱土。
新時期、新長征路上的戰役—脫貧攻堅吹響嘹亮號角,指引冕寧走上奔康大道。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與拼搏,2017年,全縣摘掉“貧困”帽子,退出脫貧。古老山鄉,從此蝶變。
今天,本網攜手作為涼山脫貧“過來人”的冕寧縣,分享他們奔康路上的寶貴經驗。
病有所醫 健康扶貧暖民心
在“彝海結盟”所在地,彝海湖畔,新建的彝海村更名為“結盟新寨”,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外觀風貌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色調,由雲朵、火焰等圖案融合繪製而成,36棟民房、1棟幼兒園綜合體、4棟彝家樂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在美麗的彝海邊落成。
見證了這裡從“海子包包”到“結盟新寨”,64歲村民阿説瓦格感觸頗深。
阿説瓦格家裏曾經條件不錯,養著數十隻羊,溫飽不愁。2006年,老伴突發腦梗。治病和長期的藥費開銷巨大,阿説瓦格不僅賣掉了全部的羊,還背了債,陷入因病致貧的困境。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展開,阿説瓦格家被識別為貧困戶,村裏按政策給辦了低保。有了政府兜底,再借助各種幫扶政策努力生産,阿説瓦格家在2016年底順利脫貧。2017年彝海結盟新寨建成,阿説瓦格和其他村民一起,離開低矮破舊的土坯房,搬進紅瓦黃墻的彝家新居。
“這下日子過得有盼頭了。” 阿説瓦格説,如今醫保減輕了老伴的藥費負擔,兒子外出務工補貼家用,兒媳婦在景區公益性崗位幹起保潔,月收入1500元。家裏的13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有了固定租金收入,又養了2頭豬、19隻雞,日子越過越好了。
  據了解,2016年以來,冕寧縣認真實施貧困人口醫療救助扶持行動,“十免四補助”、“先診療後付費”、“免收住院押金”、出院“一站式”即時結算等健康扶貧政策,踐行對貧困患者“醫療有保障”的承諾。“全縣貧困人口縣域內醫療自費支出佔比僅9.3%。”冕寧縣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不僅是醫療支出大幅降低,醫療服務也更有保障。近年來,全縣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服務能力也是突飛猛進。全縣41個貧困村的村衛生室標準化率達到100%,並配備具有醫療背景的醫護人員。巨龍、沙壩、瀘寧等地的鄉鎮中心醫院已經能夠完成外科手術、體檢、中醫醫療等,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同時社保提質擴面。2020年底,全縣享受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2164戶6076人,特困兜底158人,發放低保金1591萬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由財政為3.5萬建卡貧困人口購買醫療保險,醫保參合率達100%,
幼有所育 從起點阻斷貧困
近年來,通過建設鄉鎮中心幼兒園,實施“一村一幼”幼教點、新增民辦幼兒園等方式,快速擴大學前教育規模,建起105所幼兒園和117個“一村一幼”村級幼教點,實現學前教育全覆蓋。
特別是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以及省、州人民政府為貫徹落實國家扶貧政策而開展的“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經過兩年的試點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覆蓋全縣19個鄉鎮,146個行政村(社區),約兩萬名3-6歲適齡學前幼兒。讓他們在學前學會和掌握國家通用語言,為進入小學奠定堅實基礎,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助力脫貧攻堅。
幼兒園的孩子們從小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成為無數家長的驕傲。
自2018年5月“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工作以來,冕寧縣高度重視學普工作,全面統籌行動的實施,並取得優異成績。2019年4月“涼山州學前學普”行動教學觀摩研討會舉行,並在冕寧設直播站點,充分肯定了全縣學前學普工作。
學期末的普通話檢測結果顯示,冕寧縣幼教點幼兒普通話水準提升很快,合格及其以上佔比98%。幼兒逐步養成普通話“聽懂、會説、敢説、會用”目標,並教育和養成幼兒良好衛生和行為習慣。
今年是冕寧縣全面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的第3個年頭。8月21日,涼山州“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2020年秋季學期管理型幼教點(幼兒園)教師培訓冕寧站開班典禮舉行。也標誌著學前學普兩年來積累的教學經驗迎來又一次“檢驗”。
學有所教 扶貧扶智點亮未來
扶貧離不開“扶志”和“扶智”。
今年高考冕寧縣的學子們捷報頻傳。冕寧中學應屆畢業的“寒門”學子孫川收到了清華大學工科試驗班的錄取通知書,無疑是對冕寧教育的一次肯定。
近年來,冕寧將教育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以“控輟保學”、“職業教育”等方式,多措並舉加快補齊教育基礎短板,教育扶貧“落子”有聲,在促進全縣扶貧工作大局中的基礎性、可持續性作用不斷釋放。
冕寧縣終堅持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各級各類教育經費投入機制逐步健全。近幾年,以貧困地區為重點,著力消除大班額、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推進農村學校教育資訊化建設,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教學品質穩步提升。
冕寧于2016年底順利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省級督導評估。2017年,投入資金3985萬元持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于同年10月順利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
“自2018年起,冕寧縣各教育階段,均出現生源‘回流’現象,年均2000人。”冕寧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到,一些原本準備出去讀書的孩子又回來了,願意留在冕寧讀書。
2020年教育扶貧專項計劃安排資金18711.98萬元,全面落實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政策、十五年免費教育、建檔立卡本專科補助等各項政策,2020年度資助203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新生入學,對1998名學生發放教育扶貧救助基金148.29萬元,完成624名建檔立卡特別資助,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子女不因貧輟學,遏制貧困代際傳遞。
“冕寧教育如今發展得越來越好,老百姓的信心回來了,優質生源也更多地留在了冕寧校園。”冕寧中學副校長史光偉説,和孫川一樣,越來越多冕寧的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實現人生理想。
勞有所得 就業扶貧拔“窮根”
在四川冕寧稀土經濟開發區內,工人們在各條生産線上有條不紊地工作,統一的制服,熟練地操作,看不出有什麼不同。然而,工人們大多來自於周邊的鄉鎮,其中不乏貧困戶,經過培訓現在很多已經成長為熟練工。
這裡提供了就業崗位3000個,工人月平工資2000元以上。成為冕寧縣解決貧困人口就業地一個重要基地。
特別是今年,牢牢把握新冠疫情下大量農民工返鄉的時機,結合涼山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農村土地可扭轉開發的現狀,積極探索發展規模化、整合化、一體化種植養殖模式,建成了石龍鎮返鄉農民工葡萄種植園,營造了返鄉創業、技能脫貧、産業致富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就業是民生之本,冕寧縣高度重視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
縣委政府全力克服疫情影響各種困難,充分發揮綜合協調作用,通過農民工服務平臺等途徑廣泛宣傳,積極開展勞務“春風行動”、復工穩崗等活動,截止2020年10月實現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7.76萬人,勞務收入7.88億元,為全縣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奠定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冕寧縣多渠道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開展覆蓋城鄉各類勞動者的職業培訓……一系列就業惠民政策,為勞動者暢通了奮鬥成功的渠道,搭建了人生出彩的舞臺。
歷年來,冕寧縣就業局開展電工、焊工、中式烹調、美發、挖掘機、種植、養殖等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共培訓農村勞動力6728人,其中貧困勞動力參訓1983人。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共610個,安置貧困勞動力636人。
民生連民心,民心聚民力。放眼冕寧這片紅色熱土,圍繞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畫卷越發靚麗。(李邦勇 呂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