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縣:搬出深山溝 過上好日子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1-17 11:36:59 編輯:呂紀元
前言:10月26日,來到位於越西縣越城鎮城北感恩社區吉古約古家時,已經是當天傍晚的6時許。因為有親戚來串門的緣故,吉古約古家非常熱鬧,廚房里正在煮臘肉,家中電視、沙發、冰箱、洗衣機等等一應俱全,歡聲笑語一片。回想起曾經在竹阿覺鎮洛木村高山上的家,吉古約古非常清楚:那已是過往,不會再復返。
“前段時間帶著娃娃回了趟老家,娃娃已經不願意多停留,只想著趕快回新家。”很明顯,相比曾經高山上的家而言,吉古約古全家更喜歡現在的新家,“這裡離城近,再也不需要爬山,娃娃讀書的學校教學品質也好很多,生病了住院也非常方便,超市就在家門口……”
3個月前,吉古約古與鄰居一起去了內蒙古打工,每天能掙300至400元;媳婦阿爾阿支莫在社區的幫助下,在小區內做保潔,兼顧照看兩個孩子。至於在老家的6畝土地,已經全部流轉。另外,他家一共有4口人,在大瑞蘋果基地還有2萬元錢的入股,坐等每年分紅。
搬出深山溝,住進新樓房,吉古約古全家人看見了未來……與吉古約古家同樣看見了未來的,還有其他130個集中安置點7527戶32282名搬遷群眾。
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是涼山脫貧攻堅進入“後半場”以來,在易地扶貧搬遷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越西縣異地扶貧搬遷現階段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黨建聯盟+治理平臺”安置點有了“牽頭人”
“剛搬來時,還要回老家看病。”在位於新民鎮安置點的新家裏,瓦曲覺鄉河西呷多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吉足拉比説。
入駐城北感恩社區的群眾共涉及全縣17個鄉鎮、38個村;入駐新民鎮15個集中安置點的群眾,分別來自瓦曲覺、白果等7個鄉……越西縣13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其中69個安置點涉及跨鄉鎮搬遷,形成了一個個“鎮中鄉”“村中村”。由於搬遷群眾戶口尚未遷移,安置點一時面臨“兩頭管”,給群眾日常生産生活帶來不便。
據瓦曲覺鄉鄉長林春説:“搬遷群眾戶口尚未遷移到新民鎮,且貧困戶健康檔案此前也在老家,免費體檢、醫療報銷等都要往老家跑。”“孩子上學也複雜。”新民鎮黨委書記鄧軍補充説,按照此前要求,搬遷群眾子女原則上在戶籍所在地讀書,若要在新民鎮讀書,就需兩地開證明:遷出地證明有此人,遷入地證明在此居住。辦理相關教育費用減免手續也需“兩頭跑”。“兩頭跑”群眾累,“兩頭管”幹部累。由於安置點是從一個鄉鎮搬遷到另一個鄉鎮的土地上建設的,目前又屬於遷出地管理,因此治理差異大。另外,在土地協調、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也存在巨大難題。
明確“牽頭人”,是安置點治理的核心。今年5月底,越西縣開始探索“黨建聯盟+基層治理”模式,聚焦構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基層治理問題。
首先按照安置點分佈相對集中原則,越西縣在遷入人口較多的新民鎮、大瑞鎮、南箐鎮、越城鎮,分別建立“聯合組團”片區,成立臨時黨工委。4名縣委常委任臨時黨工委書記,4個遷入地的鎮黨委書記任常務副書記,遷出地鄉鎮黨委書記任委員,將全縣搬遷較為集中的15個鄉鎮、48個安置點、1500余戶、6000余名搬遷群眾納入管理服務。形成了黨建共抓、資源共用、治理聯動的“聯合組團”片區治理格局。由遷入地鄉鎮探索成立安置點黨建聯盟,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合理設置安置點黨組織,形成“安置點黨組織主管、鄉鎮黨委聯管、村黨支部協管”的治理格局,讓涉及搬遷黨組織由“單打獨鬥”走向“抱團合作”,推動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治理創新的新突破。
其次按照“安置點黨組織主導、村組牽頭、搬遷居民參與”的原則,健全紅白理事會、矛盾糾紛調解會、鄰里互助組等,建立“自下而上集民意”的聯商機制、“集體議事做決策”的聯議機制、“從上而下抓落實”的聯動機制,搭建社情民意收集反饋、問題協調處置、事項辦理服務直通平臺,構建起“群眾意願—集體提議—支部審定—組織實施”的議事定事幹事格局。對全縣289名搬遷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示範監督帶動7527戶32282名搬遷入住群眾遵守村(居)民公約。
再次採取“黨組織引領融入、行業部門指導融入、群團社會組織主動融入”模式,在集中安置點成立工青婦和民兵組織,健全黨員志願服務隊、民兵聯防隊、巾幗志願服務隊3支隊伍,並開設了搬遷群眾“第一課堂”、巾幗志願服務、“雙報到、雙評價”活動、“互益行”活動、微心願辦理、“潔美家庭”評選、公益讀書會等深受群眾歡迎的品牌活動。
由於安置點治理有了“牽頭人”,力量集結、調動,措施研究、安排的效率都大大提升。
“四化”模式治理基層 實現遷入地“一窗辦理”
進入城北感恩社區後,整齊排列的單元樓,乾淨锃亮的黑油路,有序劃分的停車位,翠綠惹眼的綠化帶,漸次排布的太陽能路燈和監控探頭,一派標準的城市小區形象。小區門口,全是安置戶們圍繞群眾需求開張的各類商鋪,一家剛開業的超市內人頭攢動,生意火爆。
感恩社區的一角,矗立著一幢標有“黨群服務中心”的小樓,這裡是整個社區的中樞。
“我們這裡,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人地分離’便民服務託管,涉及的社保、教育、衛計、優撫、救助、養老、殘疾補貼、就業諮詢、費用代繳等等政務服務事項,都可以在這裡辦理。”城北感恩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莫色古布子拿著一個綠色本本的“暫住證”告訴記者,“入駐社區的絕大部分群眾並沒有把戶口遷過來,但只要他們來這裡辦理了相關手續,上述所有相關事項的辦理就可以全部在社區完成,不再需要回原戶口所在地辦理。”
圍繞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越西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推行了基層治理“四化”模式:
一是創新開展易地扶貧搬遷“人地分離”便民服務託管代辦模式,將涉及社保、教育、衛計、就業諮詢、費用代繳等政務服務事項納入便民服務站,採取職能部門派員指導、村社幹部代辦、預約定時服務等方式,嚴格落實坐班值班制度,將辦事流程和辦事須知在醒目位置上墻,讓群眾進門“找得到人、辦得了事”,一窗受理、一人跟辦、一站辦結。
二是統籌做好安置點供電、供排水、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網路服務,合理規劃配套建設扶貧超市、餐飲服務商業鋪面、文化體育廣場、農副産品扶貧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務場所,形成大鄰里服務圈,為搬遷群眾提供居家養老、醫藥診所、子女教育等吃、穿、住、行、樂等方面的一體化服務。
三是開展“移出大山走新路·共同發展感黨恩”、達體舞、“三下鄉”、文化志願服務等活動,豐富搬遷群眾文化生活;實施“樹新風助脫貧”巾幗志願行動,巾幗志願服務隊80名婦女通過“第一課堂”,深入搬遷群眾家中開展安全用水用電、基本家電使用、居家個人環境保持等教育引導;探索建立“美家”積分超市,宣傳動員群眾通過撿垃圾換積分兌物資,集中分類回收處理生活垃圾,社區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配套制定“禁止拋撒人民幣、禁止人民幣做花圈、禁止殺3頭牛以上”等杜絕鋪張浪費的婚喪辦理制度,倒逼群眾移風易俗。
四是以遷入地為主,按照遷出地和遷入地資源共用、治理聯動的模式,統籌抓好“四治”工作。實施文明聯創、衛生聯潔、治安聯防、應急聯動、困難聯幫、服務聯辦“六聯”機制,統籌抓好禁毒防艾、控輟保學、超生治理等工作。吸納轄區內德高望重的“德古”,幫助村(社區)“兩委”開展矛盾糾紛調解,進一步構建和諧鄰里關係,確保社區群眾安居樂業。
“卡莎莎!卡莎莎!黨的政策好,感謝共産黨!我們家只花了一萬塊錢就住上了這麼安逸的房子。搬下山以後,娃娃讀書方便,辦各類事情也方便!”見有來客,感恩小區群眾沙馬阿且和妻子阿爾阿機莫熱情地讓座,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表達著感激。
完善群眾增收保障 確保群眾穩步致富
在越西縣大瑞鎮,有一個佔地3200畝的現代農業産業園,裏面種植的全都是蘋果。是越西縣整合了廣東佛山援建資金、縣財政涉農資金、易地搬遷後續産業發展資金、縣農文旅投公司自籌資金,投資1.3億元興建的。項目實施前3年,按每人平均入股5000元標準量化給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32282人,每人每年可享受250元的保底分紅。在項目實施的第四、第五年,按照每人平均入股金額比例進行收益分紅(預計每人平均年收益分紅在1000元以上)。在項目實施的第六年開始,由縣政府重新研究制定相關收益分配製度,真正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享受産業發展紅利。
日前,城北感恩社區“兩委”牽頭成立了個家政服務公司,吸收搬遷安置群眾中的剩餘勞動力,除滿足社區內居民家政服務外,還可對外承接服務,公司盈利將作為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配套建設民風民俗活動場所,活動場所出租給群眾辦理婚喜宴,收取的租金也作為社區集體經濟收入。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
圍繞搬遷群眾後續發展問題,越西縣首先加大了基本政策的保障:全面銜接好搬遷群眾遷出地和安置地“兩種利益”,在確保搬遷群眾享有遷出地村集體經濟紅利、土地承包權、林草地承包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和其他惠農政策不變的基礎上,出臺了後續幫扶“十六條措施”,落實“四不摘”要求,實行“三級三包”責任制,推行“1+3+N”幫扶機制,調整優化幫扶責任人,做到居住地改變幫扶力量不變。
通過“資産收益模式”建立帶貧機制,制定《越西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産業發展規劃》,實行搬遷安置點與産業園區“兩區同建”。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投入易地搬遷後續産業發展資金1.6億參與越西縣現代農業産業園等4個産業項目建設,整合1.29億元易地扶貧搬遷資金,投入有機農業生態迴圈經濟産業鏈項目建設,不斷夯實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增收後勁。配套建設的扶貧製衣廠、非遺項目及農特産品扶貧加工車間、特色手工業扶貧車間、農副産品扶貧交易中心、扶貧綜合商業開發區,盡可能多的為搬遷群眾創造出工資崗位並優先滿足,並將出租收益(每年約230萬元)的10%-30%作為集體經濟收入,讓搬遷群眾同步享有社區村集體經濟收入紅利,不斷穩固搬遷群眾脫貧增收後勁。
通過培育産業帶動一批、勞務輸出發展一批、推動創業扶持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在安置點設立社會保障服務站點和勞務輸出服務站點,搶抓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機遇,成立工作專班,負責創業指導、就業培訓和勞務輸出,累計組織就業培訓88個班、3765人次,勞務輸出招聘會6場,開展“春風行動”勞務輸出1045人。用好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按政策在安置點設立管理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1179個,幫助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增收。有意願、有條件的貧困勞動力可就近在産業園、扶貧車間、扶貧交易中心、扶貧開發區參與務工,或者優先租賃鋪面創業,基本實現有勞動力家庭至少有1人務工,切實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能力。
結語:挪窮窩,謀富業。越西縣通過“黨建聯盟+四化模式+後續發展”盡全力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現實瓶頸,以實實在在的工作舉措,切實提升了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從根本上實現了“質”的飛躍。(林建江 張文俊 趙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