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啟蒙教育 越西讓幼童自信的“説”出來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0-29 19:52:47 編輯:呂紀元
“大家好,我叫沙馬伍果木,我們今天表演的是《狼來了》的故事,我演的是農民伯伯。”小姑娘“脆生生”的普通話聽起來格外的動人。這是越西縣大花鄉瓦爾村幼教點的孩子們正在教室外的操場上表演故事《狼來了》,操場外村民好奇地觀望著,其中一個學生秀英莫的媽媽也站在旁邊笑得合不攏嘴她用彝語説道:“娃兒就想來幼教點,大的小的都想來,學説普通話、學唱歌,好哦!特別好!”其他幾個村民笑起來連連説:“是啊,是啊。”

自從學普行動實施以來,講故事、演情景劇、小組遊戲已成為越西縣幼教點課堂上的常態環節,這些新穎的方式不僅讓孩子對幼教點的學習充滿興趣,也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會了傾聽、交流。這種讓學生有參與感、有語言環境的教學方式改變了那部分會聽但不會説、不想説的孩子,讓他們學會勇敢的表達。怎麼才能讓不願意開口的孩子大聲説出來呢?通過深入幼教點調研、與輔導員交流,越西縣總結出提高學齡前兒童普通話應用能力的三條經驗。

 
一.談話交流,引導孩子“慢慢説”
(一)貼近生活,興趣入手。
每天早上老師花15-20分鐘和孩子聊聊天。聊天從最簡單的“你喜歡吃什麼水果?”(出示水果的圖片)“昨天家裏吃了什麼菜?”“誰做的?”“最喜歡什麼動畫片?”等問題開始討論。以簡單的、幼兒感興趣的、貼近於生活的談話內容入手,幼兒容易接受也容易開口,慢慢地引導孩子們學著分享最近遇到的或者發生的有趣的事。一開始孩子們都很靦腆必須老師一個一個點名詢問,到後來大家都很積極主動的舉手回答問題。
(二)及時鼓勵,建立信心。
瓦爾幼教點有個叫小妹的女生性格特別內向,普通話也不太好,所以平時基本都不説話。老師與班上同學交流時,她總是微笑看著其他孩子發言自己卻不敢舉手,點到名她才會站起來,可是站起來後也只會點頭或搖頭。儘管小妹什麼也沒説,但老師依然讓全班小朋友給與她掌聲,鼓勵她能夠勇敢地站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她逐漸有了自信,敢舉手回答問題,從幾個字到説連貫的整句話。現在的她變得很健談,每次談話活動都很積極。抓住每個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肯定,鼓勵他們大膽站起來回答問題,慢慢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孩子們知道開口説普通話並不難,這樣持之以恒地訓練會讓他們變得健談開朗。

 
二.分組訓練,教會孩子“模倣説”
(一)成立小組,樹立榜樣。
村幼一般都是混齡班,幼兒入園時間和年齡都有差異,讓輔導員老師們感到困擾的是:教學內容過於簡單,老生不願聽上課開小差,如果教難了新生如聽天書。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成立學習小組,在每個小組安排一到兩個入園早、普通話好的孩子當組長。組長可以帶剛入園的小朋友上廁所、洗手、排隊,還能給組員示範如何做自我介紹、如何回答老師的問題、認識顏色……
這种老帶新的方式讓“小老師”在教其他小朋友時起到了復習的作用,自己也會覺得有成就感;新學生在小組裏找到了學習的榜樣學習起來也覺得有趣。
(二)捆綁評價,約束行為。
每週對小組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有助於讓幼兒互相監督、共同進步。例如:新學期開始的時候來了很多新生,這些新生沒有規則意識。上課隨便下座位,點到名字不知道回答,清查人數時一片混亂。這個時候小組組長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讓他們去問每個小組成員的名字,幫助老師組織秩序。戶外活動排隊、營養午餐等都可以用這種互相監督共同完成的方式。

 
三.故事表演,訓練孩子“勇敢説”
(一)提問交流,嘗試復述。
幼兒入園兩三個星期後開始讓幼兒接觸故事,剛入園的孩子聽故事根本無法理解意思,但老師不要著急,堅持訓練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講完故事後對相應的故事情節進行提問,帶幼兒復習一遍故事內容,然後請聽懂了的小朋友再上臺講一遍。這樣鍛鍊了幼兒的表達能力,也讓聽故事的其幼兒鞏固了故事內容。
(二)角色扮演,靈活創編
比起講故事幼兒更喜愛的是有參與感的情境表演,演的孩子認真快樂,看的孩子聚精會神。表演時讓幾個年紀稍微大點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外向的,帶幾個歲數小的,靦腆的、普通話較弱的孩子,這種互補的參與方式讓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進步。
例如:《狼來了》的故事,由老師講故事,講完故事後進行提問:故事中有幾個小動物分別是哪些動物?放羊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最後他的羊都怎麼了?提問完請小朋友上來用普通話簡單講述故事內容,最後老師帶領幼兒做狼和羊的頭飾(用畫紙畫出來在剪下來繫上繩子即可)然後按組進行故事編演,對話和結尾可以由孩子自己創編和設計,這樣拓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想像力。
總結:要想普通話説的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説’,所以要在日常活動中讓幼兒成為‘説’的主體,儘量引導幼兒多説。為孩子創設普通話語言環境、提供榜樣示範、搭建孩子“説”的平臺。堅持訓練,看似簡單的方法也會變得有效。(楊顯君 金夕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