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産 為涼山脫貧攻堅增光添彩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0-24 21:22:16 編輯:呂紀元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曲村,明晃晃的陽光下,彝家姑娘從頭到腳都是熠熠生輝的銀飾。“我這個非遺扶貧工坊雇了30多位村民,一年能賣好幾噸銀飾産品。”在一家銀飾工坊旁,已從工匠蛻變成為老闆的曲目阿且談起一年來的經營和收穫,臉上漾起樸實的笑容。
近年來,四川大涼山已建起十多家非遺工坊,涉及越西、西昌、昭覺、布拖等縣(市)。依託非遺工坊,涼山州著力將彝繡、銀飾等眾多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轉化為脫貧生産力,既帶動了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態保護,走出一條“非遺+扶貧”的致富道路。
非遺工坊,“非遺”是核心,“工坊”是翅膀。在大涼山這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當地群眾傳承傳統技藝、助力脫貧攻堅,非遺儼然成為一抹流光溢彩的亮色。
叮叮銀響 鋪就家門口的致富新路
彝族人以銀為貴,在大涼山彝族聚居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銀飾或者銀子坨坨。
位於成昆鐵路沿線的瓦曲村是越西縣有名的銀飾村,幾乎每家村民都在和銀飾打交道,有著成昆線“銀飾加工第一村”之稱。走在村道上,不時能聽見彝家小院內傳來小錘的敲擊聲。熔銀、壓條、拉絲、手工制紋……直到最後清洗成品,十幾道工序的精雕細琢讓瓦曲村銀飾名聲在外,産品也因而暢銷到成都以及雲南、貴州等地。
“2016年開始,我帶動了村裏幾十戶人家做銀飾。”今年50歲的曲目阿且是村裏的銀飾加工大戶,開有一家銀飾工坊。4年前,駐村第一書記找到他,請他教村裏的貧困戶做銀飾。作為一名老黨員,曲目阿且一口答應下來,開坊授徒,吸引了30余人常年學藝、務工,一年能賣出好幾噸銀飾産品,帶動全村數十戶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脫貧攻堅戰中,瓦曲村堅持“黨建+非遺+扶貧”的工作思路,先後培養吸納10名優秀銀飾加工從業者成為黨員,發揮黨員幹部“傳幫帶”的先鋒模範作用,通過“1名黨員+1個大戶+1名群眾”的結對幫帶機制,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目前,瓦曲村360戶村民中,有200戶從事銀飾加工,每戶年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  
百里之外的涼山州布拖縣,也同步響起叮叮噹當的打造銀飾之聲。
在布拖縣非遺工坊一條街, 提及65歲的彝族銀飾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勒古沙日,幾乎無人不曉。他12歲跟隨父親學藝,半年後就開始獨立製作銀飾。50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銀飾工藝的傳承。大手牽小手,他的兒子、孫子以及親戚都成了他的徒弟,跟著他學手藝。
銀制鷹雕、胸牌、手鐲……從首飾到器具,勒古沙日無一不精。這些銀飾製品採用鏨刻、鏤空、鑲嵌、吊綴等多種手法製作而成,形式多樣,造型美觀,形態各異。
“我手把手帶出來的徒弟有30多個,現在都能獨立製作銀産品,日子過得比我這個師傅還要富裕。”勒古沙日自豪地説。
更為可喜的是,勒古沙日還搭上了網際網路的快車,開起了網店,有了很多遠端學員。他會把一些銀飾的設計圖、製作模板等內容發給學員,讓更多人參與到彝族銀飾的傳承中來,也讓更多人因此擺脫貧困。
現如今,布拖縣開設商鋪的銀匠共68戶,銀飾製作、加工從業人員達120余人,當地百姓靠自己的雙手脫貧增收。
一名彝族婦女在製作彝繡(李夢馨 攝)
千年彝繡 拓寬非遺扶貧的新平臺
彝繡是彝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傳承先輩文化的一種形式,是彝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紅、黃、黑為三大原色的彝繡産品特色鮮明、種類繁多、製作精美,成為涼山彝族百姓脫貧攻堅的重要助力。
2019年2月,由文化和旅遊部支援的唯品會駐四川涼山傳統工藝工作站在西昌成立。工作站以彝族服飾、彝繡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為重點,通過引進先進設計理念、加強對繡娘的技藝培訓來提升工藝品質。一年多來,多款彝繡非遺時尚産品相繼開發和上線,傳統手工藝有了現代表達,繡娘們也因此就業增收。
梭梭拉打村位於涼山州昭覺縣四開鄉,是武警四川總隊定點幫扶村。2019年4月,唯品會攜手“非遺扶貧聯盟”設計師一行前往昭覺縣進行彝繡采風,在聽到武警駐村“扶貧專幹”布哈所介紹的梭梭拉打村彝繡産業發展的廣闊前景後,決定將梭梭拉打村作為唯品會全州唯一的彝繡項目合作村。通過採取“非遺+時尚+電商+扶貧”的模式,唯品會在梭梭拉打村發展刺繡産業,傾力幫助貧困群眾創收增收。
“現如今,20多款彝繡及銀飾非遺時尚産品已在唯品會上線,帶動300名繡娘就業增收。”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克惹曉夫介紹説。
作為文化和旅遊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全國選擇扶持的第一批非遺技藝工坊,昭覺縣薇木嘎扎非遺扶貧工坊也是助力當地精準扶貧的重點項目。
2018年,昭覺薇木嘎扎非遺扶貧工坊成立。工坊主要圍繞彝族服飾和彝族毛搟制紡織技藝這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實施,目的是通過對彝繡技藝的培訓推廣,提高繡娘的産品製作能力,提升彝繡産品和手工藝品的品質。截至2019年12月,工坊開展彝繡培訓6期,培訓人數達2500人次。目前,工坊已和唯品會等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完成唯品會的産品訂單2000余件,從而幫助農村貧困婦女實現就地、就近創收增收。
“我們的收入正在一天比一天增加,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繡娘瓦扎莫子牛説,自己和妹妹現在在非遺工坊上班,希望自己的手藝能給家庭帶來更多的實惠。
如今,彝繡、銀飾、漆器産品製作加工遍及涼山州17個縣市,産品品種豐富,生産行銷方式不斷更新。這裡已初步建成“中國彝繡一條街(西昌)”,培育了賈佳彝族服飾、諾蘇文化投資公司、薇木嘎扎非遺工坊等彝繡龍頭企業;建成了布拖非遺工坊一條街,以及越西瓦曲村、喜德彝族漆器有限公司等銀飾、漆器産業基地。據不完全統計,全州已有數十萬貧困群眾通過參與學習傳統工藝製作,提升了就業能力,拓寬了就業渠道,加速了脫貧致富的進程。(米贏 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