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縣槐樹鎮文化振興:讓土地不僅産糧食 還産詩詞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6-17 09:00:52 編輯:楊仁昌 點擊:


82歲的陳勞生帶領詩社成員在自家院壩研討詩集

“恰恰鳥鳴風過耳,依依竹浪影飛蔥。笛聲也帶歸來意,槐樹村中佳氣濃......”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和往常一樣,82歲的陳勞生在自家院壩內來回踱步、低聲呢喃。

“陳老師,快看看我這句詩要得不?”疾步而來的是隔壁鄰居蒲德偉。“不錯,德偉,你最近詩歌産量有點高哈。”陳勞生笑著説。

在西充縣槐樹鎮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拿起鋤頭搞生産,放下鐮刀吟詩歌,為了實現“糧食詩歌雙豐收”的目標,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就是“槐樹詩社”的農民詩人們。

“社員裏有教師、有農民、有個體戶、有學生......年齡最大的86歲,最小的還是十幾歲的小娃娃。但是,70%都是農民。”該詩社負責人陳勞生介紹。

“我的小孫子佩服我得很,天天叫我給他講詩。”66歲的蒲德偉自豪地説,現在他已經成了村裏遠近聞名的“文縐縐的農民”。然而加入該詩社前,他還是個對詩歌一竅不通的“泥腿子”。由於他跟陳勞生是鄰居,陳勞生每次講詩詞課都會邀請他去聽,“一開始,確實不好意思,年紀一大把了還學詩,後來看到那麼多人都在學,比我年齡大的還多呢,我怕啥?”談起學詩的經過,蒲德偉津津樂道,“孫子上四年級了,以前在一二年級時,輔導作業還不成問題,後來就越來越困難了,拿起一首詩問我,我啥都説不出來。現在就不一樣了,我不僅能給他講課本上的詩,還讓他學習、朗讀我和其他社員們寫的詩。他覺得這些爺爺們好厲害,還説自己也要學寫詩。”蒲德偉扶了扶眼鏡説,現在他成了孫子的榜樣,這都是加入詩社給他帶來的變化。如今,蒲德偉已經創作了詩詞百餘首。

“農民變詩人,我們這是在莊稼地裏作詩,真正的‘接地氣’。”跟蒲德偉一樣,74歲的梁仕凱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我又不愛打牌打麻將,年輕時就愛看古典小説,晚上點起煤油燈都要看。”粱仕凱説,他一直喜愛文學,加入詩社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有時候正在地裏挖地,靈感來了,趕緊掏出筆、本子記下來。”他認為寫詩要在生活中多積累、多觀察,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有所感悟和收穫。

“晨起喂雞,暮荷鎬鋤......有五分樹,三分麥,兩分蔬。”正如詩社成員何光堪詩中所述,農民詩人們拿起鋤頭搞生産,放下鐮刀吟詩歌。季節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有序更替,詩歌也在田坎上、麥地裏、背簍中緩緩流淌。

據槐樹鎮副鎮長梁德森介紹,“槐樹詩社”是西充縣首個農民詩社,于2017年5月正式成立,現有社員120余人,創辦刊物《槐樹詩詞》。常年開展詩歌創作和詩歌培訓,通過詩歌進校園、進社區、進村社等活動,使詩歌深入田間地頭,滲進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據了解,《槐樹詩詞》一年出刊兩期,按照傳統節日、農時節氣等主題,每期收錄詩詞200首左右。截至目前,已出刊6期,共計1800余本,收錄詩詞近1500首,深受廣大群眾的認可和喜愛。

“鄉村振興不僅要振興經濟,更要振興文化,使農民的精神世界真正豐富起來。”槐樹鎮綜合文化站原站長王耘説,該鎮以特色文化和廣場文化為抓手,以校園文化活動、老年文化活動、社區文化活動、村級文化活動為載體,大力發展公益文化事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增強文化自信,助推文化振興。先後獲得“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鎮”“四川省文化工作先進鎮”的稱號。“接下來,我們要大步向‘詩詞之鄉’邁進,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農民詩詞。”王耘對接下來的文化建設工作充滿希望。(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