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部扶貧協作 “洞頭南部”攜手共戰貧困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6-10 07:54:30 編輯:楊仁昌 點擊:

天波村村民王維均在晚熟柑橘産業園勞作

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開展以來,浙江溫州市洞頭區對口支援南部縣,洞南兩地以“貧困家庭至少一人就業” 為目標,聚焦共建“三個園區”、開展“三種培訓”、建好“三大平臺”,不斷拓展就業渠道,提升技能促就業,切實解決貧困群眾就業難、增收難問題。

洞頭南部,跨越千里,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路上,共同譜寫山海攜手、共戰貧困的“洞南故事”。

天波村的蝶變

6月8日,沿著定升路,穿過浙川洞頭晚熟柑橘扶貧産業園,來到萬年鎮天波村。放眼望去,平坦整潔的村道兩旁,一幢幢修葺一新的民居沿路而建,一口口池塘點綴在綠色大地上,整個山村在和煦陽光下充滿了生機。

可誰曾想到,過去,這裡是出了名的貧困村。“逢場趕集穿雨靴,定是天波爺們些”“養女不嫁張家灣(天波村),出門就爬三洞山……”幾句順口溜折射出了天波村曾經的貧窮與落後。

天波村距萬年場鎮約3.5公里,全村有21個村民小組,678戶2520人。2014年,該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0戶358人,貧困發生率為14.2%,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村,由該縣工商聯結對幫扶。2018年,該村被納入東西部扶貧協作浙川洞頭晚熟柑橘扶貧産業園項目,與浙江華順能源有限公司結對(村企結對),這為該村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天波村人做夢也沒有想到會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窗明几淨的客廳,寬敞舒適的臥室,液晶電視、空調、冰箱等家電設施一應俱全,年過6旬的脫貧戶王維均老人在家中談起這幾年的變化,感慨萬千。王維均一家過去一直居住在老舊的土磚房中,廚房低矮破舊,廁所緊鄰著圈舍,昏暗潮濕,過道上還堆滿了雜物,環境可謂“臟亂差”。

“扶貧以來,尤其是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不但住得好了,還有穩定的收入。”王維均介紹,他家因病致貧,妻子不能勞作,還需要人照顧,以前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4畝土地,種植玉米、小麥、水稻等,除去吃的,一年下來基本沒有結余,而現在土地流轉了,流轉費就1600元。在村企結對幫扶中企業在該村開設公益崗位,聘用當地貧困戶進行保潔、護林等,每月發放工資400元,王維均就是其中一員。同時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資金開設有種植養殖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通過培訓我都成了園區的農業技術工人了,閒時,還可以在浙川洞頭晚熟柑橘産業園工作,一個月收入又有1600元左右。”王維均説。

王維均的變化只是天波村的一個縮影。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該村發展脫貧奔康(柑橘)産業園1982畝,村民入股、入園務工,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由此發生了極大的改善,全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村文化室、衛生室等村級活動場所一應俱全,村組道路達16.7公里,基本實現通組到戶,新修和整治山平塘15口、灌溉渠係12.3公里。

天波村黨支部書記褚甫章説,該村還將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東風,發展電商銷售和觀光農業,不僅把柑橘、大豆等農特産品賣到全國各地,還要通過開展自由採摘等項目,吸引遊客回歸自然,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據了解,自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開展以來,浙江溫州市洞頭區積極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截至目前,已有18家洞頭企業同南部縣6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以公益崗位開發、産業發展等形式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7.958萬元。

一人就業 全家脫貧

就業不去遠方,家鄉就是好地方。為推進就業扶貧,南部縣通過加強東西部勞務協作、就業援助、扶貧車間、開發公益性崗位、建立貧困勞動力數據庫等方式,切實解決貧困群眾就業難問題,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

在四川南部經濟開發區的旭美鞋業扶貧車間,只見生産車間寬敞明亮,乾淨整潔,幾十台縫紉機“嗒嗒嗒”響個不停,工人們正忙著加工訂單産品。

“這邊的幾組人員都是最近剛來的,大多是新手,需要從學徒做起。”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説,新員工都有“老師傅”帶著學。

蔡秀菊來自該縣長坪鎮南埡村,得知南部縣經濟開發區企業招工,3月13日來到該公司上班。“只要上輪動起來了,腳上會有感覺,腳就順著它的勁兒上下踩動,腳勁兒要均勻,始終要順勢踩動,不要忽快忽慢,讓縫紉機始終向著你勻速轉動……”車間組長耐心地指導蔡秀菊學習技術。這次該公司新招聘員工70人,熟練後月工資能達到5000元。

“這裡還不錯,離家近能照顧家裏,生活有規律,真的不想再往外跑了。”蔡秀菊説。

環境舒適、待遇不錯,還離家近,許多南部人像蔡秀菊一樣,因為這些原因,選擇了在縣經濟開發區企業務工。

據了解,2018年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結對幫扶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兩地精準銜接自身資源,探索打造東西部扶貧協作工業園,轉移東部汽車汽配生産企業101家,有效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渠道不寬、崗位不多、收入不高”的難題。截至目前,園區設立工業企業扶貧車間13個,就業群眾達1000余人,吸納貧困勞動力入園就業243人,每人平均工資3200元/月以上,真正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只要肯幹,殘疾人也能靠雙手脫貧致富。”在河東鎮“陽光驛站”,殘疾人趙鵬堅定地説。因車禍高位截癱,趙鵬多年來一直在家待業,在家人的鼓勵下他走進了這個“陽光驛站”,負責電商工作。

“就業是解決貧困殘疾人穩定脫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洞頭區幫扶幹部陸益輝介紹,2018年以來,洞頭堅持精準扶貧、精準助殘,共安排醫療、教育、就業等領域助殘扶貧項目120項。其中,投入幫扶資金119萬元,建成1所貧困殘疾人“陽光驛站”。投入幫扶資金60萬元,免費為7個鄉鎮116戶重度肢體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讓這些殘疾人朋友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投入幫扶資金30萬元,開展貧困殘疾人實用技能培訓。此外,洞頭區還資助35戶貧困家庭的白內障患者開展明眸手術項目,讓他們重見光明,重拾希望。溫州市殘聯、洞頭團區委還連續資助54名殘疾人或殘疾人子女成功圓夢大學。

深山有遠親 洞頭來幫扶

5月29日,南部縣召開溫州市洞頭區2020年度(第二批)挂職專業技術人才見面會。洞頭區選派的應舒、陳佳、王樂毅等5名專業技術人員,將在南部開展為期7個月人才挂職交流活動。

“人才挂職是兩地的‘連心橋’,是扶貧‘急先鋒’,洞頭區專業技術人才以自身過硬的技術、紮實的工作作風,樹立了良好形象,贏得廣大幹部群眾的信服,留下來一個個‘山海’感動的故事。”該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感嘆地説。

去年9月,洞頭區人民醫院骨科醫師吳初環來到南部縣中醫院開展為期一個月對口扶貧工作,在南部縣幫扶期間參與該院骨科臨床醫療工作,在科主任的配合下成功主刀完成南部地區首例髖關節前路置換術,並完成南部中醫院首例雙側球囊擴張椎體成型術三台,多例複雜創傷骨折的手術,成功完成多發肋骨骨折並肩胛骨骨折微創入路內固定治療,均獲良好效果。

“我要為南部縣的百姓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吳初環説,在南部縣的一個月,他不僅下到基層參與當地學科共建,開展疑難病例討論,還向科室人員進行業務知識培訓,提高當地醫護人員的醫療水準,以“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精準醫療幫扶。

去年,位於四川省南部縣的四川漢緣絲綢有限公司負責人何先舉喜上眉梢,自家已經滯銷好多年的蠶絲被生意突然火了。

這得益於挂職南部縣委常委、副縣長的溫州市洞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大志為他出的“金點子”——“零元購”:消費者購買了蠶絲製品,十年後能被廠家原價回購。這個點子讓何先舉眼前一亮,馬上就著手實施。

為了保證回收産品是自家所生産,朱大志還幫助他分析細化各個流程,每一條被子都從原材料生産到銷售進行全程註冊登記編碼,掃描一個二維碼就可以全程查看産品身份,方便消費者識別真假,又能解決保真回收問題。在如何平衡與經銷商之間的利益問題上,引導企業與經銷商一道為金點子讓利,把實惠讓給消費者,以佔領市場為主導,破解了難題。

“將回購的蠶絲被賣給地毯加工企業做紗錠,作為原材料,企業也不會虧本,有可能隨著養蠶人越來越少,物價上漲,企業還能從中保本或盈利。”何先舉説,自從有了“零元購”蠶絲被這個金點子,他企業的銷售業績逆勢上揚。

人才交流是雙方合作的重點。據了解,自洞頭區與南部縣建立扶貧協作關係以來,兩地開展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人才交流與合作。南部縣累計選派6名黨政幹部、24名專業技術人才赴洞頭黨政機關、醫院、學校等單位挂職學習,洞頭區52名黨政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赴該縣開展人才支援。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模式,借智借力洞頭區先進理念和技術,開展農村電商、實用技術、基層幹部等培訓8期,培訓各類幹部人才693人次。(張櫪 李果 白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