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對口幫扶南部縣,兩地改變以往的“以獎代補”“輸血式”扶貧做法,充分利用扶貧資源,結合南部特色和優勢,做好産業扶貧文章,帶動群眾致富奔康。
建産業園 築牢脫貧根基
“現在收入大大提高了!”6月1日,南部縣萬年鎮天波村村民田光彩高興地向筆者介紹他家如今的收入。天波村完成土地流轉後,發展晚熟柑橘。田光彩家的3.8畝地全部栽上了柑橘樹,他還在園區負責管理。“以前種植傳統農作物,一年收入不到1300元。如今流轉土地一年有1520元,我和老伴長期在園區務工,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對於如今的生活,田光彩十分滿意。
2018年,根據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戰略部署,溫州市洞頭區與南部縣建立結對幫扶關係。天波村在洞頭區的幫扶下,建起了抗風險性強、收益可持續、扶貧精度高的晚熟柑橘産業園。
“如何實現精準扶貧,讓貧困群眾脫貧不返貧,這是洞頭區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努力方向。”挂職南部縣常委、副縣長的洞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大志介紹,為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最大效益,洞頭根據南部縣實際,探索出“補改投”的産業扶貧機制,即將扶貧資金通過作價入股的方式,投入到收益好、風險可控、運作良好的産業項目中,由縣屬國有企業代為持股,按現代企業模式運作,産權清晰,實行保底分紅和按股分紅。經反覆調研、分析、比對,最終確定了晚熟柑橘、名貴中藥材、生豬養殖等回報高、見效快、風險低、可長期經營的項目。
以晚熟柑橘為例,洞頭區援川挂職幹部陸益輝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晚熟柑橘在溫州的市場零售價達到13—18元/斤,除去各個環節的成本,每斤利潤3元。按畝産2500公斤計算,每畝收益就有1.5萬元,且收益可以持續30年。
2018年以來,洞頭南部雙方出資共建晚熟柑橘産業園,該項目涉及南部縣萬年鎮、永紅鄉的6個村,總面積5292畝。産業園投資評估價為3340萬元,其中,洞頭出資2000萬元,作價佔股59.9%,南部縣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資1340萬元,作價佔股40.1%,並組建南部縣洞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洞南公司”),負責産業園的生産、管理、經營和銷售。
目前,産業園實施對外勞務承包模式,有意願的社會能每人平均可報名參加,由洞南公司、鄉鎮、村考查並經公示後確定。勞務承包內容包括施肥、打藥、除草、修枝等工作,每個承包人承包50至100畝,勞務費用按每年每株8元結算。
“産業園進入盛産期後,每畝利潤可達9000元。洞頭按股分紅5391元/畝,分紅資金全部進入南部縣東西部扶貧收益資金池。”陸益輝説。
據了解,2018年以來,洞頭已投入扶貧資金3550萬元,建成晚熟柑橘産業園5292畝、中藥材産業園300畝、生豬養殖場14家。
創新機制 暢通銷售渠道
“大山深處有産品,東部市場潛力大。”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洞頭南部牢牢抓住市場這個“牛鼻子”,不斷想出“金點子”,促進消費扶貧升級,幫助南部縣打開東部市場,讓南部農特産品從“好賣”到“賣好”轉變。
日前,筆者走進南部縣東壩鎮大乘庵村,只見緩坡上成片的柑橘樹連綿不斷,抬頭望去,“産品品質可追溯體系示範園”幾個字引人注目。南部縣梅橙香貨種植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強説,這個産品品質可追溯體系,是東西部扶貧協作支援下建設的一個項目,掃一掃二維碼即可知道果子生長、銷售全流程。
如何做好柑橘的銷售,洞頭區援川挂職幹部給出了“金點子”:“認養+社交”定制模式,共同打造“溫南友誼林”。即消費者在網上認養柑橘樹,合作社進行精細化管理,全過程可視化、可溯源,結出的柑橘屬於認養人。
“我們還根據消費者心理,推出‘生日樹’‘家庭樹’‘愛情樹’等。”羅強介紹,今年5月,已有600余名消費者前來認養,每棵樹的價格為399元/年,總銷售額達80萬元,是去年同期的2.75倍。
“認養果樹,即滿足了都市人享用有機水果、體驗農場主生活的願望,又解決了水果的銷路問題,增加果農收入,促進鄉村發展。”南部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銷售模式實現了資金零負擔、市場零風險、産品零庫存,也豐富了消費扶貧內涵,給當地農業和消費扶貧升級提供了借鑒。
“産品溯源,認養果樹”只是洞頭幫助南部打通農特産品銷售渠道的一個縮影。2018年以來,洞頭區通過開直銷店、強強聯手、展銷聯動等方式,擴展南部縣農特産品的銷售市場。
2018年11月20日,位於溫州市洞頭區新城區的首家“洞頭區—南部縣優質農特産品直銷中心門店”開業,打通了南部農特産品直達洞頭的綠色通道。
2019年春節前夕,洞頭—南部東西部扶貧協作特色農産品採購會在南部縣鐵佛塘鎮國公村柑橘産業園舉行,晚熟柑橘、黑花生、桑葚乾等成為洞頭市民的年貨。
2019年10月17日,四川省南部縣農産品展銷中心正式落戶溫州,南部農特産品進入溫州的“老供銷渠道”。今年,南部還計劃在溫州開設南部農特産品專櫃100家以上。
幫扶期間,洞頭創新方式,幫助南部縣開展媒體促銷活動,與《浙江日報》等媒體合作,開展“舌尖上的扶貧”專題報道,通過視頻、圖文等多種傳播形態,為南部縣20家企業及農特産品做免費宣傳,向全國推薦南部特色農産品,叫響南部品牌。
去年9月,通過洞頭牽線搭橋,南部農特産品亮相杭州長三角地區農産品産銷對接洽談會和成都西博會,升鐘湖有機魚、黑花生、野生天麻等“南部珍品”引來眾多客商關注。其中,升鐘湖尚水漁業公司收穫了955萬元的採購大單。
優化模式 穩定增收來源
“以前扶貧是送‘雞蛋’,現在是送‘蛋雞’。”南部縣扶貧開發局相關負責人説,洞頭區改變以往“以獎代補”的扶貧方式,引入市場機制,讓幫扶資金髮揮出最大效益,讓貧困群眾多重受益。
筆者在南部縣定水鎮謝家埡村的浙川洞頭區中藥材扶貧項目白芨種植基地看到,白芨花開正艷,微風拂過,蕩起層層粉紅“浪花”。
在白芨種植基地裏,三五個農民正在拔草,趙連昌便是其中一位。
趙連昌因年老無法外出務工,自從村裏建起白芨種植基地,他就成了基地的靈活就業工人。“家裏有事時,就在家忙;家裏沒事時,就來基地上班。一天8個小時,能掙100元。”趙連昌笑著説,“家門口有了産業,我們就有了致富門路。”
“産業發展起來了,群眾就有了就業路子。”基地負責人趙友龍介紹,在洞頭幫扶幹部的鼓勵下,基地規模化發展白芨産業,目前已在定水謝家埡村、西河壩村、五房壩村種植白芨2000余畝。
趙友龍介紹,白芨基地建起後,當地群眾不僅有土地流轉收入,還可以入股分紅、入園務工,每人平均年收入在2萬—3萬餘元左右。
將扶貧資金注入龍頭企業,完善貧困戶和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使其成為利益共同體,這種扶貧模式實現了扶貧資金的保值增值,又能幫助貧困戶穩定、持續增收。
為了不讓貧困戶承擔風險,洞頭采取“注資入股,按股收益”“保底分紅,穩定收益”“統籌分配,精準收益”“兼顧四方,捆綁收益”的辦法,充分調動村民、村集體、貧困戶與經營者的積極性。以晚熟柑橘項目為例,項目未産生效益前,每年度按幫扶資金累計投入的6%進行保底分紅,統一匯入“東西部扶貧收益資金池”,用於全縣扶貧事業。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優先向政策“兜底”的貧困戶傾斜,貧困戶通過勞動實現穩定增收,鞏固了脫貧成果。(張櫪 李果 白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