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人民日報》“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專欄宣傳報道了四川營山縣城南鎮原黨委書記文建明勤政為民、奮鬥終生的感人事跡。
文建明在鄉鎮摸爬滾打30多年,先後在5個“問題鄉鎮”“困難鄉鎮”擔任鄉鎮長、黨委書記近20年。文建明每到一處都能攻堅破難、治亂平怨,開創出風清氣正、幹群融洽的新局面,被稱為“治亂能手”。通過對長期鄉鎮工作實踐,文建明探索總結出鄉鎮黨委“三二工作法”,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文建明工作法”,在全國鄉鎮推廣。文建明罹患癌症8年,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生命和工作的雙重奇跡。
文建明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為廣大基層幹部樹起了一座豐碑。那麼,文建明治理“亂鄉爛鎮”,有什麼“秘訣”嗎?“幹部服務群眾,就好比對‘對聯’,群眾不停出‘上聯’,幹部要不斷對‘下聯’,對出群眾滿意的‘下聯’。”文建明這句話值得我們品味和深思。文建明與群眾“對對聯”,為基層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值得學習。
學習文建明與群眾“對對聯”,就要樹立正確的群眾觀。俗話説:“心無百姓莫為官。”文建明常説:“農民群眾是偉大的、智慧的、純真的、可愛的。”“沒有落後的群眾,只有落後的工作方法。”“很多時候不是群眾‘不聽話’,而是幹部‘不像話’。”“即使群眾不理解,也不能把百姓當‘刁民’。”從文建明的言語中,我們就能感受到他對百姓的尊重與敬意。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就要放平心態、放低姿態,把群眾當家人,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與群眾坐同一條板凳”。
學習文建明與群眾“對對聯”,就要精準把握群眾訴求。“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作為領導幹部,要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作為工作開展的“指揮棒”。文建明説:“我不怕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化解矛盾。當幹部必須知道群眾有啥問題需要解決。”他推行“幹部下訪尋問題”、有獎諫言機制,了解和聽取群眾的心聲和合理要求。特別是與民生利益息息相關的重大決策,要切實暢通群眾訴求渠道,把“話筒”交給群眾,真誠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慮、所盼,準確把握群眾思想脈搏、困難問題及矛盾。“群眾有所呼,我必有所應”,匯集群眾需求,加強分析研判,實實在在為群眾排憂解難。
學習文建明與群眾“對對聯”,就要始終為人民謀利益。各級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理應為人民謀福祉。文建明拖著帶病的身體,多次到成都,與房地産開發商談判,幫助居民追討拆遷補償款。他帶領城南鎮一班人,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修建起14.7公里村道環形路。他提出發展“百姓經濟”,尊重民意,引導農村發展“餐桌經濟”、城區發展民營經濟。實踐證明,著力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惠民才能凝聚民心,發展才能打開局面。
學習文建明與群眾“對對聯”,就要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方法找對,事半功倍。”陳情多曾是城南鎮的“老大難”問題。文建明推行“下訪尋問題、下村解難題”,“實打實”地調處。他説:“要學會換位思考,帶著真感情去溝通疏導、逐步化解。真感情是一把通用鑰匙,只要感情到位了,問題就好解決了。”我們要創新群眾工作方法,避免強制僵硬工作方式,增強群眾工作的親和力、感染力。
當前,對廣大基層幹部做好群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與群眾“對對聯”,是領導幹部聯繫、服務群眾的基本功和“必修課”。我們要向文建明學習,與群眾“對對聯”,對出群眾滿意的“下聯”!(營山縣委組織部 彭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