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縣堅持黨建引領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4-23 10:02:57 編輯:楊仁昌 點擊:

集體經濟是農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質保障。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近年來,蓬安縣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固根本促發展的重要抓手,著力實現農民富裕、農業現代化、農村有效治理,不斷鞏固黨的執政根基、助力脫貧攻堅、推動實現全面小康,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因地制宜,多方參與、共建共用”的發展新路。

狠抓組織建設 夯實發展根基

成片的柑橘樹遍佈山坡,蜿蜒的生産便道猶如絲帶,農機手正在田間忙碌……4月16日,筆者來到蓬安縣巨龍鎮合作村,一幅鄉村美景映入眼簾。

但在幾年前,這裡可是另一番光景。

巨龍鎮合作村、分水嶺村、馬家嘴村均地處偏遠、條件艱苦。2014年底,3個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6戶、177人,守在山上、留在山溝“靠天吃飯”。

短短幾年時間,拔掉了幾十年的“窮根”。這樣巨大的改變如何發生的?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2016年,在充分徵集廣大黨員和群眾意見的前提下,3個村組建了聯合黨總支。聯合黨總支整合3個村的幹部和黨員資源,通過換屆選舉,將多名致富能手充實到村兩委班子中。堅持資源共用、成果共用、風險共擔、形成規模的原則,建立老拱橋農民種養殖專合社;通過黨員引領,規劃區域內農戶以土地折資入股,沒有土地的則以産業基金入股,採取“保底+分紅”模式,農戶(貧困戶)與專合社掛鉤捆綁,形成利益聯結。

脫貧奔康,支部是核心。近年來,蓬安縣堅持把基層黨組織作為脫貧攻堅的“前沿指揮部”,創新組織設置、選優配強班子、健全體制機制,鍛造了作風過硬、務實為民的堅強堡壘。通過調整優化農村黨組織設置方式,按照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産緣相似原則整合成立聯合黨組織,把黨建觸角延伸到産業發展一線。

産業發展了,如何加強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發展的領導?蓬安縣以專合社、産業園、産業協會等為依託,採取村村合建、村産聯建、村企共建等方式,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巨龍鎮3個貧困村“抱團發展”,建起了核心區達5000畝、輻射近萬畝的脫貧奔康農民産業園,實現了資源整合、村産共融。

如何真正讓黨組織的造血功能“滲透”至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毛細血管”?該縣把懂經營、會管理、能致富、能帶富的優秀幹部人才匯集到産業發展一線,以農民工黨建為契機,大力實施“歸雁工程”“百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鄉土人才回流工程”,擇優選拔175人進入村“兩委”班子,49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結合脫貧攻堅,高標準選派171名第一書記、185名農技人員、6523名幫扶幹部駐村蹲點。

同時,該縣以實施“千名村級後備力量培養計劃”為載體,統籌、整合各類培訓資源,採取集中輔導、交流研討、骨幹授課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政策、産業發展、實用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培訓,提升了農村幹部創新發展、帶領群眾的能力。

狠抓開發利用 選準發展路子

4月22日清晨,雖然下著小雨,相如街道油房溝村脫貧戶李定輝也未閒著,他把牛兒趕到江邊,再返回牛棚,打掃衛生、消毒,為即將到來的放牛季做準備。

“我們這裡有著全國獨一無二的生態奇觀——百牛渡江,每年5月—10月是旅遊旺季,現在每家每戶都忙碌起來了。”李定輝認為,是“百牛渡江”為油房溝村旅遊發展打開了局面。

嘉陵江縱貫蓬安89公里,造就了蓬安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生態。2010年,首屆嘉陵江放牛節在油房溝村成功舉辦後,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漸漸被越來越多人知曉。看好村子的發展前景,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回流,當上了“放牛娃”。

“依託生態奇觀‘百牛渡江’的品牌效應,我們著力在‘牛’身上做文章。”油房溝村村黨支部書記王元國介紹,該村黨支部牽頭成立百牛渡江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産優質牛肉産品。大力發展主題旅遊,不斷延伸“牛”的産業鏈和價值鏈,增加集體收入。依託荒山林地資源,引導成立跑山雞養殖專合社,由村集體提供養殖技術和外銷渠道,並按年純收益的10%收取服務費,村集體年均增收2萬餘元。此外,該村還採取“黨支部+農戶+專家”模式,為農戶免費提供柑橘樹苗、桃樹苗和種植技術,再將預計收益的15%納入村集體收入。截至目前,該村集體資産總額可達1200萬元。如今,嘉陵江放牛節已成功舉辦十屆,村民依託這頭“旅遊牛”發展起“牛經濟”,過上了好日子。

巨龍鎮羊角嘴村黨支部則全面分析研判農村閒置資産資源的發展潛力,盤活各類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推動實現資源變資産、資産變收入。

過去,羊角嘴村勞動力稀缺,土地撂荒率一度高達54%。為有效盤活各類閒置資源,該村鼓勵動員群眾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騰飛農機專業合作社,全村228戶農民、747畝耕地全部入社。2019年,該村集體經濟增收13.4萬元。

狠抓機制完善 強化發展保障

説起巨龍鎮分水嶺種養農民專合社,分了紅、鼓起腰包的村民個個豎起大拇指。

為了發展村集體經濟、搞集約化經營,2015年,分水嶺村成立了種養專合社,將全村1490畝土地集中到專合社,堅持長效産業與短效産業相結合,于2016年種植了1150畝柑橘,2017年種了300余畝食用藕。專合社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讓全體村民都能享受到發展産業的紅利。

“我們的分配模式是4:4:2,即全體村民184戶、712人(專合社成員)分40%,村集體分40%,20%作為産業發展資金。”該社村黨支部書記、理事長介紹説,該村還將全體村民的紅利,拿出30%分配給地少人多戶。“因為我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長期存在,通過這種分配方式,可以平衡一下。”

蓬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分水嶺種養農民專合社的利益分配製度,是村民自治的體現,既有利於集體經濟發展,又使全體村民之間的利益分配基本公平,兼顧了人多地少戶或無地戶。

近年來,蓬安縣狠抓機制完善,強化發展保障,努力讓村集體經濟得到了發展和壯大。建立健全黨建引領機制,全面推行黨支部書記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黨支部研究制定集體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等辦法,讓黨組織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發揮強統籌、把方向、引路子的作用。建立健全運作監管機制,修訂完善“四議兩公開一監督”、項目預審評議等13項基本制度,讓“靠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成為常態。大力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監督體系,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資金審核、使用等方面,明確詢問質詢、事前審核等4項權力,要求村級財務開支必須遵照先審後批程式,對手續不齊全、程式不到位的票據退回補辦完善,對違反財務管理制度的不予審核。同時,按季公開集體經濟收支情況,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確保各項資金使用公開、公正、透明。引導各集體經濟組織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著力調動群眾、業主等各方參與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周亮 汪澤民 彭聖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