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綿虒鎮:“1+2”特色産業托起村民致富夢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19-12-11 11:32:44 編輯:謝川霞 點擊:
  冬日暖陽,豐收的大地,色彩斑斕、絢麗多彩。近日我們走基層來到汶川縣綿虒鎮草坡片區,當地幹部群眾正在拓寬道路、清理河道、平整土地、開展居家靈活就業……處處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十一年間,雖然這裡曾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7.10”、“8.20”等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但堅強的草坡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戰勝了一次次災難。在廢墟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闖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土地裏掘“黃金”
 
  綠水青山間,青煙繚繞,小橋流水。穿過冬日迷霧,來到地處草坡腹地的龍潭村,一幅世外桃源景象。
 
  上午十點半,村民況良均從菜地裏收穫了一甲背簍霜打的蓮白,給圈養的4頭肥豬、7隻山羊當做早餐後的“零食”。“土地就是我們農民的命根子,這幾年我們都在發展蔬菜種植,收入還可以。”2015年前,況良均還是村裏的貧困戶,幾年間因發展蔬菜種植不僅脫了貧,家裏還添置一台微型麵包車。“去年菜價好,收入很可觀,毛收入有23萬,今年主要菜價和泥石流災害影響收入也有6萬多。”況良均説村民發展蔬菜種植,有一定風險,除了種植技術,市場也是最關鍵因素。“過幾天還要到縣裏學習種植技術,可以提高我們農民防風險能力。”
 
  龍潭村平均海拔1800米,氣候溫和濕潤,特別適合蔬菜種植。105戶村民依託特殊的氣候條件發展蔬菜種植667畝。據村主任李長明介紹,去年全村蔬菜種植實現收入900萬,戶均增收近10萬元,今年受道路和蔬菜市場行情影響全村預計收入將降低三分之二,能達到300多萬。
 
  如今,龍潭村裏的蔬菜産業發展起來了,村兩委也是積極爭取,在幫扶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加快拓展通村道路。“我們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道路運輸問題,目前我們通村2公里道路建設項目已啟動,道路將從3.5米拓寬至4.5米。”李長明説,下一步全村將繼續加快通組道路硬化,做好農業技術培訓,積極對接産銷市場等,讓村民在土地中刨出更多“黃金”。
 
  在碼頭村吳應慧家的2畝獼猴桃果園內,一顆顆圓潤飽滿的獼猴桃挂滿枝頭,成熟待摘。該村因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獼猴桃生長,從2015年9月脫貧攻堅啟動以來,該村被汶川縣納入脫貧攻堅建檔立卡貧困村。經充分調研,該縣將獼猴桃産業作為該村脫貧摘帽的主打産業之一,鼓勵村民全面種植。目前全村種植面積已達到100余畝。吳應慧家種了2畝地130余株獼猴桃,去年賣了9000多元。“我們獼猴桃沒有套袋、全部施農家肥,口感、品質都很好。”採訪中,樂觀開朗的吳應慧向我們宣傳推薦起了自家的綠心獼猴桃。

吳應慧在田間管理獼猴桃
 
  “我們村土地有限,村民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發展獼猴桃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碼頭村村支書楊忠富告訴我們,碼頭村積極探索“農戶土地入股,公司收益分成”方式,整合扶貧資金20萬元,成立了獼猴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社會資金注入,農戶土地入股,公司提供技術支援和銷售渠道方式,帶動全村62戶村民大力發展獼猴桃種植。
 
  這些天足灣村李子種植大戶趙康正在謀劃著一件大事。“我們村土地豐富,村民主要發展青紅脆李種植,下一步我想把每塊土地的土壤進行化驗,實現科學種植。”趙康2009年開始大面積嘗試青紅脆李種植,10年間他善於專研、學習種植技術,自己的李子種植從2013年的700斤産量,到今年已經達到了5萬斤規模,收入15萬元。果樹也從300多株發展到了800余株。“我們這裡的青紅脆李品質好、口感好,外頭的老闆都喜歡,希望我們村加快李子産業發展,做成優質産品,帶動全村共同致富。”致富不忘鄉鄰,趙康表示,自己的李子産業做起來了,他會主動幫助村民採購農資、有機肥等服務,共同把全村的李子産業發展好。
 
  近年來,足灣村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全村124戶村民主要通過發展甜櫻桃、青紅脆李、林下中藥材等讓村民找到了一條致富新路。村支書尹學安説,通過不斷嘗試,全村目前共種植青紅脆李800余畝,甜櫻桃100余畝。“18年我們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9500多,今年有望突破10000元。”尹學安説,下一步全村在實現水果産業成功轉型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一些林下中藥材,持續增加村民收入,讓足灣的老百姓在2020年能夠同全國人民一同步小康生活。
 
  來料加工:撬起産業扶貧新支點
 
  “家裏有土地和小孩子要照顧,像我們一樣的留守婦女都不願到外面打工。”在碼頭村來料加工扶貧車間裏,村民趙正素將一個月以來在家里加工的2000余條無痕內衣交到了來料加工車間。她告訴我們,利用白天農閒和夜晚時間,自己每月能在家裏掙1500多元。既照顧了家庭,還能在家門口掙錢,她對這樣靈活的就業扶貧政策很滿意。

村民在綿虒來料加工車間加工産品
 
  如何讓産業扶貧發揮實實在在的效益,堅持因地制宜尤為重要。隨著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不斷推進,2018年,汶川縣委、縣政府瞄準東部地區企業“用工難”“用工荒”,勞動密集型企業急需進行産業轉移的契機,做出了大力發展來料加工産業,著力打造産業扶貧全面振興示範區的決定。來料加工一時間風靡全縣,綿虒草坡地區的7個貧困村也在受益範圍。“根據草坡地區實際,我們在草坡傳習所建立了扶貧總車間,分別在水磨郭家壩吉祥社區和碼頭村建立了兩個來料加工分車間,解決村民居家靈活就業。”綿虒鎮鎮長孫全説。
 
  分揀統計,側邊壓扎,打包運輸,對於來料加工,碼頭村民楊忠瓊早已“輕車熟路”,作為草坡地區的來料加工車間負責人,楊忠瓊自扶貧分車間建立以來,她就忙於村民的來料加工事業。“1月份以來我們車間已經完成10萬餘條無痕內衣加工,對我們草坡片區的老百姓來説,居家靈活就業不僅增加了收入,還能照顧家中老小,為家庭減少一些經濟負擔。”楊忠瓊説,草坡來料加工車間通過培訓帶動當地8個村51位農村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共為當地村民發放工資10萬餘元。
 
  除此之外,楊忠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羌繡傳承人,她還經營者自己的羌山羊角衷情羌繡加工專業合作社,每年能夠從浙江爭取至少10萬元的羌繡加工訂單,當地羌族婦女在家也能從中實現增收。
 
  陳桔銳是水磨郭家壩吉祥社區來料加工扶貧車間裏最早的一批工人。陳桔銳的丈夫外出打工,家裏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需要照看。搬遷至郭家壩後,聽説村裏要建一個襯衫加工的車間,原本就擅長手工活的陳桔銳第一個報了名。為了掌握過硬的加工技術,她與另外七人遠赴義烏,在工廠裏跟班學習一個月,幾乎掌握了襯衫加工全部20多道工序。
 
  設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恰好給了陳桔銳一樣在家帶娃,農閒時節就近就業增收的渠道。自今年6月份建立以來,4個月時間,先後解決了64名周邊群眾就業問題,每月可加工襯衫12000余件,平均實現工資收入2000元以上。
 
  一二産業發展方興未艾。歷年來遭受巨大自然災害的草坡人沒有放棄他們的故土。這裡有他們致富增收的産業。堅強的草坡人民正以“1+2大於3”的特色産業發展向著美好的生活邁進。
 
  “草坡的人民太不容易。”汶川縣委、政府沒有忘記,綿虒黨委政府沒有忘記。為此,在充分調研徵求草坡片區幹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為更好地推動草坡片區各項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群眾民生工程建設,促進郭家壩安置區群眾增收,實現草坡搬遷郭家壩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至富”的目標。
 
  2017年綿虒鎮草坡片區後期扶持實施規劃(2018——2022)出臺,規劃按照郭家壩安置區為居住區,草坡片區為生産區設置。利用五年時間分三期實現草坡地區脫貧致富,形成“一村一特”産業發展格局。目前,草坡片區8個村已建成家庭農場17個、發展專業大戶21戶,覆蓋了草坡84%的貧困人口。下一步,全縣將有效整合項目資金,全面改善當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為産業發展增添後勁。(伍排勇 余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