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推廣生活垃圾分類 讓新時尚深入人心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19-12-09 14:29:27 編輯:劉婷婷 點擊:
  2019年,成華區府青路街道繼續按照中央、省、市、區相關部署要求,緊扣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建設,真正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中,以“一切利於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為最高要求,以“參與垃圾分類、為子孫留下綠水青山”為工作主線,全面深化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力爭讓分類融入日常生活、讓新時尚深入人心。工作中,緊緊圍繞促進生活垃圾三化(“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目標,健全“四分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利用)全鏈條,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大格局,有效推動轄區市容環境更宜居。塑造城市街道新面貌,形成了政府協調、全民參與、共用發展的城市環境發展工作新局面,有力推動了宜居環境的品質提升。初步達到“市容有變化、居民有感受、上級有肯定、社會有認同”。 
 
  制度創新的實踐背景 
 
  一方面,成都市2018年底戶籍人口為1476.05萬,在全國特大城市中人口數位居前列。當前成都市城市垃圾大多為填埋處理方式,佔比在85%以上,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對於資源的大量消耗與浪費。現目前在成都市周邊已難以找到新的填埋場。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垃圾當中産生大量滲濾液,影響到大氣與土地,甚至存在著安全隱患,對於垃圾填埋場地進行可持續利用的目標難以實現。

  另一方面,成都市每天産生生活垃圾1.5萬噸,成華區每天生活垃圾産生量為1400噸,府青街道每天垃圾産生量約62噸,垃圾處理量呈上升趨勢。府青路街道位於城市建設老舊結合區域,老舊院落佔比較大。未實施分類工作前,大多數居民環保及分類意識淡薄,垃圾混合打包、甚至亂堆亂丟現象是常態,轄區生活環境指數長期偏低,每月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投訴居高不下,加之轄區正處於産業結構與城市功能雙升級,打造綠色和諧宜居區的上升期,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迫在眉睫。
 
   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架構引領分類宣傳推廣
 
  自2016年12月實施分類工作以來,街道主要領導挂帥成立府青路街道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強化分工分級責任制度落實不鬆懈,通過打造涵蓋全轄區、人群全覆蓋的“全線聯動”工作隊伍,形成立體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發動群眾為主線”,分層次做好分類系統培訓
 
  首先,將“垃圾分類,福延子孫”活動與各離退休黨支部組織生活有機結合,切實發揮社區離退休黨員、在職黨員、公益活動積極分子的模範帶頭作用;
  
  其次,發動轄區企事業單位、小區業委會、院落居民自治組織和垃圾分類志願者隊伍等力量,聯動開展分類知識普及、勸導和定期走訪,推動社區清潔環境共建共用活動;
  
  再次,對轄區一所中學、兩所小學、兩所幼兒園開展“小手拉大手”分類知識進校園活動;同時以轄區餐飲行業專題培訓會、華油路商家聯盟工作例會為依託,在轄區商業從業者中做好分類宣傳,培養分類意識。形成覆蓋轄區各社會層次的垃圾分類宣傳體系,將分類知識最大限度的普及到每個人。
 
  抓氛圍營造,打造“全民參與”的文明風尚
 
  宣傳加碼,“土洋結合”擴大影響覆蓋面。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四進”(進小區、進校園、進機關、進家庭)活動;設置公益宣傳畫180余幅,設置移動宣傳板230余塊,在街道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各物業小區業主QQ群、微信群持續推送分類資訊、圖片、抖音垃圾分類小視頻等相關知識900余次,形成線上線下宣傳矩陣,進一步提升分類工作影響力、感召力,充分激勵廣大市民探索實踐垃圾分類。

  活動加力,倡導“追逐新時尚,分類進萬家”。活動中以 “因地制宜,培訓服務唱主角;鼓勵創新,營造輿論擴影響”為主線,安排專業分類公司組織轄區企事業單位、物業公司、居民代表等開展37次分類知識培訓會;在轄區各小區院落開展“垃圾源頭減量,走出圍城困境”分類專項知識小培訓370余次,宣傳服務覆蓋人數達2.1萬餘人;結合各種傳統節慶穿插開展垃圾分類知識有獎競答活動;結合建黨節日開展“黨建引領、綠色共治、你我同行”府青街道垃圾分類公益專場宣傳活動;張貼光榮榜,以“先進典型作示範,樹立榜樣促工作”,對43名獲得垃圾分類工作先進積極分子稱號的群眾在全轄區通報表彰、頒發光榮證書,發放專項獎勵金以資鼓勵,樹立垃圾分類“正能量”形象;舉辦“垃圾分類小晚會進小區”活動30余場次,為進一步調動居民全員參與意識,開展以社區為單位覆蓋各年齡層次的“垃圾分類”專項知識競賽活動,讓垃圾分類觀念充分深入群眾、深入人心。

  激勵加勁,把群眾獲得感作為檢驗垃圾分類成果的重要標準。建立完善“回收資源積分換物”模式,同時加強基層管理,利用問責制、定時定點投放、環衛分類兩網融合、分類收運等改善提升基層垃圾分類工作;城市的發展最根本的體現就是民生福祉,街道堅持“群眾參與、群眾受惠”原則,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衡量分類工作效果的標準;在源頭、項目實施、監管檢查等多方面齊頭推進,加強政府、社會與市民之間的聯動,促分類成效提升。
 
  創新的亮點體現
 
  居民觀念轉變引導方式的創新。一是思想理念從“上級要求”到“群眾自發”的轉變。群眾廣泛參與才是垃圾分類工作的最終目標實現路徑。圍繞“社區、分類公司、小區物業、業委會(自治小組)、居民”等5個要素,向加強發動群眾角度切入,實現環境治理由政府推動向群眾自發的轉變。二是工作理念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垃圾分類工作是以人的參與為核心,以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為側重點,工作中重心下沉社區,充分發揮居民主體作用,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三駕馬車”齊心協力,調動群眾力量參與進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建共治共用。街道組織分類實施進度較慢的小區、院落居民代表分批次赴轄區分類示範小區參觀見習,將分類實施後帶來的人居環境改善以及生活垃圾減量數據真實呈現在群眾面前,用事實證明分類工作的有益性、可操作性及可複製性,進一步增強廣大群眾對分類工作的直觀認識。同時將硬性規定與柔性指導相結合,把是否按照規定對垃圾進行分類,作為評判公民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標準寫進各小區院落居民公約,在群眾中形成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約束意識。
 
  引導模式的創新
 
  一是改變分類知識普及方式。採取線下線上組織開展垃圾分類巡迴培訓。線下由分類公司組織人員為各社區、物業公司、業委會、離退休人員、分類積極分子以及保潔員現場講解垃圾分類基礎知識,全面提高分類建設隊伍的綜合素質。線上利用現代資訊傳播方式進行同時推送,為垃圾分類攻堅工作營造濃厚的網路空間氛圍。

  二是改變分類建設工作方向。社區是垃圾分類的基礎單元,家庭是垃圾分類的細胞。原有的垃圾分類體系建設,注重實施硬體鋪設的整體規劃,忽略了打通分類入戶的最後100米這個關鍵節點。新的機制形成後,院落實現每週2-3次到府督導,每天2次巡查小區垃圾點位和綜合環境衛生,形成巡查、督導、入戶等常態化工作機制,實現“入戶宣傳”與“點位勸導”的有效銜接,助力垃圾分類頑疾治理,固化居民分類習慣。
 
  物業、企業主導模式的創新
 
  將單一的政府主導變為政企聯動。街道聯合區住建交局制定小區物業考核機制,對小區垃圾分類工作考核結果直接與物業公司的信用等級評定、品質小區評比掛鉤。督促物業公司主動作為,整合物業保潔、保安人員等資源,由物業負責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的日常性宣傳督導管理工作。
 
  創新成效和社會影響
 
  府青路街道自2016年12月以來,利用近3年時間不斷強化推行垃圾分類工作,為確保工作推動的有效性,陸續成立由企事業單位代表、物管工作人員、社區積極分子等共計270余人組成的32個分類勸導小組隊伍,在他們的帶動下,轄區70多個院落小區居民、社會企業、23個駐區單位等直接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來,促進分類工作整體效果不斷提升。

  自2016年11月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來,府青路街道垃圾分類收集量從2017年的56.04噸(全年)提高到302.3噸(截止2019年9月),當前日均收集量為828.21kg、末端處理減量率(戶日均)約0.07kg(較之2017年提升50%),切實減少了環衛公司清運壓力、提升了垃圾收集處置效率,轄區生活垃圾減量化水準得到大幅提升。
 
  建立完善56個小區院落、4處公共場所、8家企事業單位的垃圾分類處理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了垃圾分類處理方式全覆蓋。深入15個大中型小區開展垃圾分類登記宣傳工作。以多點帶動整片區域推進,通過重點提高轄區水畔經典、中房藍水灣、萬科金色家園、財富又一城、沙河新城、永立.星城都等一批垃圾分類示範小區的輻射引領作用,不斷健全轄區完善全程分類處置體系建設水準。特別是作為垃圾分類先行試點的水畔經典小區,總戶數1135戶、參與登記1112戶,實際參與分類率達98%。在垃圾分類工作的推動下,轄區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不斷規範,整體素質、文明程度和群眾獲得感不斷提高。
 
  推行垃圾分類工作以來,轄區整體環境衛生狀況持續好轉,特別是通過各小區院落統一配備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召開轄區餐飲行業專項培訓會,積極鼓勵轄區餐飲商家引進油水分離設施,規範資源回收及廚余垃圾投放等措施後,人口密集居住的老舊院落、餐飲小店較多的背街小巷等原本垃圾污染的“重災區”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善。目前轄區共打造了環境衛生管理示範街5條,已基本消除臟亂差現象,整體市容市貌乾淨清潔,居住環境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