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山:整治農村人居環境 繪就美麗鄉村畫卷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19-11-29 16:46:33 編輯:祝麗思 點擊: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仗。近年來,眉山市彭山區始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積極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行動,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厚植綠色發展 築實鄉村“生態美”
 
       11月25日,公義鎮馬林村的通濟堰“帶狀”公園,不少村民正在散步、聊天。“以前這裡荒草叢生,河裏還有很多垃圾,又黑又臭,風一刮,全村人都在抱怨。”回想起過去的通濟堰,村民周開倫連連嘆氣,“現在好了,垃圾不見了,河水清澈了,遊步道邊還種上了花,村裏人常來這散步、鍛鍊身體,很舒服!”
 
(公義鎮通濟堰“帶狀”公園 雷卓鳴攝)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公義鎮把河長制工作作為生態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抓手,成立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資訊共用、河道巡查等工作制度,並面向群眾積極開展宣傳引導。
 
       同時,該鎮大力開展河道整治,建成公義鎮污水處理廠、關停拆除15家河流沿線畜禽養殖場,清淤7.6公里河道、21.3公里溝渠支渠,累計打撈河內外垃圾127噸,有力改善了水域水質,推動河長制工作落實落地。
 
(古堰新橋 梁衛東攝)
 
       另一方面,該鎮充分挖掘古堰文化,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打造通濟堰“帶狀”公園與古堰新橋田園綜合體項目。“通濟堰由北向南流經新橋村、馬林村、公義場社區等7個村(社區),灌溉面積超過2萬畝。”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通濟堰“帶狀”公園起于該鎮楊筒橋,止于馬桑灣橋,全長1.8公里。截止目前,該鎮先後完成臨水山體2公里遊步道、1.6公里綠道建設,整體綠化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通濟堰‘帶狀’公園的打造不僅美化了環境、保護了水土,更是為廣大遊客和當地群眾提供了一處休閒健身的場所,成為公義鎮旅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通濟堰河邊蜂飛花舞 梁衛東攝)
 
       據了解,該項目已列入彭山區十大鄉村振興示範點。由於環境優美,先後吸引了四川省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大賽、四川鄉情國畫院寫生基地等賽事和活動在公義鎮新橋村舉辦。目前,該鎮正向全省推廣“牛欄莊園”“堰上紅磚文化博物館”“何家院子”等項目,“以後,這裡將會變成生態農業旅遊園區和現代農業産業園區。”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開展“廁所革命” 村容村貌顯著提升
 
     “你看,新建的沖水式廁所輕輕一按閥門,水流一衝,乾淨衛生!”11月26日,談及開展“廁所革命”以來的變化,武陽鎮泥灣村村民代學華的臉上漾起了笑意。作為該村首批完成廁改的人之一,代學華説,家中旱廁改造後,再不像過去“一個茅坑兩塊磚,蚊蠅滋生臭烘烘”,家裏還通了天然氣,隨時可以洗澡。
 
(彭山美麗鄉村 向慶淼攝)
 
       泥灣村是彭山區農村衛生改廁試點村之一。“通過廁所改造,不僅讓村民家中乾凈整潔了,還從整體上提升了農村環境衛生。”該村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開展農村戶廁無害化改造,該村還積極推進村莊周邊環境整治,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先後完成了村水泥路面硬化、種草植樹綠化、安裝太陽能路燈、建設休閒廣場等,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同時,該村還開展“垃圾革命”,採用“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的垃圾處理方式,通過召開村組戶動員會、發放宣傳資料培養村民垃圾分類習慣。“全村垃圾池都進行了升級改造,大夥也變得講衛生、講文明,村裏幾乎沒有亂倒垃圾的現象。”該村相關負責人感觸地説道,如今的泥灣村,道路平坦、綠樹成蔭,處處生機盎然。
 
       泥灣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是彭山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彭山區紮實推進“廁所革命”,著力城鄉廁所改造,全面提升全區廁所建設管理水準和衛生狀況。該區把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並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以及扶貧開發、鄉村旅遊發展等,推動鄉村廁所提檔升級,計劃3年內完成27座鄉村公廁新建、改造。同時,該區還打造了5個農村衛生改廁試點村,深入推進農村戶廁無害化改造,提高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
 
       推進農村污水治理 建設美麗宜居村莊
 
     “以前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出去,臭氣熏天。自從建了生態濕地池後,很少聞到惡臭的氣味了。”近日,談論起村裏新投入使用的人居環境農村污水集中處理示範點工程(即生態濕地池修建),謝家鎮石山村村民對讚不絕口。
 
(謝家鎮石山村的污水處理系統)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群眾的認知與參與是我們開展工作的方向和著力點。”謝家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僅生活垃圾需要分類定點傾倒,生活污水也要經過處理後才能排放。處理後的生活污水,達到《城鎮污水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的一級B標排放標準。”石山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村採用“單戶單建”“雙戶合建”“多戶聯建”等方式建設生態濕地池。農戶洗衣做飯後的生活污水通過專門管道接入生態濕地池分解凈化後,通過清水觀察池排出。
 
       經過大力整治,如今的石山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筆直整潔的柏油路四通八達,街道兩旁栽滿鮮花綠植,污水管道連至每家每戶。
 
(義和悅園村道 溫選鵬攝)
 
       石山村的蛻變是彭山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一個亮點。近年來,該區著力探索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集中治理與分散治理相結合模式,在農村人口相對集中的聚居點建小型一體化處理設施,在農戶家修建生態濕地池。同時,在各鄉鎮建污水處理站、大型一體化處理設施,有力推動城鎮、農村人居環境無遺漏、全覆蓋治理。
 
       目前,全區已建成48座城市及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城區配套污水管網15公里。同時,建成31座農村居民聚居區安置點污水處理設施,覆蓋全區13個鄉鎮(街道),服務人口約3萬人,完善鄉鎮污水管網60.7公里,解決污水治理最後一公里問題。(羅端 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