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關係著千家萬戶的餐桌,生豬供應牽扯著國內CPI的敏感神經。今年以來,廣元市朝天區大力發展生豬規模化、標準化養殖,促進生豬産業轉型升級,為生豬穩産保供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該區已出欄生豬20萬餘頭,綜合産值達10億元,生豬養殖産業已成為該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産業之一。
甘藍喂出生態黑豬
“今年生豬有價,現在單斤價格在20元左右,一頭肥豬有3000左右的純利潤。現在還有400余頭黑豬,按照現有的市場價格,全部出欄後,純利潤可達120萬元左右。”朝天區汪家鄉易興村生豬養殖大戶張林説,他養豬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今年規模最大,效益最好。他現在所建的圈舍佔地兩畝,可以容納450頭肥豬。
經過嚴格消毒後,張林的養豬場內只見圈舍裏乾淨整潔,豬圈裏的黑豬,外表顏色灰黑,叫聲甚是洪亮,精神十足。
“我們生豬養殖場,連豬糞都沒有浪費掉,主要用來生産沼氣和種菜。”張林説,這個豬場建有雨污分離排污溝,雨水能外排,而污染物則另從一條排溝排走,直接通往沼氣池,不會污染外界環境。養殖場外就是大面積的菜地,生産沼氣後的沼液、沼渣,也能成為菜地的生態肥。
“我共流轉了20多畝土地種植甘藍,但沒有一顆甘藍會賣,這些甘藍也是生豬主食之一。”在養殖場的大門口,張林隨手掰了幾顆甘藍,回到圈舍扔到了豬圈,立刻引來了一群黑豬搶食。張林笑著説道:“400余頭黑豬,每天要吃近1000斤左右甘藍,除去自己種的菜,他還要外出收購一些菜才能養肥這些黑豬。”
“每年我都會大面積種應季菜,所收的菜,也全部用於發展生豬産業。”張林説,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他的生豬養殖産業已經形成生態産業鏈。下一步,他還將擴大養殖的範圍,考慮飼養肉牛、肉鴨、土雞等養殖産業。
“目前,我已經購買了一萬多只雞苗,預計春節過後便可産生效益。”張林信心滿滿地説,他覺得土雞市場效益也不錯,他非常看好土雞養殖産業,未來他的養殖場內,可能會增加土雞的圈舍。
自學成養豬“土專家”
汪家鄉永龍村養殖大戶趙開保,有一手絕活,人聽人怕的豬瘟,在他這裡,只需一針自己配製的藥,就會藥到病除。由於經常給當地鄰居的生豬“義診”,所以,人們常常笑著稱他是養豬“土專家”。
“我自己也養殖了300余頭肥豬,已經出欄120余頭。”見到趙開保時,他正在養殖場忙活,查看生豬的精神狀況。據他介紹,他于2012年開始發展生豬養殖産業,在八年的養豬生涯中,經歷過順境,也有過逆境,在不斷的摸索中,他總結出養豬要作到“三看”、“兩定”、“一搭配”。
“三看”就是平時注意看豬的精神狀態,喂時注意看豬的食欲,掃圈時注意看豬的糞便。發現精神不振,身上帶褥草,不愛吃食或糞便不正常,都是發病的前兆,要立即隔離觀察,及時治療。“兩定”就是喂食定時間,定數量。“一搭配”就是不分冬夏,飼料一律實行精、粗合理科學搭配,60公斤前採取高能高蛋白飼料,60公斤後,由於對蛋白質需求相對減少,可限其進食總量,大體上可喂八成飽,這樣既不會嚴重降低增重速度,又能增加瘦肉率,提高養豬效益。
“養豬最怕豬有病,口蹄疫、胃腸炎,尤其是豬瘟,一旦患病,可能導致全軍覆沒。”經過自學,諮詢獸醫,網上查資料,現在的趙開保已經能預防生豬的10余種常見病,為了防疫,趙開保除了保持豬捨得溫度和衛生,還讓豬曬日光浴,增加抵抗力,保證了豬的成活率。“即使碰到豬瘟也不怕,我自己配的藥水,藥到病除。”趙開保自信地説。
像張林、趙開保這樣的養豬能手,在朝天區還有很多。據朝天區農業局統計,截至目前,該區年出欄能力達50至500頭生豬的專業養殖戶有200余戶,年出欄達5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場共有50余個。(苗曉輝 鄢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