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朝天區:凝聚磅薄力量 書寫脫貧答卷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19-10-12 16:12:08 編輯:劉映紅 點擊:
  “我命由我不由天!”一部橫空出世的國産動畫燃炸今夏全國院線,那個梳著齊劉海、畫著煙熏粧的魔童喊出的這句口號,體現著我國人不向命運屈服,勇敢抗爭的鬥志與精神,也是每一個奮鬥在脫貧攻堅路上的“哪吒式”幹部和“哪吒式”貧困戶的心聲。
 
  2014年,朝天區精準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村64個,貧困人口7421戶25518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3.45%。
 
  2018年,全區25個鄉(鎮)“三有”全面達標、60個貧困村實現退出、累計25062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19%。
 
  四年時間,一組組數據的對比,堪比哪吒的逆天改命。這豐碩成果背後的“關鍵”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蒲家鄉羅圈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一套組合拳 打贏摘帽戰
 
  金秋八月豐收季,瓜果滿倉笑滿園。在朝天區大灘鎮自然村集中安置點,一座座白墻黛瓦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塊塊蔬果田園圍繞其間,一條條硬化道路直通家門,一家家歡聲笑語透出窗外……
 
  這是幾年前自然村人做夢也不敢想的畫面,過去這裡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全村僅有一條又窄又險的泥巴路,每年汛期,人走不出、貨運不來,山裏娃上學得攀懸崖、趟河溝。
 
  如今,舊貌換新顏,高山險頂再無人居,人人腰包漸豐日子舒暢,“這都要感謝黨和政府,現在政策好,我們家家戶戶才過上好日子。”自然村九組62歲老人徐子華感慨頗深。
 
  自然村的巨變只是朝天區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2018年,朝天區脫貧摘帽之年。舉全區之力,聚全民之心,一場空前絕後,載入史書的脫貧攻堅戰響徹朝天。
 
  脫貧攻堅,關鍵在落實。
 
  出臺一個“決定”,向全區發出決戰決勝脫貧摘帽的動員令和作戰書,組織區、鄉、村三級幹部和全體幫扶部門召開千人動員大會。
 
  制定兩張清單,建立以“1個區級戰役作戰指揮部、25個鄉鎮戰區作戰指揮部、214個行政村戰場作戰指揮部和29個行業扶貧方面軍作戰指揮部”為內容的一體化脫貧體系,切實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全區一盤棋、幹群齊衝鋒”的作戰格局。
 
  對標對表,對照脫貧摘帽各項指標要求,詳細羅列出全年工作任務清單,形成脫貧摘帽“總綱”。完善細化29個行業扶貧實施方案倒排攻堅“時間表”,把29個行業扶貧工作任務細化分解到村到戶,並鎖定衝刺“摘帽”時間節點,逐一細化“春季攻勢”“夏季攻堅”“秋季衝刺”“冬季驗收”工作任務,確保奪取脫貧摘帽全面勝利。
 
  “道路硬化完成880公里,易地扶貧搬遷完成1357戶,新村建設戶辦工程完成14409戶……”2018年,朝天區脫貧攻堅項目建設全年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朝天建區30週年,更是朝天區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的攻堅“清零”之年。在此歷史節點,朝天區如何衝刺“最後一公里”,實現全面“清零”。
 
  2019年,看朝天:深入實施脫貧攻堅三年行動,加大投入、集中攻堅;突出抓好因重大疾病、長期慢性病、重度殘疾、年老體弱等喪失勞動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健全完善動態管理機制、返貧預警機制,加強“回頭看”“回頭幫”,全面鞏固提升60個已退出貧困村、25062名貧困人口脫貧成果;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加快危舊房改造,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抓好産業扶貧、就業扶貧,加快和規範集體經濟發展;精準落實教育、醫療等扶貧政策,強化特殊困難對象兜底保障;持續抓好政策宣傳、矛盾化解、環境整治等工作,實打實解決問題,提高群眾滿意度認可度。
 
  回首過去,朝天脫貧攻堅的步伐鏗鏘有力,成效顯著;展望未來,朝天區鄉村振興的藍圖令人期待。


羊木鎮貧困村新山村新貌
 
  産業發展 脫貧路上産業興
 
  脫貧攻堅離不開産業興旺。産業發展,才是拔掉“窮根”的“關鍵”。
 
  在全區16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僅有近4%屬於平地。智慧的朝天人將“荒山”變“良田”,讓險峻山林裏結出了一顆顆“致富果”。
 
  盛夏時節,白虎村的小水果園裏李子、桃子等水果相繼成熟、香氣四溢……慕名驅車前來體驗採摘樂趣得遊客絡繹不絕,鄉村旅遊發展如火如荼。
 
  “我們現在這日子,比城裏人過得安逸多了。”沙河鎮白虎村黨支部書記王金德脫口而出的是滿滿的自豪,和對現下生活的滿足。
 
  過去無人問津、偏遠落後的貧困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遊人如織,人人嚮往的“桃花源”。王金德説:“三村聯盟”抱出一個“金娃娃”,就是整合朝天區沙河鎮白虎村、羊木鎮金筆村、蒲家鄉羅圈岩村三村優勢資源,抱團發展,創建創新型農業綜合體。“我們這三個村本身就相連,各有特色旅遊資源和産業基礎,共同規劃發展,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王金德説。
 
  如今,來這裡吃可現採新鮮瓜果、品藥膳食府、農家美味,住可民宿小墅,觀生態美景;遊可看黃崖飛瀑、轉植物公園,玩可遊山地馬道、垂釣運動。可謂是吃住行遊購娛一應俱全。既留住了鄉愁,又發展了産業,盤活了集體資産,帶動了農民增收。
 
  “我現在光土地流轉和務工費,一年就有兩萬多,還有啥不知足的?”白虎村一組村民王永清今年73歲,他是“三村聯盟”的受益者,他説,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也落不了幾個錢,現在腰包鼓起來了,日子也越過越舒坦。
 
  走進朝天鎮明月村集體經濟産業園,飄香碩果挂滿枝頭。道路兩側,小果園、小菜園、小養殖園、小加工園星羅棋佈、各具特色。以獼猴桃、桃子、藤椒、核桃為主的“致富果”給村民們帶來了致富的盼頭。
 
  在獼猴桃園裏,放眼望去數不盡的枝蔓上挂著一顆顆包裹緊實的果子。第一書記楊見説,現在這裡農業産業已從過去單一的傳統産業向多元化特色産業方向發展,一二三産業達到深度融合,農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
 
  中子核桃示範園、曾家山蔬菜示範園、蠶桑示範園……行走在朝天的土地上,一個個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産業園正在興起。
 
  自2009年以來,十年間,朝天區從傳統産業出發,以每年一個萬畝以上園區的創建速度,先後建成以核桃、蔬菜、土雞、食用菌等主導産業的10個萬畝以上現代農業園區,並輻射帶動各類特色産業園和農戶小庭院的發展,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全區55%的村已建成特色産業專業村。充分利用庭院環境,建設戶辦特色小産業園,全區近70%的農戶形成了“一戶一園”的産業格局。
 
  據統計,近五年來,該區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4.7%,特色産業收入佔貧困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
 
  近年來,朝天區圍繞全區“脫貧摘帽”,著力做好産業扶貧文章,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將貧困戶“綁”在産業鏈上,提升脫貧“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條屬於朝天的特色産業扶貧之路。
 
  産業興,則百業興。時下,行走在朝天區廣袤的大地上,滿眼蔥翠,昔日的“窮山惡水”變成了青山綠水、“金山銀山”,到處是豐收的喜人景象,鋪開初秋的美麗畫卷。
 
  朝天人用“朝天精神”講朝天故事
 
  2018年,朝天區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覆蓋全區總村數的85%、總農戶的82%,全區實現了脫貧摘帽,助推了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和鄉村振興。
 
  朝天人創造了“朝天精神”,他們牢記使命、大步前行,用“朝天精神”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政府信任我,給了我這個榮譽,我以後會更加努力。”新山村三組貧困戶王思國在“十大最美新山人”表彰中,獲得了“脫貧標兵”的稱號。
 
  2016年王思國還是村裏有名的“懶漢”,為此妻子與他離了婚。在幫扶幹部的鼓勵下,王思國主動請纓,1個人管理合作社8000隻跑山雞,他還學技術、勤務工、發展産業,短短數月,王思國就甩掉貧困戶的帽子。
 
  “只有貧困戶有了自己努力的意識,變輸血為造血,才能真正脫貧。”駐村第一書記楊奇國説,這兩年通過持續舉辦送文化進村、舉辦最美新山人等活動,新山村吹來了一股主動脫貧的新風,改變了村民過去“等靠要”的思想,2018年新山村實現高品質脫貧退出。
 
  這些只是朝天區開展精神扶貧成效的一個掠影。
 
  “打掃自己家房前屋後,不僅環境整潔了,還能用積分享受村裏的優惠政策呢!”在朝天區宣河鎮紅梁村,一組村民王德芳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起來。
 
  她口中的“積分”是朝天區創新形成的“138123”村民積分管理制,自從推行“積分制”後,全村文明友愛、自主脫貧的良好風氣不斷形成。
 
  “自從搞了積分制,村裏再也沒人亂扔垃圾了,環境好了,風氣也好多了。”宣河鎮竹壩村村民李英慧忍不住誇讚。
 
  自從《宣河鎮竹壩村村民積分制管理暫行辦法》通過,這裡成為了全區首個推行村民自治管理模式的村子,將村規民約量化計分,為村民設立“行為銀行”,實現了“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服務+激勵”、“扶貧+扶志+扶智”的有機結合。
 
  全區加快構建一村一文化,在沙河鎮白虎村76歲老人張金華一生侍奉4位老人的故事在村裏流傳,“孝慈白虎”已成為這裡的一張文化名片。
 
  無論是扶智還是扶志,關鍵要扶出成效。
 
  近年來,朝天區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不斷探索,通過“評先樹模”“積分評比”“七進村社”等活動開展,“精神扶貧”聚焦轉化為廣大群眾在産業發展、“四好村”建設等方面實實在在的行動自覺,有效激發出廣大群眾的內生動力,董艷芳、杜桂先、杜洪明等一大批脫貧典型涌現而出。他們依託幫扶政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勤勞創業,實現脫貧致富。
 
  夯實發展基礎  打造美麗新朝天
 
  在七盤關至曾家山旅遊扶貧公路潛溪河大橋施工現場,每天此起彼伏的機械轟鳴聲,猶如一首歡快的樂譜,吟唱著即將勝利的凱歌。
 
  目前S410朝天城區過境段公路正按照規劃節點快速掘進,離預定完工日期又進一步……
 
  交通,水利、衛生、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正改變著每一個朝天人的生活。
 
  一組數據折射出朝天區夯實脫貧硬基礎的決心:累計實施公路3649公里,率先在全市實現100%的村通4.5米水泥路,安全人飲、廣播電視、通信網路、農戶生活用電100%達標,貧困村新村建設全覆蓋、共創建市級以上文明村39個,“四好村”126個,214個行政村文化室、衛生室全覆蓋……
 
  在蒲家鄉羅圈岩村,由於受地形所限,當地群眾飽受生活所苦:全村沒有一寸水泥地、長年水、路、電、網不通,倣若“與世隔絕”,農作物一年只出一季,靠天吃飯的老百姓連頓“稱展飯”都沒吃過,全村3個組69戶23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61.8%,是全市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
 
  “別的村聽到是我們羅圈岩村的要説媳婦兒都直擺手,年輕人都出去不想回來了。”68歲的楊洪順提到過去的羅圈岩就感嘆不已。
 
  2017年,羅圈岩村積極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從開工到入住,僅用時六個月,一排排鄉間小墅拔地而起,創造了“羅圈岩速度”。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該村集中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基礎五通”和“服務六有”。同時,通過配套建設基礎設施,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實現農旅深度融合,建成“一谷兩帶三區”,以産業促就業。
 
  同時,該村以“公司+基地+農戶”産業發展模式,積極引進龍頭企業種植高山露地蔬菜、觀賞荷花、小水果等500余畝;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1家,養殖大戶8戶,建設集中養殖區2400平方米,養殖黃羊3000隻、土雞20000羽,輻射帶動農戶69戶,實現農業産業增收3200元。
 
  如今,看到希望的羅圈岩人紛紛回鄉就業、創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和羅圈岩村一樣,羊木鎮新山村也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實現水泥路通村入戶,一條長11公里、寬6.5米的公路,更是讓新山村成為連接朝天區羊木鎮與廣陜高速的一個重要樞紐;一座10萬立方米容量水庫,將潔凈水源引入每家每戶;打造村民文化廣場,使村容村貌及民生基礎設施有了極大改善;在800畝水果觀光采摘園內套養生態跑山雞,拓寬群眾增收門道……
 
  2016年該村集體經濟破零,實現經濟收入50000元;2017年實現經濟收入70000元;2018年突破100000元,集體經濟實實在在的增長了,村民發展産業的內生動力也被激發出來。
 
  3組貧困戶王思國不僅搞起養殖、還辦了農家樂,4組貧困戶趙發文修建起480平方米豬圈開始養豬,6組貧困戶王天珍300孔兔圈年出欄達3000隻……
 
  這些貧困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了“貧困帽”,實現了“致富夢”。而在朝天,像新山村、羅圈岩村這樣的村莊還有很多,數不盡的脫貧故事述説了朝天人銳意進取的奮鬥精神。
 
  在這裡,“朝天”號列車穿山越嶺,停靠在西成高鐵朝天站;在這裡,1601戶5602人告別危舊老房,成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者;在這裡,貧困戶每人平均擁有核桃2畝,核桃産量連續八年位居全省縣區首位,被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在這裡,蘭渝鐵路、西成客專、京昆高速、國道108線、寶成鐵路交匯於此,大羊快速通道竣工通車,農村公路暢通里程達到2180公里……這裡,是朝天。(郭蘭 王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