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朝天區深度貧困村——捍紅村四面大山裏的青杠林,漸次披上了斑斕的彩衣。
10月3日,當汽車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嶺,最終停靠在大山深處的狹長溝谷裏時,記者都心有餘悸。這個“開門見山”、昔日貧瘠落後的小小村落,自脫貧攻堅以來,依靠大山裏富集的青杠林資源,大力發展食用菌産業,成功上演了一齣精彩的“絕地逆襲”。
“左手拿菌棒,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緊菇柄的基部,先左右旋轉,擰下即可。注意不要讓菇腳殘留在菌筒上霉爛,影響後面出菇。”走進捍紅村2組村民趙文雙的香菇大棚,溫潤的空氣夾雜著馥鬱的菌香撲面而來,20多名該村群眾在朝天區食用菌研究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正忙著採摘已經成熟的香菇。
今年35歲的趙文雙,精瘦強幹。2018年,當得知脫貧攻堅暢通了捍紅村通往外界的發展之路後,在綿陽、成都等地做蔬菜水果批發生意的他,毅然回到家鄉和父老鄉親一起幹起了脫貧的産業。“2018年,試種植金耳6000多椴,年産值超過10萬元;2019年改栽培當地技術已經成熟的香菇共12萬袋,目前正進入産出旺季,預計年産值將超過50萬元。”
老菇農一組52歲的貧困戶邱華元,由於近年體弱多病無力再獨自種植香菇,便與其他7戶人家(其中,貧困戶5戶)在趙文雙的香菇種植基地入了股,平時和老伴兩人就在基地務工、幹幹輕省活兒,一年到頭,入股分紅加務工工資超過2萬元。
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又生長于天然無污染的山區地帶,捍紅村産出的香菇,朵形圓整、花紋自然、脆嫩爽滑、芳香肉厚,味道濃郁。香菇還在採摘,陜西香菇經銷商黎清軍已在現場等待。對捍紅村香菇的品質,黎清軍讚不絕口,“投放到市場上價格和銷路都好,很受消費者喜愛。”據了解,僅當天,黎清軍就以3至4元不等的價格收購鮮菇15000余斤,成交額近5萬元。
“曾經阻礙我們群眾走出去、富起來腳步的窮山,現如今已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捍紅村村主任趙思明感嘆之餘滿是感恩,“這都得益於黨和國家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趙思明介紹,今年,村裏群眾發展食用菌産業,還得到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專項資金的注入,每建一個平方的標準化種植大棚補助30元,每發展一袋(椴)香菇補助2元。
獎補措施的實施,極大程度激發了捍紅村群眾發展食用菌産業的激情和幹勁。據統計,2019年,捍紅村共發展香菇20萬袋、14萬椴,種植戶超過30戶;黑木耳2萬椴,天麻8萬椴,種植戶37戶;食用菌産業年産值近400萬元,戶均年增收高達5萬餘元。
特色富民産業的迅速崛起,讓捍紅村69戶群眾家家戶戶都有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看著大棚裏7000椴椴木上盛開的一朵朵小香菇,51歲的二組村民趙全青樂開了花,“椴木香菇投入小,採摘期長達3—4年,7000椴椴木香菇,可為我家帶來40萬元左右的收益。”
村裏菌香飄,群眾“錢景”好。捍紅村駐村第一書記梁現錦信心滿滿的規劃著香菇産業的未來:要陸續引進香菇深加工項目,延升産業鏈,為鄉村振興、産業富民打下堅實的基礎!(張玉偉 張敏)